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京岁时记——正月元日(一)

 江山携手 2019-03-08

旧京岁时记——正月元日(一)

早在夏朝禹帝以前,古人对一年的岁时节令就有了准确认识。先贤们根据月之圆缺及寒暑冷暖的变化,把一年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与十二个月。正月是一年之首月,又称端月。正月之正是不偏不斜中正之正,即正朔之正。秦朝时,为避讳秦始皇嬴政之政而改念“征”音。司马迁《史记.历书》开篇讲:“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这句说的是尧舜禹三代之时,一年的正始就确定在孟春。孟字的本义是伯仲叔季之伯,引申为季节之首。孟春即春季第一个月,也是一年之元月。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这是古人对每季三个月的不同称谓。

夏朝之后的商、周两代发生变化。商代改以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以致古时频繁出现闰月现象。西汉武帝时期,巴郡(今川蜀)落下之地有一位闳氏字长公者精晓天文。汉武帝招他重新运算核定,遂得出与夏朝正朔相同的历法,确定孟春为正月。史称此人为落下闳。汉武帝获得新的正朔后,便将原本的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前104)。此历法就是有名的“太初历”。孟春作为正月自此成制,为后世两千多年历代王朝恪守,直到民国改元。因“太初历”与夏朝历法相同,其名曰“夏历”。晚近西洋历法传进中国。为别于公历、西历、阳历、新历之说,夏历又称“农历”、“阴历”、“旧历”等。

                                         元旦

正月初一日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有不同的名称,大致分为元日、元旦、春节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至魏晋六朝时期,正月初一称作“上日”和“元日”。第二阶段是隋唐之际出现“元旦”称谓。第三阶段是百年前生出“春节”之说。上日、元日早见于《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第一句话讲的是尧舜禅让之典。“上日”就是正月第一天。“终”是尧帝终止帝位禅让于舜帝。“文祖”是尧帝祖庙之名。第二句说的是尧帝三年丧期届满,舜帝于正月第一天告祭祖庙而亲政。《尚书》记载的尧舜禅让日就是后世元旦节日的渊源,其肇始于国家权力交替。故可谓大事。

元,本义为始。因元日既是一年之始也是正月与四时之始,而又称“三元”、“三朔”、“元正”、“正日”、“正朔”等。《史记.天官书》云:“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谓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故云‘四始’。”所以“三元”、“四始”等都是指正月初一日。

《史记》、《汉书》等文献把“元日”亦记作“正月旦”,而未称“元旦”。《隋书》、《北史》之《萧吉传》中有“在元旦之朝”句,这大概是“元旦”一词首次见诸正史。唐代以后,“元旦”即专指正月初一日并流行于世。“春节”成词也很早,汉唐时文献就见此二字。但那时的“春节”指立春日,并非元旦日。二十世纪初民国改元,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作“元旦”,夏历“元旦”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缘于正月初一日有尧舜禅让至圣至正的渊源背景,故而元旦日朝贺自古就是历代王朝的重大事典。民间“元旦”过年之俗也随之形成。“元旦”虽然悠久,但作为“节日”称谓却出现较晚。古时有“正月节”之说。《齐东野语.卷十九》:“汉以前惊蛰为正月节。”汉魏六朝时“正月节”则多指立春日。唐代出现“元日节”称谓。《唐会要卷八十二》:“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勑寒食清明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唐会要》系五代周及宋太祖朝宰相王溥撰。此条可证至晚在宋朝初期元旦日已有“元日节”称谓。宋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正月”条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关扑(商家一种博彩销售方式)三日。士庶自早,互相何庆。”《东京梦华录》大致成书于南宋初,其“正月一日年节”已现“正月节”雏形。虽然时下“春节”之谓已百馀年,但京城民间仍习惯称元旦日为“正月节”和“阴历年”。

北京自耶律氏契丹建陪都,千馀年来为辽、金、元、明、清、民国六朝国都。元旦日,皇家宫廷有朝贺事典,民间有过年习俗。朝野上下于这天同贺新春,皇城北京元旦日自有其礼仪旧俗。以下按不同朝代分别叙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