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的白描与修辞

 猫条山 2019-03-07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作者看重白描。曹操、孔融、嵇康、陶渊明都写了很多白描的作品。所谓“通脱”,所谓“省净”,其实都是白描的变种。《世说》叙事、记言乃至刻画人物形象,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而其白描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借助纷繁的形容词和复杂的修辞格,不着力于物象各侧面的精雕细刻和氛围的层层渲染,而只是以质朴的语言,简洁地勾勒物象。它的关键是传神写照,言约旨远。具体说来:

《世说新语》的白描与修辞_中小学教育

《世说》的白描语言,简练含蓄,概括力强,大有“片言以核理”的力度,启人神思,耐人寻味,言外之意悠然深长。如《言语》第二十则:“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满奋面对晋武帝的发笑,以“吴牛喘月”的典故自我解嘲。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在会心微笑的同时,不得不调动自己的思维、想象,去填补那语义的空白。

《世说》的白描语言,准确生动,表现力强,大有“只词以状事”的巧妙,如闻如见,如触如接,言外意象鲜明跃动。例如《雅量》第二则: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白描,表现了嵇康临刑前的恢弘气度和视死如归的品质。

又如《雅量》第二十八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这段文字以白描手法勾勒了惊涛骇浪中人们的种种情状:孙王诸人始而神色惊惶,嚷着掉转船头回去,继而“喧动不坐”,终而安静地坐了下来。谢太傅(谢安)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自顾自地吟颂诗文,神情安详。待大家骚动时,他以一句理智的告诫慑服众人。文章充分刻划了谢安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船夫见谢安游兴正酣,对众人的惊恐漠然置之,仍然奋力划船。总之,这段白描,一笔而分三面:写诸人之愕然,写谢太傅之安然,写船夫之漠然,淡笔轻扫,简练精约,有条不紊,人物形象相互映发,极为传神。

《世说新语》既长于白描,又善于修辞。它的修辞,严格地从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文化意蕴的需要出发,形式多样,技巧娴熟,稍作点染,归于自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充分表现了魏晋名士和作者本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高的创造力,因而获得了人们所称道的“或造微于单词,或征巧于只行”、“清新俊逸,咳吐珠玑”的效果。

其比喻,想象奇特,比况贴切,并且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引导读者探寻言外之象,象外之旨。例如《赏誉》第二十则,评论吴地世家大族德高望重的人物时说:“严仲弼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顾彦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张威伯风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陆士衡、士龙鸿鹄之裴回,悬鼓之待槌。凡此诸君:以洪笔为锄耒,以纸札为良田。以玄默为稼穑,以义理为丰年。以谈论为英华,以忠恕为珍宝。著文章为锦绣,蕴五经为缯帛。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为帷幕。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通篇用比,妙喻连珠。以鸣鹤、白驹喻严仲弼之贤才;以琴瑟、龙章喻顾彦先之平和俊朗;以寒冬的青松,黑夜的光芒喻张威伯之高洁;以远翥高飞的鸿鹄,等待重锤的大鼓喻陆士衡、陆士龙之大志。而且在对他们分别评价之后,复以关锁之笔概括其共同特征:他们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终日默默地耕耘,所要获得的是经义名理的丰收;他们把清谈视为英华,把忠恕视为珍宝,把撰文藏经视为华贵的丝织品;他们坐在谦虚的席垫上,悬挂起义、让的帷幕,将仁义作为房屋,将道德修养作为大厦。比喻“以切至为贵”。这些比喻将人物的品质、行为、志趣化为具体的意象,比得确切,比得生动形象。又如《容止》第二十七则抓住桓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绘:“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说他的鬓毛粗硬,乱七八糟,像反转着的刺猬皮,眉骨突出像紫石的棱角。

其对比,相形相衬,强烈生动,交互映发,意味深长,常常有不言之妙,获得“机锋俊拔,寄无穷之意于片语,包不尽之味于数句”的效果。如《容止》第三十五则:“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通过明暗对比赞扬会稽王司马昱气宇轩昂的仪态。《言语》第九十六则: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所萧敷艾荣。”以高洁之兰、玉与低劣之萧艾对比,喻两种不同的人品。再如《品藻》第六十八则:“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建功立业的人虽死犹生;庸碌无为的人虽生犹死。其对比何等鲜明,境界何等高尚!一千多年后臧克家在诗歌《有的人》中所表现的生死观殆与此同,这使我们对《世说新语》的用字之工,造语之巧,见识之高,使事之切不能不生钦佩之感。

其夸张,既突现了事物的特征,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又恰到好处,清新自然,使人获得艺术的真实。例如《言语》第九十五则:顾恺之祭拜桓温墓时,有人问他“你这么倚仗桓温,哭他时你是什么样的状态?”顾恺之曰:“鼻如广漠长风,眼如悬河决溜。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顾的答话用的是夸张兼比喻辞格。

其摹状,绘声绘色,得形得神,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且文辞优雅,语气舒缓,或双声,或叠韵,或重言,使文章洋溢着一种摇曳清越之美。

例如双声:

籍(阮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栖逸》第一则)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赏誉》第一则)

其状磊落,一坐叹赏。(“叹赏”为叠韵,《豪爽》第八则)

又如叠韵:

子敬与子猷书,道兄伯萧索寡会,遇酒则酣畅忘反,乃自可矜。(《赏誉》第一五一则)

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自新》第一则)

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言语》第一〇三则)

再如重言: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容止》第十三则)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赏誉》第二十七则)

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容止》第六则)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容止》第十一则)

北阜烈烈,巨海混混。(《术解》第七则)其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排调》第三十二则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谢安当初有隐居东山的志向,后来朝廷屡下诏书征聘。谢安无法推托,当了桓温的司马。当时有人赠给桓温药草,里面有远志。桓温拿来问谢安:“这药又叫小草,为什么同一东西有两种称呼?”谢安没有立刻回答。坐在一旁的郝隆应声答道:“此甚易解:处则远志,出则小草。”谢安听了极有愧色。桓温给谢安递眼色,笑着说:“郝隆的解释非常有趣并无恶意。”郝隆的回答就是用的语义双关。“处”指埋在土里的根,又指隐居;“出”指长出地面的枝叶,又指出山为官,既解释了“远志”、“小草”二名之义,又影射了谢安。说他当初隐居东山时尚有远大志向,现在出来作官,便成了一文不值的小草。

其他如顶针、拈连、借代、排比、对偶、反诘、引用等修辞方式,都运用恰当,各具特色,增其丰姿。兹不具论,但应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