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丽园路的这片高档住宅区 曾经是苏州洞庭山的殡葬会馆

 昵称2632418 2019-03-04

“莫釐”即“莫釐峰”,是洞庭东山的主峰,海拔293.5米,《吴县志》中讲,该峰本名“胥母峰”,战国时期,伍子胥从楚国投奔吴国,为吴国立下功劳,打下基业,他就把母亲接到苏州,居住在此山上,于是被叫做“胥母”。但是另一种说法以为,隋朝时,有一位叫莫釐的将军居住在此地,于是被叫做“莫釐峰”。

上海丽园路的这片高档住宅区 曾经是苏州洞庭山的殡葬会馆

这里是东山的胜景,从峰顶眺望,太湖浩瀚无边,秋天与长水一色,渔帆、果树、田陌、山村,尽收眼底;晨曦初上,登峰观日出,别有奇观,“莫釐登高”是洞庭东山胜景之一,“莫釐”也是苏州洞庭东山的别称,当东山的三家善堂合并为一家后,即以东山的别名取名“莫釐三善堂”。

民国初印刷的《洞庭东山会馆报告书》是会馆的“征信录”,收录了会馆的历年收入和开支账目,也收录了许多关于会馆的资料,其中《洞庭东山会馆记》中讲: 前清咸丰朝,发匪蹂躏东南,商业荡然,征贵贱者,群趋沪江,迨苏城陷,东山继之,山人多殉难者,流离困苦,贫无以为殓,乡先达恻然悯之,集资赊施棺木,于是有后山体仁局、前山惠安堂之设。

同治朝,官军克复苏松,败贼分窜东山,山人避地来沪者众,兵燹之余,疫疠丛生,复赁屋小南门外饧坊弄,为病殁安殓所,于是有体仁局之设。嗣是,络续捐助太平弄等处市房,岁征租金供局用,又置肇嘉浜滨地为义冢,俾贫无力者葬焉。经费既充,规模亦备,遂价买原赁屋改造殡房,寄停旅榇,并于附近购地建堂,于是更名曰“莫釐三善堂”。 1860年,南京的太平天国为了减轻和摆脱清兵对南京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东进。骁勇善战的李秀成率东进军一路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松江、杭州、宁波等江南主要城邑,控制了苏南浙北地区,苏州洞庭山人为避战乱而进入上海。

到同治初年,清廷招募“洋枪队”镇压太平军,苏南浙北是战场,苏州的战争更为激烈,于是有更多的苏州人逃难到上海。战争和瘟疫经常是相继发生的,逃到上海的苏州人不少被疾病夺去生命。于是,旅沪的苏州洞庭东山人临时集资组织体仁堂和惠安堂,帮助同乡人解决困难。不久,在富裕的同乡人的资助下,苏州洞庭东山的惠安堂、固安堂、体仁堂决定合并,由于善堂的经费落实,合并后的“莫釐三善堂”决定在上海建立独立的堂址,堂址设在南门外饧坊弄。中国古代,蔗糖仅产于南方的广东、福建一带,产量很少,中国的食用糖主要是用麦芽制作的“麦芽糖”,即上海人讲的“琼糖”,官话称之“饴饧”或“饧(xíng)”。不过,江南一带念“饧”为“糖”,上海的糖坊弄就是以制饧作坊集中而得名的。今天,南门外仍有糖坊弄和糖坊北弄。《光绪上海县志》讲:“莫釐三善堂,在复善街”,“复善街”又作“复善堂街”,是以这里有一个叫复善堂的善堂而得名的。在复善堂的西面有一“江阴公所”,由旅沪江阴人建于1909年,占地面积不足三亩,于是公所门前的那条路后被叫做“江阴街”。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争后,江阴公所被炸,战后重建,江阴公所早已名存实亡,旧址改为“江阴旅沪小学”,解放后一度为江阴街幼儿园,址为江阴街311弄5号,今天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复善堂街与江阴街是相连的路,解放后,将复善堂街与江阴街合并成一条江阴街,那个“莫釐三善堂”就在旧糖坊弄复善堂街的东北转角,即今天的大南门外糖坊弄江阴街转角。

上海南市糖坊弄以制糖作糖集 席正甫(1838—1904年),名素贵,苏州洞庭东山人,咸丰七年(1857年)来上海,在同乡人开的钱庄里当学徒,约同治末入汇丰银行任“跑街”,能操流利的“洋泾浜英语”和广东话、官话。原汇丰银行买办王槐山辞职后,席正甫继任汇丰买办达三十年之久。任内扩大对钱庄的拆票业务,在天津开设分行,代表汇丰银行与清政府订立“福建台防借款”,与李鸿章关系密切,并在李鸿章的保荐下,通过捐例获二品红顶花翎,授道台职;又与上海道袁树勋换金兰谱而称兄道弟。自己也独立或与人合股开设钱庄,他的子女,亲属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多在外资银行任买办,或在中资银行任经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洞庭东山为代表的上海金融帮也被叫做“东山帮”。我们可以从以下表中知道东山席家在上海的地位和势力。

上海丽园路的这片高档住宅区 曾经是苏州洞庭山的殡葬会馆

苏州洞庭东山离上海不算太远,水上交通也比较方便,所以大多数东山人的殡葬选择落叶归根,葬到自己的家乡。汉语把棺材称之“榇”、“棺”等,放了尸体的棺材则称“柩”。“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寿短,古代殡葬习俗,生人在四五十岁时就应该为自己准备棺材,称之寿材、喜板等。在农村里,家庭的空间比较大,一般可以在厅堂的后面搭一个阁楼,喜板放到阁楼上,而城市的居住空间较窄,把喜板放在家里不合适,上海的会馆大多设有“寄榇处”,为同乡人寄榇服务。

“越日小殓”,传统殡葬风俗在人死后的次日为死者沐浴更衣,“三日大殓”,人死后的第三日把尸体放入棺材,并规定,大殓后应该移出家门,放到合适的地方,而真正的出殡可能在人死后的一二年,甚至更久,也就是讲,柩会存放较长的一段时期。客居上海的人不可能当即把灵柩运回家乡,于是,设在上海的会馆公所大多会建立“丙舍”,也就是“寄柩处”,为同乡同业寄柩服务,再在合适的时间,负责将灵柩运回家乡。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南门外的农村也逐渐城市化,“饧坊弄人烟稠密,恐碍卫生”,那么多的棺材、灵柩集中堆在那里,确实对当地人的生活有影响,不适时宜。

上海丽园路的这片高档住宅区 曾经是苏州洞庭山的殡葬会馆

于是,1910年莫釐三善堂“在小西门外斜桥地方购地十一亩五分三厘一毫,移建丙舍七十五间”。仅过了几年,他们又感到,莫釐三善堂离自己的“丙舍”太远,给工作带来不便和麻烦,于是由东山席家长房长子席锡蕃出面,在斜桥的“丙舍”处建立“洞庭东山会馆”。《洞庭东山会馆记》是这样讲的: 今岁之春,总董锡蕃先生谂于众曰:上海为通商总汇之区,天下之人咸出其途,若直隶、山东、湖南、西蜀、徽州,及潮惠、泉漳、宁绍等处,会馆林立;若广肇、四明、锡金、平江公所,虽不以会馆名,实已举会馆之实。即如金庭会馆为洞庭西山人所建,东山与西山对峙,我同乡散处申浦,统政界、学界、商界、工界,计之无虑千万人,有觌面不相识者,有偶相识而莫能举其姓名者,何以通情义,何以联乡谊。近虽新设旅沪同乡会,然无一椽,惧其久而消灭焉。

于是,1915年,就在斜桥的原莫釐三善堂丙舍处正式成立“洞庭东山会馆”。该文中提到,清末民初上海掀起一股建立“旅沪同乡会”之风,旅沪同乡会也须向政府注册成立,但并没有规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建筑,大多只是临时租用民宅或写字间建立,可以随时搬迁、注销,就是引文中所讲“新设旅沪同乡会,然无一椽,惧其久而消灭焉”。所以洞庭东山人建立的同乡机构并不赶时髦称“同乡会”,仍以传统称“会馆”,也许,洞庭东山会馆是上海成立最晚的会馆。

上海丽园路的这片高档住宅区 曾经是苏州洞庭山的殡葬会馆

《洞庭东山会馆章程》第一条就说明“本会馆系联合莫釐三善堂、旅沪同乡会以归统一,定名曰洞庭东山会馆”,它既是一个旅沪洞庭东山同乡人的组织,也是一个洞庭东山人的善堂,其主要职能就是寄榇、暂厝,将灵柩运回家乡,当然,丙舍占了最大的面积。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不少洞庭东山人举家迁居上海,选择“落叶归根”者越来越少,于是原莫釐三善堂除继续为同乡人服务外,利用空地建立“丽园殡仪馆”,并办社会服务。1956年,上海全面实行火葬,原丽园殡仪馆与由原湖南会馆的斜桥殡仪馆贴邻,就合并为一,合称斜桥殡仪馆,70年代后撤销,旧址为丽园路423—519号,如今这里已建为上海中高档住宅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