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六)

 陌上花kai999 2019-03-03

第15课——望诊

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的情况,称为望诊

一、望全身:神、色、形、态;

二、望局部:头面、颈项、五官、皮肤、小儿络脉;

三、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二便。

一、望全身

1、望神

(1)神的概念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

(2)神的产生及与形体的关系

 精气——先天(化生)、后天(滋养)——充养形体——表现于外——

(3)望神的意义

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盛衰。

(4)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

得神

概念: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灵活、体态自如。

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见于正常人,或轻病而脏腑精气未伤者,预后良好。

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气亏、神衰的表现。

表现:精神萎靡,或神错谵语,面色晦暗无华,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肌肉消瘦,呼吸微弱,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

假神

概念: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神“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语方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

意义:脏腑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是阴阳离决的危候。

2、望面色

(1)常色与病色

①常色——正常生理情况下的面部颜色与光泽。

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主色——面色肤色终生不变者。

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的面色与肤色也会相应改变。

②病色

特点:晦暗、暴露

五色善恶: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气不至)

《黄帝内经》对五色善恶的论述:

善色——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猪油)、黑如乌羽

恶色——青如草兹(枯死的青草)、赤如衃(pēi)血(凝固呈赤黑色的败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烟灰)

(2)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① 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赤--心 

黄--脾  

白--肺  

黑--肾

隐现于皮肤光泽之间为正常色,称“常色”;

过于明显,暴露于外为病色,又称“真脏色”。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j_副本.jpg

图1对应的是外感,图2对应的是内伤,与五行相对应(转过去)——左脸胃肝木(东)、右脸胃肺金(西)、额头胃心火(北)、下巴为肾水(南)、鼻子为脾土(中)。

五色主病——青色

主病

特点

寒症

青紫

痛症

青黑

瘀血

青紫

惊风

眉间、鼻柱、唇周色青(少儿)

五色主病——赤色

主病

特点

热症

实热

满面通红

虚热

面色潮红

戴阳症

颧红如妆(回光返照)伺以索饼





索饼:面条

五色主病——黄色

主病

特点

湿症

面黄而垢

脾虚

(气血虚)

萎黄:面色萎黄,干萎无泽

(湿阻)

黄胖:面色浮虚

黄疸

湿热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茵陈蒿汤)

寒湿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茵陈五苓散)

五色主病——白色

主病

特点

虚寒(阳虚)

㿠白

气血亏虚

淡白或萎黄

脱血

淡白无华

夺气

苍白

五色主病——黑色

主病

特点

寒症

青黑

肾虚

阳虚

黑而黯淡、黧黑

阴虚

黑而干焦

水饮

眼眶黑

血瘀

紫黑、黧黑

痛症

青黑


   3、望形体

 (1)形体的变化及意义

强——实证、热证

弱——虚证、寒证

胖——形盛气虚,肥人多痰——易患中风、眩晕

瘦——形瘦阴虚,瘦人多火——易患劳嗽

   (2)望姿态

动静:

动、强、仰、伸——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阴、寒、虚证

痛证的特殊姿态——护处必痛

   (3)异常动态

痫病——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中风——卒然昏倒,伴口眠歪斜,半身不遂

肝风内动——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双目上视

痿证——肢体筋脉驰缓,肌肉痿软无力

痹证——关节红肿疼痛,活动障碍者

       二、望局部

    1、望头颈五官九窍

   (1)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①头形

过大——脑积水

过小——小脑儿、囟门早闭

方颅——佝偻病

②头摇

——肝风上扰,或气血亏虚

③囟门的变化

囟填(囟门高突)——实热证(温病火邪上攻)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气血精亏、吐泻伤津)

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亏虚

④面部的形态改变

面部浮肿——水肿病

面部红肿——抱头火丹(大头瘟:普济消毒饮)

痄腮——温病火毒

口眼歪斜——中风、风邪阻络(牵正散)

⑤头发的改变

 白发、脱发(秋季)、黄干、稀疏——血虚、肾虚、血热

可用药:熟地、制黄精、制首乌、黑芝麻丸

⑥望颈项

瘿瘤——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海带

瘰疬——实:风火时毒

              虚:肺肾阴虚

项强——实证

项软——虚证

     (2)望目

    ①目的五轮学说及脏腑分属

k.JPG

        jj.JPG

       ②目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意义

   (3)望耳

①耳的色泽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耳实证(如红肿、流脓)——肝胆火旺

耳虚证(如干枯、瘦薄)——肾虚(耳鸣难治)

耳后红络——麻疹先兆

耳轮甲错——瘀血、肠痈

    (4)望鼻

①鼻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色青——腹痛

红肿——胃热、血热

酒齄鼻——肺胃湿热

鼻柱塌陷——梅毒、麻风

鼻渊——久流浊涕腥臭(风热、肝胆湿热)

张仲景望诊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也。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鼻子也叫面王,跟脾有关系。

  (5)望口、唇

①口与唇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口唇樱桃红——煤气中毒

口腔溃疡——心脾积热

鹅口疮——脾胃湿热

口僻——中风、风中经络

口噤——动风

    (6)望齿、龈

①齿与龈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牙齿干燥——胃热、肾阴虚

咬牙啮齿——胃热、虫积、消化不良

牙龈红肿——胃热

牙龈出血——胃火、脾虚

(上面牙齿跟胃有关,下面跟大肠经有关。其实大部分跟胃有关系,《黄帝内经》说,大小肠都跟胃有关系。)

    (7)望咽喉

实证(如咽红肿、乳蛾)——肺胃热盛

虚证(如咽嫩红、少痛)——肺肾阴虚

白喉——外感疫邪

少阴咽痛:苦酒汤,猪肤汤

    (8)望下窍

阴囊肿大——疝气、水肿

子宫脱垂——中气下陷

脱肛——中气下陷

痔疮——大肠湿热、大肠燥热(雄黄散)

      2、望皮肤

   (1)色泽形态

红——丹毒

黄——黄疸

白斑——白癜风

肌肤甲错——血瘀

    (2)斑疹

斑——阳斑:热迫血行

阴斑:脾不统血

疹——麻疹:风热时邪

风疹:外感风邪

隐疹:营血亏虚,风邪入络

    (3)白㾦(pèi)(皮肤上发生的白色水疱)

——湿郁,汗出不彻

    (4)疮疡

痈:——湿热火毒   

疽:——气血亏虚、阴寒凝滞(黄芪“托法”)

疔:——外感风热,或内生火毒  

疖:——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3、望络脉

(1)适用年龄——3岁以下小儿

(2) 三关划分:分为风关、气关、命关   (看侧面)

jjj.JPG

(3)形色主病

kkk.JPG

三、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1、望痰涎

(1)痰

寒痰——清稀色白、灰黑点

热痰——痰黄质稠

湿痰——痰多色白易咯

燥痰——痰少而粘难咯

脓血痰——肺痈   (苇茎汤)

痰中带血——肺络损伤

(2)涎

清稀——脾胃虚寒      胶粘——脾胃湿热

2、呕吐物

清稀无臭——寒呕

秽浊酸臭——热呕

黄绿苦水——肝胆郁热

清水痰涎——痰饮

呕血——胃热、肝火、血瘀

呕吐不消化食物——食滞

(喷射状呕吐一般跟脑有关系)

3、大便

清稀如水——寒湿

黄褐稀烂——湿热、食滞

完谷不化——脾虚

脓血便——痢疾

便血——近血:先血后便(大肠风燥)

远血:先便后血(胃热、脾不统血)

4、小便

清长——虚寒

短黄——实热

尿血——实热、湿热、脾肾不固

尿中沙石——石淋(石淋散,中医治结石)

小便混浊——肾虚、湿热 (萆薢分清饮)

       当归中医学堂笔记,仅供学习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