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而不恃——大千老师讲道德经节选(79)

 感通天下 2019-03-04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句话重要到什么程度呢?重要到几乎囊括了中医的治病原则,为人处事,所有的原则。

什么叫张弓啊?搭箭,射箭。你如果太高了射箭,向上射,你要压低弓。如果太低了,你射箭射到地上了,射不到靶位上,你就要抬高。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内经上名言说:在上者抑之,下者举之,雍满者泄之,在下者迎而解之。应用在人身上,气太亢奋了,在上面的要往下降降;在下面的太抑郁的要往上提一提;太闷的在里面要发一发;都在表的要往里收一收;太弱的要补一补;盛壮在外,里面虚的要收一收,别整过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你做事太冒进,喜欢冒进的,就要收手;太保守的就要出去跑一跑。悲观的就要乐观,太盲目乐观的就要悲观。领导用人总是这样,一个乐观加一个悲观,一个谨慎的加一个大胆的,一个做事急的加一个做事缓的,互相掺和着,达到一个平衡。

如果两个人都冒进,你同时都用,那可是一拍即合了,这事儿就容易。如果两个人都谨慎,那这事儿不用做了,都互相吓唬,谁也不敢做。还有我们处朋友,不管男女朋友还是同性朋友,都会发现,一个闷的往往跟着一个特别开朗的,为什么呢?因为开朗的人喜欢说,闷的人喜欢听,正好一拍即合。能够长期相处的,包括我们家庭的,都是要互补的。如果两个都是强人,就容易出问题。谁听谁的,不听谁的。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虚了就补,实了就泄,很简单的道理。不通者通,就像现在有很多急性肾衰竭、急性白血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等这样的病,其实这些病都很好治,都是不通造成的,通开就好。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这种病已经有了,有明确的偏房记载和治法,而且是应用了几千年,检验是非常有效的。现在,花了很多钱,采用了很多笨的办法,才勉强可以治疗。比如换肾的,你要终身使用抗排异药物,这个人,哪还有幸福可言。往往这些白血病,肾衰竭,这些急性的病,很多都是非常年轻的,十几岁,二十出头,就得病了,非常可怜,人生一下子就毁了。

所以我想通过教学,尽量的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应用中医,虽然不能给更多人以帮助,但是起码可以给自己及家人一些帮助。关于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中医在治疗急症危重病人方面有其无与伦比、独特的效果,只是现在中医上不了手罢了。如果在法律社会认可的情况下,中医在治疗急重病人方面几乎是人类的福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就是越有的越有,越没有的越没有,没有雪中送炭,只有锦上添花。贷款都是贷给有钱人的,没钱人能贷到款吗?自古都是这样。所以古代谚语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陋巷无人问。

我们更应该明理尽性,掌握自己,不要依赖别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真正懂大道者,才能以有余奉天下。散尽家财,不以个人得失为务。惟愿天下,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杜甫诗中的一句。还有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故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是故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真正的圣人,真正做到无己,顺应自然,顺应潮流,为天下人办事而不居功。

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了解自己呢?了解自己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超越自己才是真正最厉害的。人生难得超越自己了解自己,但是,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别人的反馈评价,难道不能了解一下自己吗?还有包括看书,问自己的老师,慢慢地找自己身上的不足,时常观察自己,尽量看到自己的习气秉性,并纠正。

我觉得,人生这一辈子最大的意义就是超越自己,发现不足,超越自己,这样人生活的才有意义。而且我们知道,人不是一辈子,生生世世的人都在不断的历练过程中,所以我们每一世都要去不断锻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更加智慧,豁达,善良,正直,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周围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