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艾灸养生文化基本知识

 369蓝田书院 2019-03-06

       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它来源于民间,早于方药,先于针法,多数学者认为,灸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它的起源来自火的发明和应用。

艾灸基础知识

艾灸的应用

       1.在辨证施治方面,灸法不仅可以用于虚证和寒证,也适用于热证。

       2.在适应证方面,近年来灸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内外妇儿和皮肤科)

       3.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灸能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的防御功能,对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都有促进和增强作用,为临床上采用艾灸防治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艾灸与针刺、汤药的关系

      艾灸与针刺、汤药等疗法一样,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联系,又各有所长,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应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互相补充:如《灵枢·官能》中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外台秘要》十四卷中记录得更为详细:“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重要。”

       2.各有所长,要充分利用各自特点辩证施用。

       3.联合应用。

艾灸与针刺的区别和优势

       针性属金,气寒能生水行阴逆;艾灸属火,燃热能生火行阳气,这是针灸治病所能具备的阴阳五行之道。艾灸补阳和阴为上,对于正气不足者,能激发阳气的调节,有改善和增强作用。

      从“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一说,针灸治病在于调气,调其阳气为先。阳气不仅维持机体五脏六腑等器官的活动能力,也是机体活动及精神活动的动力。当针灸刺激神经,首先反映出阳气的变动,在阳气作用下使血液、津液等物质相继发生变化。形气和病气不足是阳气大虚或阴阳俱虚,此时针刺不宜。从“针之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一说,说阴阳俱虚的患者,针刺会使阳气难复,更加不足,这种情况应该施以艾灸,先建其阳气,阳运力复则阴血得以生。这是艾灸较之针刺的优势。

       艾灸更适宜大众操作。针刺是侵入性医学,非专业医师操作或自己操作容易发生危险,艾灸则不然,它是非侵入性的刺激,是通过燃烧艾条熏烤穴位来理疗身体的,对医学知识要求比较少,是一种大众型的养生方法。与针刺相比,艾灸更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从保健养生的角度来调理人体。

艾灸的指导理论

      艾灸是中医针灸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中用于治病防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经络脏腑起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脏,治病祛邪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保健值得一试的养生方法。

艾灸的作用机制

(一)艾叶具有纯阳之性

      艾灸的原料艾叶,出自艾草,具有纯阳之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性苦,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热,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二)艾火能壮阳气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阳气充足是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

      艾叶是具有纯阳之性的植物,火为阳,燃烧艾叶,能使温热之气经由皮肤的孔穴传通至经络。由于经络和脏腑相互联合的关系,使温热之气顺着十二经脉循环全身,直达五脏六腑,能起到壮人之阳气的作用。因此,艾灸能够有效地治疗阳虚。

(三)艾烟的祛邪防病作用

       古代民间认为艾烟有防病、祛邪(瘟疫)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艾烟对引起一些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预防疾病、预防瘟疫的功效。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时期,有医学专家提出用艾烟为空气消毒,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并且艾烟还具有很好的平喘镇咳作用。

(四)药物的配合作用

       对于许多慢性病患者或者顽固性疾病的患者,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药末,制作成药性更强的药条。对于一些慢性病和虚寒病,或者皮肤细薄的人,在艾灸时常选择间接灸,也就是在艾火和皮肤之间根据具体病症放置一层隔热物,如风寒选用隔姜灸,內寒选用隔附子灸,胃肠不适选用隔大蒜灸,肾虚选用隔盐灸等等。

艾灸的具体功效

  (一)补虚强壮,扶阳固脱

  (二)去湿逐寒,行气活血

  (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四)清热泻火,消肿散结

  (五)调整阴阳,平衡五脏

  (六)疏风解表,温肌祛邪

  (七)温经通络,祛邪止痛

  (八)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艾灸材料

一 、艾叶

       艾灸疗法的主要施灸材料是艾草,它的药用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艾叶的疗效与用法,梁代本草学专著《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叶,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妇人漏血、利阳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

       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辟邪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

二 、艾绒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按加工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七星老斗三年陈黄金艾柱的艾绒是40:1。

三 、艾柱

       艾绒做成一定形状的小团,称为艾柱。七星老斗神炉三年陈黄金艾柱 40:1

四 、艾条

       艾条也叫艾卷,是从太乙针、雷火针演变而来的。有清艾条(纯艾条)、药艾条和无烟艾条之分。

五 、艾叶的其他应用

  (一)艾叶温汤洗浴

  (二)艾草水泡脚

  (三)制作艾枕、艾袋、艾垫

六 、其他灸材

  (一)火热类灸材:灯心草  黄蜡  桑枝  硫黄  桃枝 药锭  药捻

  (二)非火热类灸材:毛莨  斑蝥  墨旱莲  白芥子  甘遂  天南星  细辛

艾灸器具

       艾灸器就是方便艾灸过程的辅助器具,可随意固定在肢体上的任何部位,受灸者可自行调节艾粒与皮肤的距离,当艾粒(艾条、艾柱)在相对密封的艾灸器具内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宜散发,持久作用于腧穴,火力均衡,渗透力强,作用不中断。器具在治疗中起到了充分利用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效、药效、烟熏等治疗因子对穴位和经络进行的刺激,使热效、药效、烟熏三效合一,提高了传统艾灸的疗效。

      艾灸器种类众多,最主要作用为:替代手持,方便调温,隔开灰烬,节约热能等。

七星老斗神炉艾灸器之艾灸的作用:艾灸具有治病、寻病、养生三效合一的特点。通过艾灸器产生的热力、药效、烟熏渗透肌肤穴位,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温经止痛,平衡阴阳。起到有病治病,促进血液循环,机体新陈代谢,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机能,防病健身的作用。艾烟熏屋具有杀灭室内病菌病毒支原体和虫卵,预防流行性感冒。

艾灸前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识

灸感

      灸感是指病人因施用灸法而出现的温热或麻木、虫行等感觉。有时也可向某一方向传布或扩散。很多人在做艾灸的过程中或者做完艾灸后出现局部麻、胀、酸、痛、痒、冒凉气等不同的反应,这都是灸感,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灸感。

灸感有七种类型

(1)透热 施灸时,灸热从施灸点处的皮肤表面直接向身体内部穿透,有时候会直达人体内的脏器;

(2)散热 施灸时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传热 灸热是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

(4)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

(5)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

(6)悬灸时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

(7)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灸感的引发因素

(1)人体内正邪相搏时会出现酸、麻、胀、痛、痒等反应。如果体内有毒素或是炎症就会有痛的感觉;痒是由于湿气较重,热邪较重,湿热外排的反应;妇科炎症可能会小腹痛;胃炎可能会胃痛;肠道有湿寒灸神阙时会感觉肚子咕咕响,都是阳气进入身体的良性反应,坚持艾灸就会消失,身体也会好转。

(2)当人体外排邪气时会出现风、寒、凉、湿、痒、热等反应。通过艾灸,阳气可以把阴邪排出体外,如果身体过寒会感觉冒凉气,湿气过重局部会有水珠出来,像出汗一样,手心或脚心是常见的部位。

(3)艾火循经是做艾灸时最好的表现形式,有扩热、透热、传热三种体现。艾火循经时感觉艾灸穴位附近一片都发热,或者感觉温热之气顺着经络蔓延全身,说明艾灸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灸感可以判断病症的痊愈程度。产生灸感而且灸感强烈说明人体的经络通畅,效果比较明显,见效也比较快;如果没有产生灸感,并非没有效果,而是由于经络中的邪气瘀积严重,需要多一些时间来除瘀散阻,这就需要坚持施灸以达到效果。

晕灸

出现晕灸的原因

       1.体质原因 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过敏等。

       2.刺激原因 

       3.体位原因 正座位或直立施灸容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 闷热季节气压偏低、诊室里空气浑浊、声音嘈杂等。

晕灸的表现

       1.先兆阶段 主要表现为头部、上腹部或全身出现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的患者没有先兆期。

      2.发作阶段 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3.恢复阶段 经过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艾灸过程中,少数人在灸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晕灸的预防

      1.心里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可以利用语言诱导,施灸前耐心讲解艾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对于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凝视某物体,完全进入自我冥想状态后开始施灸。对于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人可以用聊天的方法,利用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灸前适当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身体过度劳累、虚弱者,应休息或者调理至体力基本恢复再施灸。特别对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晕灸的处理

       施灸中一旦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

       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脚,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重度晕灸马上停灸平卧,如情况紧急直接卧于地板上,必要时配合人工呼吸,注射强心药及针刺水沟(人中)、涌泉等。此类患者也可以用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做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所以,灸疗结束后,要嘱咐患者休息5—10分钟方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艾灸后的排病反应

       在灸疗过程中,即使没有外界环境的诱因,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反应,如浑身发冷,出冷汗,冒臭气,吐痰涎,腹痛,腹泻等现象,甚至很多人发现自己多年前的病症会重复多次出现,有时还会出现病未愈反而加重的情况,由于这些不适反应与患者的病情有关,所以把这些不适反应统称为排病反应。出现这种情况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当逐渐通过艾灸使体内慢慢累积了足够多的正气时,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艾灸后的排风寒反应 

       表现多为打喷嚏、流鼻涕、感冒、咽喉痛、关节痛、矢气(放屁)等形式,有的人还会感觉从头顶或者四肢末端向外冒凉气,更有甚者觉得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被都无济于事,测体温却正常,这些反应持续时间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

艾灸后的排痰湿反应

       艾灸后的排痰湿反应多以咳吐、痰多、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冻样黏稠粪便为主,而且还会出现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黏汗。

艾灸后的排郁气反应

       有些人艾灸之后会出现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感觉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这是体内郁气外排的反应,同时还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肝胆区和反射区酸痛等反应。如果出现委屈、易哭的情绪反应时,最好是随时随地(也可找没人的旷野)放声大哭、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

艾灸后的排火热邪毒反应

       艾灸后的排火热邪毒的反应多表现为疮痒(疡)、痈肿、发热、出现类似湿疹且伴有奇痒,面部或身体出现丘疹或好久以前长过脓包,而现在又开始了,有的人还有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出现这些反应不必担心,等身体把火热邪毒彻底地排除干净后,就会消失。

艾灸后的排瘀血反应

       瘀血瘀阻在体表经络中会以瘀斑的方式排出;瘀阻在肠胃则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粪便排出;瘀阻于心肺部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排出;瘀阻于胞宫内侧则多随经血排出,甚至里面会出现组织包块或烂肉;有痔疮的人会暂时出现便血的现象,颜色暗深,不过不用担心。

如何面对艾灸后产生的反应

       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排病反应,应采取忍耐和平静态度以及乐观的心态顺其自然地对待,最好不要用药物控制,以免降低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消炎止痛药或激素类药物。

灸后反应的应对

(一)灸后失眠的处理  出现失眠反应连续多日每夜只能睡3—4小时,只要第二天体力精力都无多大变化就不必有意强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催眠药,应采取忍耐的态度。当度过反应期,睡眠会自然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也会进一步的提高。

(二)灸后发热的处理  艾灸后常会出现发热反应,这表示人体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如有病人实在痛苦难忍,或发高热持续不退,可用刺血、拔罐、刮痧等方式来缓解,给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法。如乱用清热消炎药、激素药等就会使病邪内敛,与难得的排病机会失之交臂。

(三)灸后皮肤潮红的处理  艾灸后有些人会出现皮肤潮红或者很多红疹等类似过敏的现象,这些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止艾灸,病邪还会自表入里,侵蚀脏腑。反应严重的可以用放血疗法使邪出有门。可在大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还有委中穴放血。

(四)灸后上火的处理  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比如口干舌燥的上火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加味增液汤:生地黄、麦冬、玄参、苁蓉各15克,水煎服)。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类似炎症的现象。千万不要认为过火了,停止治疗就会功亏一篑。

(五)灸后过敏的处理  灸后过敏的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当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用抗组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

***艾灸后皮肤发痒是正常现象,这是做完艾灸后的正常反应之一,是因为体内有风寒湿邪。

***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使得病邪被赶出内脏、血液、和其他组织器官而走入皮肤,正在排出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中医的排毒、排病反应。

***类似西医所说的皮疹,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疼痛难受,有的流黄水,有的干燥起皮……越是瘙痒,说明毒气越重越深,对内脏、血液、器官损害越严重。病邪能深入到这种地步,也可以判断病邪进入已久,可称之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类患者还比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给艾灸一段时间,给身体排毒一段时间,着急不得。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也就是说肺主一身之皮毛,皮肤有问题当然得考虑肺;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在内,大肠在外,肺里的垃圾本应通过大肠排出。如果巨痒,还可以艾灸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血海,膈俞可以止痒并减少和避免出现大片的红疹和疙瘩等。

止痒处方:1,肺俞、曲池、大椎

2,膈俞、血海

3,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4,风池、悬钟

这四组穴位都加上神阙,每天一组循环灸。不要抓挠和用热水烫

小贴士

      艾灸后皮肤能发痒其实是好事。皮肤作用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体内有任何病邪,人体自己先要通过皮肤排出,能排到皮肤的毒素,看着多么可怕,那已经是没有威胁了。中医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先受制于内而后发于外”。只要能发出来,此病一定能痊愈,这就要看患者能否给病邪排出的机会。能否坚持到病邪完全排出。一般这种症状几天后会自行消失,所以不用采取措施,可以继续艾灸。

灸后体育锻炼

       艾灸两个月左右会出现类似瓶颈期,这个时期是阳气升发期,一定要配合锻炼,多到户外运动或散布,还要保持心情愉悦,每天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灸后性生活 

       艾灸之后尽量不要马上过性生活。如果想怀孕,最好灸后24—48小时再同房,这个时候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更加适合受精卵的着床和存活生存。如果有病在身为了治病最好禁忌性生活。

禁忌情况

      1.临时情况禁忌  出现风雨雷电、奇寒酷暑,或病人过饱、过劳、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等突发状况,人体的气血状况会比较混乱,所以不适宜艾灸。

      2.醉酒者慎灸  神志不清

      3.艾叶过敏者禁灸

      4.孕妇产妇要慎施艾灸

注意施灸的时间 

       失眠症要在临睡前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不要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灸之。

注意饮食选择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高于体温的温水,艾灸后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过程,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切忌边灸边吃

       第一不知道食物的性味属寒属温,会对灸疗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艾灸过程中身体处于一个调整状态,边灸边吃,对胃气和脏腑会产生影响,尤其是有胃肠疾病的人。

女性保健灸的注意事项

       在中医文化中男性属阳,女性属阴,体质多阴冷,而艾灸为纯阳之性的疗法,与女性“阴性”体质相配,同时艾灸法的“促气血运行”作用突出,应合女性主“血”的生理特征,从这两方面看,女性施灸效果比较显著。

       女性生长发育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以肝为本,受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的充养,生理功能有赖于肾精、肾气的作用。同时,女性又有独特的月经期、妊娠期、妊娠后期和绝经期。

女性选择艾灸保健要注意保暖,注意饮食,不要贪凉。女性在月经前期用艾灸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不过要注意,月经期避免灸腰骶部和小腹,在妊娠期也要慎灸。

产后艾灸的注意事项

       女性在产后会出现气血暴下的状况,造成气血虚少,多有淤滞、腹痛、乳少、血晕诸症。“气得温则淤滞自行,血得活则淤滞自散”,“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所以,对于产妇的保健护理,应当多用温中、行气、活血之法,不可妄用破血、破滞之方。采用温和灸配合食疗,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机体恢复。

男性艾灸的注意事项

       男性以肾为本,艾灸能够起到振奋肾阳、温补肾精的作用,采用艾灸保健,禁忌的事项比较少,但要注意平时护顾肾脏,避免性生活过度。

儿童艾灸的注意事项

       小儿运用艾灸可以加强脾胃及外卫功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小儿皮肤娇嫩,艾灸时随时注意其皮肤状况,一般以皮肤微红为度,不可过灸,以免烫伤。在艾灸同时,还要注意小儿的饮食调节,应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或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老年人艾灸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阴气日减,阳气日衰,体内脏腑器官、四肢百骸正逐渐走向衰老状态,机体阴亏阳虚,各种精微物质生成不足,而耗散不减,“入不敷出”,多虚多瘀。老年人采用艾灸扶助阳气,不仅起到温补作用,解决“虚”的问题,而且可以使留于体内的有形之邪得以清除,截断旧病病程,预防新病再生,解决“瘀”的问题。艾灸时要注意老年人皮肤弹性和感觉敏锐性相对较差,施灸时注意皮肤温度以防烫伤。还要注意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清淡,加强体育锻炼。

古人在施灸前很强调“神定”。神定是一种精神状态。神不定,则气机宜逆乱,会影响疗效,甚至还会产生胸闷、气塞等症状。

艾灸的疗程选择

      艾灸并非是多多益善,确定艾灸的疗程,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急性病进行艾灸治疗,一般每日一次,病情需要也可每日2—3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慢性病进行艾灸治疗,一般两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用艾灸来做保健养生,一般每周2—3次。

      要注意的是,在疗程与疗程间可休息3—5日再继续下一疗程。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