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 五) ---心电图各波段参考值

 小猪佩奇大家庭 2019-03-09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 五) 

---心电图各波段参考值

李中健,李世锋,申继红,刘 儒,李帅兵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P 波; PR 间期; QRS 波群

1 概述 

   心电图从电学角度,用于判断心脏的病理或生理改变,特别是用于诊断心律失常、房室肥大、冠心病、心肌疾患及其他异常改变有很大价值,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心电图由一系列P - QRS - T 波群组成,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心脏电学变化,展示心脏发生疾病时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因此,认识并掌握心电图各波段参考值尤为重要。心电图各波段见图1 所示。

2 心电图各波段参考值 

2. 1 P 波 P 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2. 1. 1 P 波形态 

   在大部分导联上 P 波呈钝圆形,有时有轻度切迹。由于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指向左前下方,所以 P 波方向在Ⅰ、Ⅱ、aVF、V4 ~ V6 导联向上,在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P 波的各种形态见图 2。 

2. 1. 2 时间 P 波时限 < 0. 11 s。

2. 1. 3 振幅 

   P 波振幅在肢体导联 <0. 25 mV,胸导联 < 0. 15 mV。 

2. 1. 4 PtfV 1≤ - 0. 04 mm·s 为左房负荷过重 〔PtfV 1 测量方法: 以 V1 导联 P 波终末负向 部 分 的 振 幅 ( mm) 和 时 间 ( s)相乘〕。 

2. 1. 5 临床意义 

( 1) P 波增宽: 

①左心房肥大: 多见于高血压患者,也见于风心病 “二尖瓣狭窄” 患者; 

②房内传导延迟或阻滞: 当激动在心房内出现传导延迟或阻滞时,致传导时间延长,P 波 增宽; 

③心房梗死: 致心房除极顺序发生变化,除极时间延长,并伴有 PR 段偏移。

( 2) P 波振幅增高: 

①右心房肥大: 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三尖瓣狭窄患者; 

②右房阻滞; 

③甲状腺功能亢进、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等。

2. 2 PR 间期 

   从 P 波的起点至 QRS 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反映房室传导总时间。 

2. 2. 1 参考值 

   选 P 波明显的导联测量( 如Ⅱ、avR、V1 导联) 。正常成人 PR 间期为 0. 12 ~ 0. 20 s; 幼儿及心动过速时,PR 间期相应缩短; 老年人及心动过缓时,PR 间期可略延长,但 < 0. 20 s。 

2. 2. 2 临床意义 

( 1) PR 间期延长: 

①常见于Ⅰ度房室阻滞; 

②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常伴心动过缓,多为一过性; 

③干扰性 PR 间期延长; 

④激动经房室结慢径路下传。

( 2) PR 间期缩短: 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性心律、房室脱节等。

2. 3 QRS 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2. 3. 1 时间 正常成年人为 0. 06 ~0. 11 s。 

2. 3. 2 波形和振幅 

   正常人 V1、V2 导联多呈 rS 型,V1 导联 R 波 < 0. 7 ~ 1. 0mV。V5、V6 导联可呈 qR、qRs、Rs 或 R型,R波不超 过 2. 5 mV。在 V3、V4 导联,R 波和 S 波的振幅大体相等,正常人胸导联 V1 ~ V6 导联 R 波逐渐增高,S 波逐渐变小,V1 的 R / S < 1,V5 的 R / S > 1。aVR 导联的 QRS 主波向下,R 波不超过0. 5 mV。aVL 与 aVF 导联的 QRS 波群多变。aVL 导联的 R 波 < 1. 2 mV,aVF 导联的 R 波 < 2. 0 mV。标准导联 QRS 波无电轴偏移时,主波向上,I 导联的 R 波 <1. 5 mV。各肢体导联每个 QRS 向上与向下波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应 < 0. 5 mV,胸导联的每个 QRS 波向上与向下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应 < 0. 8 mV,否则称为低电压。 

2. 3. 3 R 峰时间 

   既往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 QRS 波起点至R 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 R 波,则应测量至 R 峰; 如 R 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人 V1 < 0. 03 s,V5 <0. 05 s。 

2. 3. 4 参考值 

   Q 波振幅小于同导联 R波的 1 /4,时限小于 0. 04 s,V1 导联中无q 波,但可呈 QS 型。RⅠ < 1. 5 mV,RⅡ+ RⅢ < 4. 0 mV,RⅠ + SⅢ < 2. 5 mV,RavR< 0. 5 mV,RaVL < 1. 2 mV,RaVF < 2. 0mV,RV1< 0. 7 ~ 1. 0 mV,RV5< 2. 5 mV,RV5+ SV1< 4. 0 mV ( 男) 、3. 5 mV ( 女) ,SV1< 2. 0 mV,SV5< 0. 7 mV,R 峰时间:V1 < 0. 03 s,V5 < 0. 05 s。

2. 3. 5 临床意义 

( 1) QRS 波电压增高: 常见于左、右心室肥大。 

( 2) QRS波电压降低: 

①部分见于正常人,特别是肥胖者; 

②四肢及胸壁皮肤水肿,胸腔积液、积气,心包积液或肺气肿等; 

③心包炎、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④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 

( 3) QRS 波时限增宽: 

①室内阻滞; 

②预激综合征; 

③室内差异传导; 

④室性期前收缩等。

2. 4 J 点 

   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的交接点称为 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 S - T 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 J 点上移; 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 ( Ta 波) 重叠于 QRS 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 J 点下移。

2. 5 ST 段 

   自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ST 段的各种形态见图 3。

2. 5. 1 参考值 

   ST 段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下移不应超过 0. 05 mV; 在V1 ~ V3 导联抬高不超过 0. 3 mV,V4 ~ V6与肢体导联不超过 0. 1 mV。2. 5. 2 临床意义 

( 1) ST 段抬高: 

①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 

② 早期复极综合征;

 ③室壁瘤。 

( 2) ST 段压低: 

①常见于心肌缺血、损伤,心动过速; 

②预激综合征; 

③束支阻滞等。 

( 3) ST 段延长: 常见于低血钙( > 0. 16 s) 。

2. 6 T 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2. 6. 1 形态 

   方向与 QRS 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 ~ V6 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多变,若 V1 导联 T波向上,则 V2 ~ V6 导联 T 波不能倒置。T 波的各种形态见图 4。

2. 6. 2 振幅 

   T 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 R 波的 1 /10,胸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 R 波的 1 /8。若 T 波倒置较深,呈双肢对称性,则称 “冠状 T 波” 改变( 注: 也见于急性肺栓塞、脑血管病变等) 。 

2. 6. 3 临床意义 

( 1) T 波高耸: 

①可见于正常人; 

②急性心肌梗死; 

③高血钾; 

④早期复极综合征。 

( 2) T 波低平、双向、倒置: 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高血压、心肌病等。

2. 7 QT 间期 

   QRS 波群的起点至 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2. 7. 1 参考值 

   QT 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 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 60 ~ 100 次/min 时,QT 参 考 值 为0. 32 ~ 0. 44 s。由于 QT 间期受心率的影响,所以常用校正的 QT 间期,QTc 就是 R - R 间期为 1s ( 心 率 60 次/min) 时 QT 间 期。正 常QTc 的最高值为 0. 44 s,超过即属延长。

 2. 7. 2 临床意义 

( 1) QT 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损害; 药物影响 ( 乙胺碘肤酮、奎 尼 丁) ; 电解质紊乱 ( 低血钾、低血钙) 。 

( 2) QT 间期缩短: 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高血钾。

2. 8 U 波 

   在 T 波之后 0. 02 ~ 0. 04 s 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 

2. 8. 1 该波的方向与 T 波方向大体一致,振幅通常为 T 波的 1 /2。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 V3 导联较为明显。U 波明显增高呈驼峰样改变常见于血钾过低。 

2. 8. 2 U 波的产生机制 

   U 波的产生有多种学说: 浦氏纤维、乳头肌、基底部或其他部位心肌复极的延迟; 动作电位的后电位; 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心室伸张的后电位; 动脉圆锥部某些组织激动过程中复极波。不论 U 波的产生机制如何,U 波改变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对其振幅、方向变化和所致因素的综合分析对疾病的诊治帮助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8. 3 临床意义 

( 1) U 波倒置: 见于心肌损伤、缺血等; 

( 2) U 波明显增高,TU 融合: 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等。

3 正常心电图 

3. 1 正常心电图 

   当心律、心率、电轴、P - QRS - T 各波段、间期、时限、电压均正常,且又除外伪差等干扰因素后,即可诊断为正常心电图。但应除外一些心脏疾患在某阶段其心电图的正常表现。 

3. 2 正常窦性心律 

   窦房结规律地发放激动,60 ~ 100 次/min,形成匀齐的心律,称为正常窦性心律。发生机制: 窦房结的起搏细胞自动地、有节律地除极,发放窦性激动,形成窦性心律。 

3. 3 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 

( 1)Ⅰ、Ⅱ、V4 ~ V6 导联 P 波直立,aVR 导联 P 波倒置; 

( 2) PR 间期 0. 12 ~ 0. 20 s; 

( 3) P 波频率 60 ~ 100 次/min; 

( 4) 同导联 PP 间期互差小于 0. 12 s ( 见图 5) 。

 

4 小儿心电图参考值 

4. 1 心率 

< 1 岁,110 ~ 150 次/min; 

1~ 3 岁,90 ~ 130 次/min; 

4 ~ 5 岁,80 ~120 次/min; 

6 ~ 10 岁,70 ~ 110 次/min; 

> 10 岁,60 ~ 100 次/min。

4. 2 电压 

< 3 岁,RV5< 3. 0 mV,RV5+SV1< 4. 5 mV,RV1+ SV5< 4. 0 mV; 

3 ~ 14岁,RV5< 3. 5 mV,RV5+ SV1< 5. 0 mV,RV1+ SV5< 2. 0 mV。

4. 3 PR 间期随不同年龄和心率的变化值见表 1。

4. 4 ST 段 

   压低 < 0. 05 mV; 抬高 < 0. 1mV,右心前导联压低 < 0. 1mV,抬高 <0. 2 mV。 

4. 5 Tv1

   初生 7 d 后应倒置。在 R 波为主的导联中,T 波电压不低于 R 波的 1 /10。

版权 中国全科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