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合唱团,这是一个谁也绕不过而必须直面选择的一个问题。 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合唱团,肯定有一个过程,但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有其道理的,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是完全可以的。 我真正对合唱艺术发展的全面关注,是在退休多年以后。之前我在师范学校任教,后来在浦东新区担任音乐教研员12年,直到退休,我搞的都不是合唱艺术,是歌咏。尽管别人对这些称之合唱,我想还是实实在在予以否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搞的就是歌咏,不是合唱艺术,这是重新认识合唱艺术的开始。 ...... 就在前几年,王燕教授在南京的一个讲座上说:“昨天的音乐会,还不是严格意义上合唱”。(视频《合唱中语言与声音的运用》讲座)显而易见,王燕教授对这台合唱音乐会从严格意义上,是不太认可的,可见,并不是有了形式上的合唱,就都是可以轻易达到合唱艺术境界的。 曹丁先生,在同一次的活动中花了好大力气,纠正江苏省广播合唱团的歌咏歌唱习惯;他说:从根上来讲合唱团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第一个字“合”,它主要就是谐和是本质。假如不谐和,那么就不叫合唱团,一定叫合叫团。大家在一起随便哇啦哇啦一唱,那就不叫合唱,合唱最根本就是谐和。 萧白先生说:合唱最大的障碍是“抖”,气多气少都会抖。独唱和合唱截然不同。独唱是发展个性和特长,合唱是共性合作。基本的发声原理、气、横隔膜、位置等科学发声的要素是一样的。(2006年5月在浙江省嘉兴市),至今,顽固地以独唱的个性和特长在唱合唱的人大有人在,吴其辉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为“假美声”、“六根大毒草之一”...... 金融爱乐合唱团的赵登安先生在去年的南京讲座上直言不讳地说:合唱是“合文化”、独唱是“独文化”,赵先生还提出了合唱艺术与歌咏是不同的概念,以及所追求的内容和目标的截然不同。(南京合唱协会会刊)。 有人说,合唱是大众艺术,其实,此话只说对了一半; 合唱确实是大众艺术;这里有两个概念,即“大众”与“艺术”:一是合唱艺术有其特殊的大众性,是被大众接受并且可以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其二,同时又是艺术,但凡艺术,都需要相当高的技能技巧的技术进行支撑。要想有艺术,必须有技术。(黑人阿明);如果只见大众不见艺术,没有意识到是艺术就必定高于生活;是艺术,就一定有其特定的基本要求;就是说艺术是有一定基本功、技能、技巧为基础的,合唱美学原则的是:准确性、统一性、平衡性、和谐性,这些是要通过严格训练才可能获得的,所以,合唱艺术绝对不是“拉起来就唱、唱完了就散”:也不是合唱团一成立就排练参加大赛那么省力的事情;相对而言,歌咏比较简单一些,但是高级的歌咏也是值得尊重的。 这里,顺便说说我对歌咏的看法。首先,抗日歌咏运动在历史上起到了文化战线的战斗作用,抗日歌咏的创作与演唱都是形势的需要,这种需要与紧急性、紧迫感相连的,一个作品写出来要适应广大抗日民众学唱,而文工团要马上就学唱、演唱、教唱、传唱......,文工团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慢慢打磨、精雕细刻,于是,就形成了这种讲究快的战斗风格。譬如,大革文化命时,最高指示一出,语录歌曲马上响起......以至于现在有些老年合唱团的团员把一些简单的作品唱会了,就当作唱好了,在一些地方给歌咏造成粗糙的印象,......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歌咏运动的研究也是极其需要重视的。 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合唱团成立了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说没有什么进步...... 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这样的老资格合唱团,从来没有冲到无伴奏比赛的决赛......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这样的合唱团(意思是出身低微、从无比赛经历......),怎么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是金奖、黑马、还蝉联金奖,参加国际交流什么的?有什么诀窍? ...... 其实,真的没有什么诀窍可言,就是要搞清楚、想明白,什么是合唱艺术、什么是歌咏,你到底追求什么,然后根据所具备的条件做出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坚持一段时间必有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