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读音是从哪里来? 马贺山

 象牙文 2019-03-09


汉字的读音是从哪里来?   马贺山

 ——--汉字起源马氏学说

【内容概括:汉字从一发明创造出来起,就集固定的形、音、义于一身,可见每个字的读音,都是造字时,就固定好的。是仓颉规定好的,与其他不相干的人,无关。有人说,汉字是劳动人民造的,纯属无稽之谈,刻划符号不具备读音,其义也只有陶工本人清楚,作为刻划符号本身,并不存在发展,演变成文字的问题......任何怀疑和否定仓颉造字的学者,想解释清汉字的产生和起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个人的臆测之外,其余都是信口雌黄,这之中就包括郭沫若、李学勤,裘锡圭等人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种种主张。

一直很好奇,每个字的读音是谁规定出来的,比如说"我"字为什么就要念"WO"这个音,而不是发"你"字的音,真的很奇怪,是谁第一个发明字的读音的,比如最原始的人们发明了"火",那么他们是谁规定这个字就读"huo"这个音呢? 谁能解答这个疑惑,呵呵……

这是一位网友的提问,我认为这位网友问到了点子上,很有代表性。我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故解答如下:每个字的读音是谁规定出来的,比如说"我"字为什么就要念"WO"这个音,而不是发"你"字的音,众所周知,人类是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的,换句话说语言在先,文字在后,就汉语而言,我、你、火的发音和意义,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汉字的发明是到了黄帝时代才有的,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创造出来的。仓颉是受黄帝之命,是为了把黄帝的命令传遍天下,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文字与语言中的词汇天衣合缝的对应起来。仓颉日夜苦思冥想,寝食不安,也找不到好方法,一日,他从猎人辨别雪地上的鸟迹、兽迹而进行追踪捕猎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鸟迹、兽迹这种不同花纹,能代表不同鸟兽名称,发出不同的语音,鸟迹、兽迹是熔形、音、义于一炉的法宝,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桥梁,鸟迹、兽迹的发现,对仓颉造字来说,非同小可。就像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

所以说,汉字从一发明创造出来起,就集固定的形、音、义于一身,可见每个字的读音,都是造字时,就固定好的。是仓颉规定好的,与其他不相干的人,无关。有人说,汉字是劳动人民造的,纯属无稽之谈,刻划符号不具备读音,其义也只有陶工本人清楚,作为刻划符号本身,并不存在发展,演变成文字的问题。换句话说,汉字的读音是固定的,汉字的意义是固定的,两者都源于固定的字形,固定的字形源于雪地上的鸟迹、兽迹的启发,当仓颉看到猎人寻鸟迹、兽迹,追扑猎物的全过程,受到启发,仓颉向猎人询问鸟迹、兽迹的辨别方法,即是老师向学生传授文字的整个过程,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学界主张,文字是由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是经过几千的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之手,这种莫名其妙的主张和含含糊糊的解释,不能说清汉字产生的原因和步骤。仓颉造字是有缘由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阶段预示着文明的大门,即将打开,国家成立,阶级出现,社会有了明确分工之后,城市建筑和金属冶炼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朝廷事务的需要,天子轩辕氏已经迫切需要新的记录工具,将他的命令,迅速传遍天下,让百姓知晓,遂命左史仓颉造字,这是有典籍记载的,可信的。学界认为,六千年前,七千年前,八千年前,原始文字就出现了,这是一种误读,刻划符号就是刻划符号,图画就是图画,文字就是文字,谁也演变不成谁,这么简单的事情,学界都弄不清,可见这些学人对郭沫若痴迷到了什么程度。

仓颉造字受鸟迹、兽迹的启发,发明创造了象形文字,鸟迹、兽迹不是文字,是通向文字的桥梁,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可以说,没有鸟迹、兽迹,就没有象形文字,没有象形文字,其他几种造字规则和方法,不会出现,六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的学人把六书改造成两书、三书,随心所欲的解释汉字起源,其实这都是多此一举,是徒劳的。汉字起源理论,已经存在和流行了五千年,已经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可信的,有人想改造它,推翻它,我认为,此举不可取,像郭沫若、李学勤、裘锡圭这样著名的学者,在对汉字起源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肯定是行不通的,他们对汉字产生的观点,都是他们的主观臆测的结果,是天方夜谭、海市蜃楼,任何怀疑和否定仓颉造字的学者,想解释汉字的产生和起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个人的假想假设假论之外,其余都是信口雌黄,这之中就包括郭沫若、李学勤,裘锡圭等人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种种主张。

汉字在最初的发明创阶段,是一个一个发明创造出来的,而后是一组一组发明创造出来的,最后是一片一片发明创造出来的,此话怎讲?就是仓颉在造象形文字和指事字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的造,脚踏实地。如果一天造四个字,一年就能造1460个字,三年就能造4380字,足够当时的有一千万人口的黄帝时代的人使用了。这是按常规进行统计的,按照象形文字计算得出的一个结果。仓颉用三年的时间,就可完成汉字体系的发明创造。时间之短,简直令人称奇,难怪有人说仓颉生而能书,其实更奇的还在后头,当仓颉造象形字、指事字到一定程度时,他会发现,这些象形文字、指事字,都是一些名词,记录轩辕天子的命令,光有名词还不行,还要有动词,连词,介词,副词,形容词等等,于是仓颉在造出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础之上,用独体字组合的办法,发明创造了会意字,独体字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如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这样的组合,造字的速度要比过去快许多,一组一组造出来,能完成记录口语的任务了。由于黄帝时代是一个大发明大创造时代,许多事情日新月异,需要记录、传播,普及,现有的文字不够用,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仓颉为了突破瓶臆测,是新颈的束缚,他又在会意字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了形声字,形声字的出现,解决了文字的数量问题,在象形字旁,再加一个声旁,会有一大批一大批形声字出现,这样会造出大批新字,速度惊人。如果文字再不够,就用假借和转注的方法解决,总之,这就是六书出现的缘由。六书,一个不能少。

当仓颉造完字后,一定有一个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然后修改,在交给黄帝审阅、批准,然后颁布法令,在朝廷和社会上推广实行。在推广实行阶段,仓颉一定会办识字班,教师培训班,写作班,读书班,刻写字作坊等。在识字班里,每个字的字形,笔画,笔顺,应该都讲清楚,每个字的读音,意义,做具体、明确的规定。所谓约定俗成,是指朝廷的约法三章,每个人必须执行照做。而绝不是指百姓自发的,可有可无的,散漫形成的,这是一种误读,误导,不存在的解释。综上所述,仓颉造字不是个人行为,是朝廷行为,是国家行为,是自觉行动。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体会每一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是仓颉规定好的,为什么能够迅速推广、普及、实施,其原因是,在仓颉背后,有一个朝廷和天子作为强大后盾,在推动汉字的产生、修改、定稿,推广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仓颉书】、【巾几铭】、【金人铭】、【黄帝内经】、【黄帝四经】,是多么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啊。

以上这些回答,不知这位网友能否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共同研究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