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澹台灭明及南容的故事

 李隆基美容院 2019-03-03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 曰: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在孔门弟子中,有两个人一直不入孔子法眼:一个是经常用语言冒犯孔子的宰予(我);另一个是相貌不善、才情平庸的澹台灭明。后来他们两人先后离开孔门出仕为官(《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宰予“仕齐,为临淄大夫”;澹台灭明“仕鲁为大夫”),学以致用,光大儒学,取得不俗的成就。孔子到了晚年,想起这两个弟子,心有愧疚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人,澹台是复姓,名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四十九岁。”此从《史记》。他的父亲与武城宰王犯关系密切,王犯是吴国人,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兴兵伐鲁,兵临武城,鲁人担心他们与吴人暗中勾结、里应外合,鲁大夫子服景伯说:“吴师来,斯(澹台灭明之父)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左传·哀公八年》)”可见他的父亲在国家危难关头是深明大义、忠于国家的。

子游任武城宰时,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从来不搞旁门左道、投机取巧之类的卑劣伎俩,因此对他颇为赏识,并建议孔子将其收入孔门。子游向孔子推荐澹台灭明时选取了一个最为典型的事状——“行不由径”。“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是这样,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儿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

“行不由径”虽然是生活中一个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质。春秋时期,礼制崩坏,法制阙如,社会秩序主要靠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台灭明一样严守规矩,从“行不由径”之类的小事做起,个人虽然增加了一些麻烦,多走了几步路,但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图方便、走捷径、占便宜,那么社会就乱套了。

《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排行老二,字仲尼,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字孟皮,不过孟皮的名声不太好,所以很少有人提及。孟皮去世后,孔子代行父母之命,把他的女儿嫁给了弟子南容。

南容,复姓南宫,名括,又韬,字子容,鲁国人,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南宫括字子容。问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弗答。容出,孔子曰:“君子哉若人!上(尚)德哉若人!”“国有道,不废;国无道,免于刑戮。”三复“白珪之玷”,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南宫韬,鲁人,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以兄子妻之。上述内容基本都出自《论语》,着重介绍了南容善于权变的处世特点。南容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能够审时度势,顺应时变,天下有道就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天下无道则明哲保身、免于刑戮,这种在仕途上进退出处适宜得体的智慧完全符合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因而深得孔子赞赏。至于南宫出仕的具体情况,史书中均不见记载,估计他为官期间并未取得什么值得称道的政绩。不过也可以想象,一个以身家性命为重、随时准备全身而退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此外,南容在学业上也非常优秀,他潜心研习礼仪、勤修文史。他对《诗经·大雅·抑》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等重要章句反复咏颂,陶醉得很(《论语·先进》)。他在学习历史方面也颇有心得,见解独到,能够从羿奡与禹稷等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对比中体会到“尚德”的重要意义,因此孔子称赞他是“尚德君子”(《论语·宪问》),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为妻。

(原标题:澹台灭明及南容的故事)

(原标题:澹台灭明及南容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