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怎么备课的?认知心理学贯彻始终的备课方法

 芳草屋845 2019-03-07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把课备好,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更是让自己“快乐工作”的前提。

从年轻时的“听课-照搬”模式,到后来的“摸索-改进”模式,到现在的“学习-实践”模式,我一直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备课逻辑、教学方式。

实际上我非常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道多少做多少。利用我现在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在备课方面能够帮助我有结构、有抓手的开展。

以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为例,看看认知心理学是如何指导我备课的吧!

认知起点

对于新课来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都存一个认知起点,这个起点可能是:

  • 已有的生活经验

  • 已经学过的知识储备

我们可以从其中的某一点进行切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也可以做这样的分类:

  • 认知起点是学生知识的舒适区

  • 新知识是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在《二力平衡》这节课的引入上,我选择的是学生已学知识作为认知起点,即: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到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于是我列举了一个静止、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以电灯为例,处于静止状态,但是它不但受到了力,而且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如图:

## 利用疑点,引导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平衡力和平衡状态

到此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受到了力还能够产生和不受到力一样的结果呢?

借着学生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了:

物体受到了力,也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此就可以引入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了。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 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equilibrium),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可能是受到了两个力,也可能是受到了三个力、四个力、、、、、、,其中受到两个力的情况是最简单的情况,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二力平衡的情况。

##

还是以静止的电灯为例,它受到了重力和绳的拉力,保持了静止的状态,那么重力和拉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灯保持静止的状态呢?

现在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找到规律。

##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首先我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实验的基本信息:

  • 仪器

  • 步骤

  • 数据表格

其次,通过实验的改良,我把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实验。

  • 仪器:自制的卡片、细线、碳素笔、钩码、剪刀

  • 步骤

1.两边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观察卡片是否保持静止状态

2.两边挂上相同质量的钩码,观察卡片是否保持静止状态

3.扭转卡片角度,释放卡片,观察卡片是否保持静止状态

4.剪断卡片,观察卡片是否保持静止状态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就可以水里成长的发现二力平衡的条件: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同一直线

  • 同一个受力物体

## 我备课的基本思路

  • 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

  • 通过数据驱动,连接舒适区和最近发展区

  • 给予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