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文化:中国人性格的表现

 高山流水tefnh5 2019-03-07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竹子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特别是在中国,自命清高的文人雅士总是以与竹为伴自许,感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感慨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其实,竹子是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的一种禾本科植物。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用于园林绿化的物种。

除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外,一般是常绿的。由于竹子属于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因此,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响,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全世界共计有70个属1200种竹子,有高大如树者,也有低矮如草者,有挺拔参天者,也有匍匐如藤者,可谓形态各异,各领风骚。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37属约500余种,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除少数几种高大的竹种如楠竹等独立成林外,一般自然状态下,竹子常和其他树种一起组成混交林,而且处于主林层之下,但当上层林木砍伐后,竹子以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很快恢复成次生竹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成片的竹林的原因。特别是竹子用途不断扩大,加之生长快速,经营成本较低,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等原因,在现行的林业工程建设中不乏看到种竹子的项目。人们植竹造林,形成大面积的人工竹林。次生竹林和人工竹林,又以它强大的地下茎向四周蔓延扩大。因此,近几十年来,地球表面森林面积逐年减少,而竹林面积却日益扩大。新的生态矛盾是在竹林下很多原有生物消失了,生物多样性降低到极点。凋落的竹枝竹叶等,基本上不会以碳库的形式在土壤中积存下来,而通过竹根的呼吸作用,将CO2重新排入大气。

全世界竹林已经2200多万公顷。在很多地方形成一个又一个闻名于世的“竹海”,成就了那里的生态旅游,如蜀南竹海、赤水竹海等,仅中国就有十多个,能够用“海”来称呼竹林,它的宽广面积可想而知。有些竹子的竹鞭向外伸展不是很强烈,竹笋都从靠近竹蔸的地方长出来,如慈竹、麻竹、龙竹等,形成一丛一丛的竹林,称为丛生竹。而有些种类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它们的竹鞭可以长到很远的地方,总是向着生长条件好的地方尽力伸展,迅速占领那些领地,如楠竹、白甲竹等,称为散生竹。我老家的老房子后面就有一片慈竹,小时候经常砍下一些拿到市场上卖以换取学费,生长也还旺盛,在竹林里捉迷藏成了儿时的最大乐趣。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看上去面积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而伯父家那片箭竹和楠竹就大不一样了,比三十年前至少扩大了近十倍。那时伯父家里很穷,过年也难得吃上多少肉,用衣衫褴褛来描述他的衣着一点都不过份,但伯父仍然能每天乐呵呵的。每年新年初一的早上,他总是把他那陈旧的皮鼓敲得山响,扯着嗓子唱“阳沟后面有棵棕,阳沟岩上有片竹......”,那神情是骄傲,是满足,是充满了相互的幸福感。虽然多数造竹林的地方都是以散生竹为主,但像麻竹这样的高产笋用丛生竹也是很好的造林种类。麻竹出笋率高,笋体大,品质较好,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大量种植。在江浙一带,种植雷竹用于生产竹笋,让当地人得到丰厚的收入,以至于群众将水稻田都改种了竹子。

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很早就结下不解之缘,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影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 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传颂。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竹制品800多件,涉及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工艺品、书简、乐器、兵器、饮食和体育等。有竹简620多支,撰写有大量的养生秘笈。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就因为曾经盛产竹子,用该地所产的竹子做成箫笛等各种乐器,格外悦耳动听,就直接用“筑”或“金筑”来作为该城市的简称,其实“筑”就是“竹”的意思。

竹子可谓全身都是宝,笋可食,材可用,叶可药,林可生态,与竹有关的文化产品也应运而生。有些竹子,从它的名字就可以听出它的主要用途。如箭竹,就主要是在冷兵器时代用它来制箭镞而得名。而粽巴竹,主要是用其叶包粽子。有些竹子的名字则是以其外形而得来,如凤尾竹是因为其竹枝叶排列如凤尾,佛肚竹则是竹节鼓胀如佛肚,紫竹因其表色呈紫色花黔竹则因为表面有带状花纹。藤竹则因其匍匐如藤而得名。

竹笋即竹之嫩苗,又称竹萌、竹芽。据分析,生笋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成分。不但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竹笋味甘、部分微苦,性寒,能化痰下气,清热除烦,通利二便。《名医别录》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本草纲目拾遗》说它“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尤独善于清化热痰。竹笋是我国传统佳肴,味香质脆,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表明了人民食用竹笋有2500年以至3000年的历史。唐朝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写到:“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讲出了竹笋的品质。有些竹笋很有意思,如麻竹笋,第一次看到那形同炮弹的巨大麻竹笋,就已经震撼了,后来吃到那美味,更是叫绝。不过加工麻竹笋有个难以理解的绝窍,就是煮时的诀窍,将切好的笋丝或笋块置于锅中,加入冷水,然后开火慢煮,在未煮熟之前,绝对不能扰动汤锅,不然就苦不堪言,难以下咽了,其中的道理不得而知。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时候,我家的饭桌上都会有一盘炒竹笋,虽然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那盘竹笋依然是我的最爱。少有的一点点肉与竹笋炒在一起,就因为我总是不停地只知道吃竹笋,还被笑话为傻子。

不光是人喜欢吃竹笋,其实有些动物也很喜欢吃竹笋,如人们熟悉的大熊猫,就把竹笋作为美味点心,是熊猫在繁殖季节必须的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大熊猫放弃了捕食动物,而改以竹子为食。其实也不是所有的竹子都是它们的食物,主要是冷箭竹等几种竹子,而竹笋是它们的最爱。在竹子分布区域还有一类动物以竹子为食,它就是竹鼠,当地人都称它们为竹馏。在西双版纳分布的大竹鼠,可以长到30多斤,而分布最广的银星竹鼠和中华竹鼠一般都只能长到三、四斤重,是一种极为美味的动物。当地人都有一句顺口溜,“天上的斑鸠,地下的竹馏”来描述最美味的肉食。还有一种昆虫叫竹蟓,也是专门以嫩竹笋为食。竹蜂则主要以竹子为家,在竹内生儿育女,它们的幼虫称作竹明,是一种下酒的美味,而成虫则作为中药,用于清热泻火、祛风等。

竹笋表面的那层壳,会随着竹笋长高长大而脱落。俗称笋壳。那时候穿的鞋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而第一道工序就是用笋壳做成鞋底的尺码和样子。为了帮妈妈做点事,我也常常去收集笋壳,总是被那腺毛弄得满身大疙瘩。有些地方的群众会将宽大的笋壳串起来,作为遮风挡雨的工具。

提起竹叶,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粽子了,有一种专门的粽巴竹,叶子宽大,竹子茎不大,如筷子大小,高度也就一米左右。每当端午节快到来时,新鲜的竹叶被采摘下来,用水洗干净,包上糯米及各种口味的调料,做出清香扑鼻的粽子,是最令人回想的事。如今已不是只有端午节才吃粽子了,商家会将粽叶保鲜或冷冻储存起来,让人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得到粽子。即使那些看似无用的其它竹叶,也还是有用处的。中医认为,竹叶性味:甘淡,寒。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效,竹叶的作用是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竹叶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之燥热心烦,常配生石膏、麦冬,竹叶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而赤,或热淋尿痛(如急性泌尿系感染),常配生地、木通、甘草梢(如导赤散)。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癔,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但这里的竹叶并非所有竹子的叶子,而是指淡竹的叶。

竹根呢,也是不能废弃的,经过心灵手巧的艺术家的加工,成了美观雅致的竹雕,也许是一个龙头拐杖,也许是一个精美的笔筒,在有些地方还将竹根雕刻成老寿星的样子,作为工艺品,又带有美好的祝愿,自然讨游人喜欢。

粗大的竹子可以做建材,修筑成竹楼以便人们安居,做成竹床以便人们安睡,做成竹椅以便于人们休憩;细小的又可以晾衣服,适用的还能做成乐器。若是将竹子进行加工,还能编凉席,做竹筷,织菜篮等,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其中对竹楼的音响效果写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 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真乃美奂绝仑。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痤竹楼,充满了诗情画意。修竹何以成为建筑中的龙材呢?竹子体轻质坚,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浑身展现出力学美。科学家对竹子进行力学测定表明,竹子的收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极强,顺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为800公斤左右;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厘米可承载1800公斤;其中刚竹的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达2833公斤,享有“植物钢铁”的美称。

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古时称为“笕”。直到今天,在那结边远的山区,还是用竹子来充当水管,把山上的泉水引入村寨或家中。这种用竹子做的水管引来的水,不像铁管那样会有水锈,也不像蒴料管那样多少有些怪气味,保存了泉水的本质,感觉格外甘甜。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人们已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度达 1600米的盐井。早在9世纪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算盘的前身“筹算”,就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20世纪末,人类成功的利用竹子生产出竹纤维,用竹子经过化学处理生产的竹纤维具有手感柔软,悬垂性好,染色色彩亮丽,而且具有天然的抗菌功能。竹子高温炭化后形成竹炭,竹炭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清除周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竹炭加入涤纶纤维就形成了竹炭纤维。竹炭纤维不但具有除臭能力,还具有很好的释放远红外、负离子的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已广泛应用到家纺、袜子、内衣等贴身纺织领域。在贵州南部的石灰岩山区有一种竹子,叫黔竹,竹纤维恝性特别好,用它编出来的凉席,可以象叠床单一样对折而不会破裂。还有一些艺人,将纤维好的竹子,剥成几十层,薄得透明,再用这薄薄的竹纤维编织成画,一幅上好的这样的画,可以卖几十上百万元,给予了竹子经济新的活力。

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 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中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中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两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厘米的口笛等。他们还研制出失传千年的古代低音乐器“相”,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苗族、布依族群众都有吹响芦笙跳起舞的习惯,但苗族地区还有一种与芦笙一起配合吹奏的乐器叫“茫筒”,是用巨大的楠竹制作成的,那声音浑圆而悠远,在一两公里外都能感受到它的震憾力。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今天贵州玉屏县的名笛得益于斯,布依族人的鼻管箫也得益于斯。

在贵州、云南、江西、福建等地的竹林中,有一种大型真菌就是靠枯竹和枯竹叶提供营养生长,那就是美味的竹节荪菌,属隐花菌类。样子非常好看,像戴着帽子,穿着裙子的美丽贵妇,所以竹荪称之为“雪裙仙子”,又因为竹荪的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而且具有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的功效,又被人们称为“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等,自古就被列入“草八珍”之一。根据裙的长短可以分为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还有一种菌托是红色的红托竹荪,都是美味。但有一种菌裙为橘黄色或柠檬黄色的竹荪,叫做黄裙竹荪或叫杂色竹荪却是有毒的,误食后会有中毒反应。还有一种真菌也是长在竹子上,叫做竹黄,是青皮竹被竹蜂咬破后流出的伤流液长的一种肉座菌科竹黄属的真菌,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的功效,对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等有良好疗效。

即使是衰老枯死的竹杆,也是制作竹炭的原料。将这些老竹茎在无氧的环境里600度高温,制成竹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净化空气、消除异味、吸湿防霉、抑菌驱虫。与人体接触能去湿吸汗、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缓解疲劳。竹炭放入冰箱内,可去除异味,防止食物变质,延长食物保鲜期。就算是用竹炭来作为燃料,烹制出来的饭菜香甜可口不说,还可使室内满室生香。

古人爱竹,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因此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人们对竹的嗜好和爱慕,并不完全是因为竹的便利,而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司马迁说:“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也许正是道出了竹之所以为人喜爱的原因吧。 竹中直,正如人立身行事应该不偏不倚,端正廉直,不昧自己的良心而不自欺,不贪求身外的利益而不欺人。竹虚空,让我们想到修身进学应该要虚心受教,虚己待人,才能得到贵人的指点,四处逢源。虚空也是一种超脱,心底清净,便能宁静致远。所以白居易有“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的真心话语。竹身劲节挺拔,其实才是它真正魅力所在。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知礼节,在威逼利诱面前应该有气节,在仁义忠信面前应该不污名节,而于伦常大道之间应该守其贞节。古今的仁人志士倾慕竹之有节,发自内心赞叹道:“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清朝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既坚韧又质朴,一排排竹子站得笔直端庄,而竹顶却好似有些害羞地将头垂下,正向我们颔首作揖;当微风轻轻地吹过,那自然上下摇晃的神态,又好似向我们鞠躬致敬。也正如此,历代翠竹就与松柏、梅花合称为「岁寒三友」。古人认为竹子有“十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 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 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 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因此,在古时候的节杖之所以是用竹子做的,就是要持杖之人有竹之气节,竹之德行。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为著称,尤精墨竹,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表现出了“真性情”、“真意气”。

当然,也有骂竹的声音,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把竹笋丑化成一幅无赖样。竹子无怨无悔,奉献给人类所有的一切,不能不让我们敬佩。什么是大公无私,当我们为一点小名小利,在那里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时候,面对竹子的奉献,我们真是自惭形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