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血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监测这6项健康指标!

 冬竹456 2019-03-03


1

糖尿病患者应该做哪些监测

糖尿病患者至少要做以下几种化验与检查:

血糖

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

尿常规

了解尿糖情况,更主要的是看是否有尿酮体、尿蛋白,以利于临床分型及排除酮症存在的可能,同时了解是否有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对判断是否有早期糖尿病肾病十分重要。

肝、肾功能

既能了解肝脏和肾脏的情况,又能给选择用药提供依据,因为在肝、肾功能问题较大时,有些口服降糖药是不宜使用的

血脂

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患者需要适当应用调脂药物。

血压与血黏稠度

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与血黏稠度高是糖尿病患者四大无形的杀手,应及时适当处理。

眼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症状,晚期则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因此,绝不能等到眼睛看不清之时再查眼底,必须主动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情况。

身高与体重

解患者的基础情况,有利于药物种类的选择,同时也给以后的体重监测留下一个基础材料,便于今后比较。

2

血糖监测那些事儿

空腹血糖的监测

空腹血糖是一个能够最好地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的指标,人体胰岛素储备降糖能力很强,若胰岛素分泌量在正常值的25%以上,空腹血糖基本上正常或仅有稍微增高。胰岛素分泌能力不低于正常的4%时,空腹血糖不超过11.1mmol/L(200mg/dl)。如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200mg/dl),胰岛素分泌量已极少或没有

空腹血糖最好在早晨7点钟之前抽取。空腹血糖必须早抽,应抽得比平时打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时间要早,不然就难以反映平时真正空腹时的血糖水平,而且还可能因为延迟打针或吃药而影响一天甚至几天的血糖控制。只有在禁食过夜后早餐前抽的血才能叫空腹血糖,而午餐前与晚餐前空肚子时抽的血应称为餐前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

优点:

  • 餐后2小时血糖是一个监测血糖控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则很高,只查空腹血糖往往会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而贻误病情;

  • 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吃的饭与用的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代替的;

  • 餐后2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吃药与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餐,因此,不至于引起血糖波动。

注意事项:

  • 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前必须与平时一样用药,吃饭也要和平时一样,否则这种血糖不反映平时的水平,没有什么价值;

  • 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进第一口餐开始计算,因为吃上一口,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已经开始,就是三口并作一口吃,胃肠道也得一口一口地消化。

血糖检测仪

常用的血糖自测装置叫做血糖仪。血糖仪使用起来十分简单,只用一滴耳血或指血,滴上血等不到1分钟就可以测定出血糖了。血糖仪测定出来的是毛细血管血糖,其测定值可能与静脉血糖稍有差别。因此,最好不要用血糖仪测定出来的血糖,代替静脉血糖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用作血糖监测的指标,血糖仪的准确性已经足够了

3

糖尿病的尿液监测

尿常规检查项目很多,和糖尿病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尿液检查无痛、快速、方便、花费低廉,患者可经常自行检测,但需要指出的是尿糖检测不能代替血糖检查

4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监测

高血压与糖尿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国外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尿病来讲,高血压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加严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给予积极的治疗,经常监测血压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压药之前,必须注意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养生,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进食高纤维低脂少钠饮食、适量运动、尽力减肥、忌烟酒等,如果采取这些措施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时,应立即而且坚持不懈地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治必达标”,控制高血压的指标最好是130/80mmHg以下,至少也应低于140/90mmHg

5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监测

血脂与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十分密切。且糖尿病患者血脂容易不正常。主要表现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该低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该高不高,结果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增多,严重者造成患者死亡。

血糖与血脂密切相关,要想治疗糖尿病的脂质异常症首先必须控制好血糖,血糖降低后,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会显著下降。另外,血脂的一部分来自饮食,所以糖尿病患者宜进高纤维低脂饮食,尤其是要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以及富含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和鱼子、蟹黄、虾子等海产动物食品。适量多动对血脂异常症与肥胖的控制非常有益。

6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监测

血液黏稠度长期处于增高状态时,可发生高黏滞血症,简称高血黏。高血黏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极大,可导致血液瘀滞、供血不足、血管损伤、局部缺氧缺糖与酸中毒,最终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应及时监测。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生活起居中的健康科学——远离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庞保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