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看于亨水墨画中的氤氲之美与易简功夫

 百科艺术 2019-03-09

□ 杨新华

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记载:“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元代散曲家奥敦周卿在《双调蟾宫曲·咏西湖》中写道:“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因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从元明时期便流传开来,以至天下尽知,苏杭也便成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百姓无比向往的地方。

《园林雅境》69×136cm 纸本水墨

于亨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1993年,他怀揣着美好的创作理想和对江南人文地舆、天然景致的憧憬,从哈尔滨辗转到苏州安家落户。二十余载,他持之以恒地用手中的笔、墨、纸、砚不停的思考,抒写着心中的江南与苏州园林之情、景、境。

《风雅园林》80×30cm 纸本水墨

苏州是江南富庶之地,也是文人名士、达官显贵辈出之地,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般的江南小调。那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不同于北方的黄天黑土、高墙大院、冰天雪地、粗犷腔调。它的美是独特的、细腻的、含蓄的、温婉的、可人的、娇羞的,就像这座城市常常笼罩着的绵绵细雨一样,总是静悄悄地滋润着城中万物,常常能让忙碌的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安静地品一杯茶、听一曲评弹,好好享受这眼前片刻的雅致。

《园林清逸云染香》136×69cm 纸本水墨

苏州园林则更加讲究,造景中的掇山叠石、厅堂水榭、曲径幽廊、形意洞门等等,处处彰显出移步换景中造物主人对自然真山水的写意情趣,景观中的虚静灵动、清雅秀润,往往让人心如止水,如风舞、如泉涌,意在追求志清意远的田园生活。

《又是一年秋时节》55cm 纸本水墨

于亨近十几年来的纸本水墨画中的“精神”与“形式”,恰恰追求的就是这种对自然景物之美的灵音天成与人意天成,有象可据、随心而造,在似与非之间抒写着世间万物的意象美。它不同于西方的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它是利用散点透视的原理去粗取精、概括抽象、挪移乾坤,重在表现个人的心中之意和心中之情。这种意和情是发自心底的对江南与苏州园林景物的切身感受与体会、揣摩与理解,他将心中的江南之景与园林之景相融合,用淡墨、清墨构建出了“山色空蒙雨亦奇”般的诗意园林,而这诗意栖居的背后则是四十年磨一剑的真功夫。

《静卧观荷》80×30cm 纸本水墨

从1977年求学至1993年间,于亨对纸本水墨的创作就从未间断过,而那时的创作环境决定了他大多数作品抒写的都是故乡的玉树白雪、群山峻岭等北方自然之景的崇高美。从1993年南迁至今,则多以江南美景和园林为题材进行创作,在他花了将近十几年的时间尝试以纸本重彩的方法勾勒江南水乡之境,又尝试无骨画法的人物和花鸟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水墨语言,直到2008年开始终于摸索到了恰当的、适合自己的作画方式,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氤氲之美的绘画风格。

《借得湖石秀 荷塘景物新》69×136cm 纸本水墨

在此期间,他并未恐惧因地域改变而造成的“水土不服”,而是以“勤能补拙”的信念,二十多年来不断地尝试与实验,画面中看似“游戏”的水墨,逸笔草草、率性点画,似乎缺乏严谨,实则源自“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扎实的易简功夫,其原因有二。

一是拥有艺术家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他,除闭门创作、思考之外,常年带领着年轻的学子们沉浸在苏州的大小园林和水乡之中,用笔快速地、以线的形式记录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时,对园林不同或相同景色的瞬时记忆和图像感知。这种感觉是转瞬即逝、不可重复的,但却是创作需要的厚积薄发的蓄电池,每每要创作时,便能释放能量、意气风发、一气呵成,这就是他易简功夫背后最重要的基本功。

《园林空濛清林逸》69×136cm 纸本水墨

二是从近几年水性化的水墨画语言和图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品读出他对“水”这一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材料的重视、研究和运用。正如古希腊哲人泰勒斯所说:“万物都从水中来。空气是呼吸的水,江河是流转的水,云是飘飞的水,植物是站立的水,人和动物是行动的水……”总之,“水”是世间物种起源的摇篮。因此,通过品读他园林题材的纸本水墨作品,不难感受到多年来他对水的独到理解。他有意改变传统写意画中所重视与强调的笔、墨、纸、砚的关系,独辟蹊径将重点转移至水与笔、水与墨、水与纸、水与气的关系上,他利用手中的笔来打“太极”,其中所形成的“气”,便是自身多年来修养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将水之柔体现在它“无骨”的特性;水之硬体现在它强有力的可流动性和渗透性;水之美体现在它晶莹剔透的高尚性和纯洁性,最后秉性汇聚并掌控在他的脑、心、手和笔中,从而形成图式中的“氤氲”之气,它是雅润的、朦胧的、意向的、抽象的结合体,是诗意的栖居。

《境远》55cm 纸本水墨

水之“无骨”“纯洁”的秉性在于亨的画中转换成不用墨笔,而是用饱含淡墨的笔去描绘和用饱含水的淡彩或淡墨染成,虽没有恢弘的、掷地有声的笔迹,却以色的浓淡为骨点燃画中的气骨,这一所谓“气骨笔迹”的创作、传承、改变是困难的,但他认为这一画法确是将诗情画意、烟雨朦胧之江南美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最适宜的画法。

这种画法中的一染而就,不专于形似,手与笔跟随着创作情感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在强调用笔的书写性和造型的写意性的同时,在已然极为丰富的图式语言中还增加了几种抽象的几何语言。尽管是简单的直线、斜线或曲线,但却为它疏淡雅逸、玲珑剔透、淋漓恣肆的画面又平添了几分童趣,使得整个画面自然而和谐。

《逸园》136×69cm 纸本水墨

于亨创作中的世界是安静的、时间是静止的,作为物质材料的水与墨、墨与笔、笔与纸、纸与水浑然一体、相互交融,就像古琴中演绎的高山流水,思绪在回忆中飞快地指引着手中饱含着水的笔墨,在纸上行云流水般的构建心中的幻境,然而这一过程也不完全是感性地挥发,也有理性的力量作为指引。似如柏拉图的《回忆说》中所说:“灵魂为什么能够回忆起理念?是灵魂降临在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在非物质的世界中看见了实在的纯形式,获得了关于万物的知识,只不过在降入肉体后将它遗忘了。而当灵魂在物质世界的尘世生活中再次看见这些同类的事物时,便能回忆起那些被遗忘的形式。”这就是于亨画中“水墨适心”的“易简功夫”与“氤氲之美”。

《金池松石福满园》69×136cm 纸本水墨

老子《道德经》中的第八章首句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面对信息时代浮躁、焦虑的现代人,于亨纸本水墨画中的每一点淡墨所构建出的景致,都在水与淡墨、淡墨与清墨间交错的清单影子和留白中形成物象,让水的天性尽兴注释,用水与墨、墨与水的叠层交错描绘着作者理想中的江南之景与苏州园林之境。

————艺术简介————

于亨 1957年生于黑龙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国墨书画院副院长、苏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美术总监、北京京华美术馆中国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入选并获奖,其中多幅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交流中心等专业机构与文化团体及个人爱好者收藏。

本栏目由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协办

编辑: 范国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