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ESP:品德判断中单纯的喜好效应 | 唧唧堂论文解析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3-07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研究小组:艾初; 审校编辑 | 悠悠

本文是针对论文《单纯的喜好效应:态度对品德属性的影响(The mere liking effect: Attitudinal influences on attributions of moral character)》的一篇论文解析, 该论文于2018年11月发表于《实验社会心理学(JESP)》杂志上。该研究作者包括Konrad Bocian,Wieslaw Baryla,Wojciech M. Kulesza,Simone Schnall和Bogdan Wojciszke。

研究背景和假设

人们相信他们的品德判断是充分合理的,并且与科学事实一样客观。然而,根据双重过程的判断模型,品德判断实际上会受到态度等高度主观因素的影响。从理性主义角度来看,品德判断依赖于1. 假设与情境无关的、2. 有意识的、3. 基于语言思维中的几个步骤的推理。相反,从直觉主义角度来看,品德判断类似于即时感知而非故意推论,这些感知对判断的影响通常通过情感体验来调节。已有研究表明,品德判断可以在四分之一秒内立即出现,而个体很难提供任何与判断结果相关的理由。

品德推理过程依赖于有意识、缓慢和费力的信息处理,但直观的反应倾向于利用自动、快速和毫不费力的过程。而在社会心理学中,许多双重过程理论实例表明,自动过程更容易发生,推理过程仅仅出现在个体有动力参与并有意识回应的情况下。因此,直觉处理过程主导着品德判断。

大多数直觉本质上是情感的,而态度作为一种类型的情感,可以引起个体的直觉处理过程。可能是由三种类型的情感引起的:离散情绪,情绪和态度。离散情绪是一种特定的、短暂的情感状态,具有明确的指称对象,包括唤醒(包括效价和强度)、认知评价以及身体症状、表情和行为倾向。相反,情绪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情感状态,本质上是温和而弥散的,缺乏明确的指称对象,是对最近出现的刺激进行持续的(主要是自动的)评估结果。态度是对在线形成或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对象的一种概括评价,它会影响当前的情感状态和信息处理。

品德指的是(感知到的)产生品德上的好坏行为的倾向,它是稳定的、可跨情境的。大量研究已表明离散情绪会影响品德判断,而也有研究表明情绪的扩散会影响各种各样的评估判断,如生活满意度和绩效评估等。但是情绪对品德判断的研究却很少,态度也是如此。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设:态度影响品德判断,情绪起到中介作用。

研究实验和结果

实验1

被试为254人(男性153,女性101名)。每一位被试先填写一份关于八个社会政治问题(六个高方差和两个低方差)的简短问卷。之后给被试阅读一份据称由另一位随机选出的被试(目标人)填写的问卷。实际上,计算机程序创建了两个条件:在相似性组中,关于六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与被试的答案相同,而关于两个不重要问题的答案与被试的答案相反。在不相似性组中,关于六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与被试的答案相反,而关于两个不重要问题的答案与被试的答案相同。最后,被试对该目标人的喜欢程度、品德、信任和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相似的人被认为比不相似的人有着更好的品德以及更值得信赖,而且这种影响很大。相似的人也比不相似的人更受人欢迎,同时,喜欢在相似性对品德判断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相似的人也被认为比不相似的人更有能力,但是这种相似性对能力的影响明显低于对品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1结果

实验2

程序:被试为156名本科生(男性18名,女性138名)。该程序遵循实验1,并作了一些修改:在实验2中,增加了一个控制组,控制组中的被试没有收到目标人的问卷。同时,相似组、不相似组和控制组中所有的被试看到了一个表情中性、相貌平平的目标人的脸。

与实验1的结果相同,相似性对品德有着显著的影响,相似组和不相似组的品德差异显著,但两组与控制组的品德都没有差异。相似性对信任判断的影响也很显著,但不相似组与控制组没有差异。相似组的喜欢显著低于不相似组和控制组,同时,喜欢在相似性对品德判断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相似组和不相似组在能力方面有着显著性差异,但两组与控制组没有差异。

实验3

程序:被试为107名本科生(男性40名,女性67名)。每位被试被单独带到隔间并坐在电脑显示器前面进行视觉记忆研究。被试将看到男性面部的黑白照片,五张照片的曝光频率不同(均小于1秒),具体分为五组,如下图所示:

照片展示结束后,被试需要完成一份线上问卷,具体需要分别对照片的五位男性的性格、喜欢程度、品德、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

结果表明,曝光频率越高的男性照片,被试对其能力和品德评价越高,支持了主效应假设。同时,曝光频率对喜欢程度有显著的线性影响。中介分析显示,曝光频率通过喜欢对品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

实验4

程序:被试为128名本科生(男性28名,女性100名)。每一位被试坐在45厘米外的电脑屏幕前的一个小隔间里(带有内置摄像头),聆听预先录制的六种基本情绪——惊讶、悲伤、快乐、恐惧、厌恶、愤怒。在听到每个情绪后,他们的任务是向屏幕上的另一个人面部表情地表达这种情绪。屏幕上出现的人表面上是在做笔记,猜测被试刚刚呈现给她的情绪名称。当她写下她的猜测时,她是在表达她所怀疑的情绪,从而产生她模仿被试的面部表情的印象(模仿条件)。在非模仿条件下,实验者让她的脸保持静止,不表达任何情绪。之后,被试需要填写问卷对屏幕里的女士的喜欢程度、品德、温暖、能力、自信五方面以及自己的心情进行评分。

结果表明,模仿增加了对品德和温暖这两个维度的感知,但是未能影响能力,同时显著降低了对自信的看法。这种结果证实了单纯的喜欢效应仅限于交流领域和品德、温暖等特质。模仿显著提高了喜欢程度以及在模仿对感知温暖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论

在四个实验中,研究者采用了三种方法对被试的态度进行了操纵(相似的信仰、仅仅接触面孔、面部模仿),同时使用了各种测量感知品德的方式(性格特质、对目标人行为的预测、信任),发现了在品德判断中单纯的喜好效应。人际吸引的诱导会增加对品德的判断,而这种效应是由喜欢(而不是离散情绪)来中介。

参考文献:

Bocian, K., Baryla, W., Kulesza, W. M., Schnall, S., & Wojciszke, B. (2018). The mere liking effect: Attitudinal influences on attributions of moral charact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9, 9–20. https:///10.1016/j.jesp.2018.06.007

解析作者:艾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