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与我们“不期而遇”的管型

 开心100mm05xkw 2019-03-04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卢健辉 赵红英

众所周知,对于我们检验人来说,显微镜是我们在“战场”上的有力武器,通过显微镜的镜检,我们能发现镜下很多有意义的形态物质。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显微镜下何尝不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今天小编跟大家聊聊那些年,与我们“不期而遇”的管型。

首先,管型了解一下。

管型是什么?在一定的条件下,由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称之为管型。管型通常是在远端肾小管塑形而成,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管型是如何形成的?

通常来说管型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原尿中有白蛋白、T-H蛋白,这是管型形成的基质和首要条件,T-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

2、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以使得形成管型的蛋白质以及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聚、沉淀。

3、肾脏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有利于管型的形成与排泄,即发生病变处于“休息”状态肾单位的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当该肾单位得到修复,恢复功能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管型可随尿液排出。

尿液中常见管型的组成一览表

有图有真相,下面小编来跟大家分享几款管型。

案例一

细小蜡样管型

如图:

该管型是在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尿液中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蜡样管型,是因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糖原发生变性,引起脱糖原、脱脂肪,可见到泡沫形蜡样管型。该蜡样管型较以往的蜡样管型要细小,有可能是累及肾小管髓袢细段,在髓袢细段处形成。

案例二

嵌套管型

蜡样管型套颗粒管型

透明管型套血液管型

蜡样管型套颗粒管型

嵌套管型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管型互相嵌套或者包裹在一起,细小的管型会被较宽大的管型包裹,各自有相对独立的管型边缘和内含物。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在肾小管上端的位置形成较细小的管型后,在肾单位交换使用后随尿流流向肾小管下端较粗的部分,因某些原因被卡在下端更粗的肾小管内,再次停留下来,被新形成的较粗的管型包裹在内,形成相互嵌套的结构,称为嵌套管型或双管型。

案例三

颗粒管型逐步形成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的,透明管型可以吸附或者包裹来自炎症或者损伤部位渗出的各种细胞成分,若管型在肾脏中停留的时间过长,所包含的细胞成分会退化变质,崩解或形成细胞碎片,逐步形成粗颗粒管型或者细颗粒管型,在长期无尿或者少尿的情况下逐步形成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指征,较为幼稚的蜡样管型多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早期,较为成熟的蜡样管型多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晚期,对于病程的发展具有指征意义。

显微镜下是一个大千世界,品类繁盛,多姿多彩。“俯察品类之盛”,不仅可以欣赏镜下世界的千姿百态,而且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数据,为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实乃乐也。

编辑:梁丘  审校:柒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