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斗茶,怎么分输赢?

 老鄧子 2019-03-04

茶这种小小的植物,自汉代被用于饮料以来,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唐代时最早的专门论述茶的著作《茶经》出现。

《茶经》书影

到了宋代,社会上更出现了一种与茶有关的奇特风俗——斗茶。这个词很多人听过,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可能都是一知半解。

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代的饮茶习惯与现在大不相同,要先将茶叶制成“茶饼”储存,待到喝茶时,再将茶饼碾成碎末,经沸水冲泡成茶汤。

镇江出土宋代陶制茶碾

捣碎后的茶末用细罗筛过,如果一不小心碾多了茶末,一次喝不完,可以把多余的茶末先放到小罐里储存。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冲点。

正式冲点之前,先要把茶盏放在火边烤一烤,以免注入的开水碰到冷的茶盏迅速降温。然后把茶末放到茶盏里,先倒一点点水,将茶末调成膏状,再持茶瓶向盏中注水。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的点茶

注水时,有条件的茶人还会用长柄勺、筷子或竹筅(xiǎn)在茶盏中“击拂”。击拂的手法类似于搅拌,使茶汤泛起宜人的细小泡沫,促进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击拂结束之后,点茶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宣化辽墓一号墓点茶图

左边的人正用长柄勺“击拂”

竹筅是一种圆形的竹刷,出现的时间相对晚一些,但是最便于操作的击拂用具。南宋人昵称它为“竺副帅”。

今天的竹筅

斗茶说到底核心是“斗”,既然要斗,就要分出个胜负,那如何检验这盏茶到底点得好不好呢?

第一个指标是“验水痕”。如果茶末碾得够细,击拂手法得当,茶末与水完美结合,茶汤就会“周回旋而不动”,“着盏无水痕”,等到击拂泛起的泡沫退下去之后,盏壁干干净净,什么渣滓都没留下。

如果茶末不够细腻或击拂手法不当,导致茶末没有充分溶解,泡沫退下之后,势必会有粘在盏壁上的茶末和水痕。一旦茶盏上先出现了水痕,这局斗茶您就算是完败了。

此外,斗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斗茶色。

宋人对茶汤颜色的要求,以白色为上品。甚至有要求更严格的人,提出了“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的理论,斗茶时,“以青白胜黄白”。

那么白色的茶汤放在什么颜色的茶盏里最适合观察呢?答案当然是:黑色。

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黑色的茶盏也因此风靡一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烧造。以福建建盏最为出名。

黑釉盏 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今人已经很难重现宋代斗茶的仪式感,但依然可以沉醉于来自宋代的黑釉茶盏那变幻莫测的釉色,再借助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和一盏香茗,让思绪穿越回宋代,与古人同乐。

除了宋代人,建盏还曾让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心动不已,他们又是出于什么喜欢建盏的呢?

建盏深邃的黑,到底又是怎么来的?

敬请收看广西卫视今晚21:40播出的《收藏马未都》,听马未都先生和您聊聊建盏前世今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