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海迷茫遇明灯

 涤砚堂 2019-03-06

老师每天的现场讲课,都是深入浅出,书画大道。

刘教授课稿摘录: ◎天分高,后天勤,学养厚,人格正。是我评判一个画家的四项基本条件。 ◎正大、圆融、深邃、自然。是我的美学追求,亦是我渐趋成熟的美学体系。 ◎扬长补短,“技”“道”双修。是我的教学方法,亦是我的学习方法。 ◎中国画比功夫,不论天、不论年,比课时、比“费纸三千”的韧性。悟性再好,没有一千张画作底,很难登堂入室。 ◎用心比用功更重要。学习,一定要有自省的能力。 ◎气韵生动,时刻不能忘怀,它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生命载体。 ◎我们搞局部临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物象的塑造关系,二是笔墨的塑造关系。这两种塑造,就是中国画的笔墨结构。 ◎用笔之妙,尽在“三调”:在纸上调锋,在纸上调色,在纸上调墨。 ◎用墨之妙,尽在干湿浓淡,一画而成 ◎构图之妙,站住一个角,封住两条边 ◎塑造之妙,不在形似,亦不在神似,得心象足耳。 ◎“技进乎道”。宋亡之后,中国画一代不如一代,除了文化的缺失,技不如人亦是通病。 ◎写生,不只是“采风”,而是灵与肉的亲和。寻找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塑造关系。新,是重点。 ◎落笔成形、落墨成趣,笔墨成章。无意佳乃佳,是为真写意。 ◎笔墨的“联觉”很重要,可惜很少有人懂。 ◎大写意同样需要细腻,稳、准、狠,缺一不可。 ◎险绝的笔墨气象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视觉空间。 ◎用笔之力,在虚不在实。虚则厚,实则滑,其窍在“勒”。 ◎一画者,致广大,尽精微。通篇一画也,点线亦一画也。 ◎“书写”永远是中国画的生命。 ◎笔墨者,筋气骨肉之人格意象也。人格不高,笔墨难求其高。 ◎没有对比,就没有画面。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是中国圣贤贡献给世界的智慧。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误导了何止千万人。此言的本意相通于“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似是根本,不似是情智。 ◎构图是一种学养,没有起伏的生活阅历,没有胸藏万象的情怀,没有持家度日的算计以及运筹帷幄的大格局,不会懂得什么叫“经营”。 ◎以万治一,技也;以一治万,道也。匠人以技示人,而贤者以道解惑也。 ◎用笔之要:毛而不散,枯而不燥,润而不烂,快而不滑,重而不滞。 ◎留白、留茬、留虚、留有余。是画面,亦是人生。 ◎尖、圆、齐、健,是毛笔的四个基本条件,亦是毛笔的四德。善用笔者,八面出锋,四德兼备。 ◎笔虽枯,而力不竭,用笔之要也。 ◎笔无妄下,每一笔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式”。 ◎脱离了物象塑造的笔墨,依然是有生命意味的艺术语言。 ◎曲中求直,方中寓圆,是中国人的美学智慧。 ◎用色之要,一要透,二要厚。很矛盾,能统一起来,是高手。 ◎借鉴,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借势登高,借了要还,我有我法是正途。 ◎早立志,立大志,在立定决心做大画家的同时,就要“善养吾浩然之正气”。 ◎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是为丈夫。大写意画家,更需要这种情怀。 ◎中国画家靠的是才情、修为、气格以及技进乎道的功力,是“养”出来的,“玩”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 ◎创新、创造,还有一个原创,少说,慎之、再慎之。 ◎有意味,有形式,有意想不到的意蕴塑造,堪称画意。 ◎融不进画面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再好,都是多余的。 ◎焦墨是救画的,不得已而为之。以焦墨为法,有悖于艺术规律。 ◎老汤是“通气”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创作,是一种不可重复的艺术劳动。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 ◎以东方美学为基础,以笔墨为主要表现语言的具有生命意味的绘画形式,称为中国画。 ◎十分画家:做人四分,作画三分,读书二分,写字一分。 ◎没有情感的人,不要谈艺术,更不要做画家。 ◎文化方向,是成就大画家必须的条件,很可惜我们大家基本上都不知道。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大家,必须具备天纵的才情和后天持之以恒的努力,而且是“技”与“道”全方位的精进,二者合一,得天独厚,方可能进入一种理想的高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