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一道错字连篇的上谕暗藏多少权谋?以致于恭亲王最终跪地认输

 昵称32353910 2019-03-09

同治四年三月初五日上午,两宫皇太后召见军机大臣的时间破例延迟了一个小时。待召见结束,众军机正要跪安退出时,慈禧忽然拿出一个白折子对议政王奕訢说:“有人弹劾你。”

按礼法,此时的议政王应该诚惶诚恐地跪下,请皇太后训诫。但奕訢没有,他梗着脖子反问道:“是谁?”

慈禧答:“蔡寿祺。”

一听到蔡寿祺这个名字,奕訢的火气当场就上来了,他很是不耐烦地回道:“蔡寿祺非好人,他的话不可信。”

慈禧冷冷地看着。

奕訢没有退让,进而又说:“蔡寿祺在四川招摇撞骗,有案在身,为什么还没抓起来。”

这下慈禧怒了,她威胁说:“你这个态度,我革你的职你信不信?”

哪知道奕訢却当场叫起板来:“我是先帝的六子,太后能革我的职,但革不掉我皇子的身份。”

说完,叔嫂不欢而散。

慈禧一道错字连篇的上谕暗藏多少权谋?以致于恭亲王最终跪地认输

叔嫂共治以来,因政事而起的小矛盾、小摩擦是有的,但这一次的气氛明显和往日不同。奕訢之所以态度如此恶劣,一来因为弹劾他的蔡寿祺是个不足信、有污点的小人,二来他大概也是感受到了慈禧是来者不善,他堂堂议政王,总理朝政,不能任由宰割。

然而,当奕訢得知蔡寿祺上奏的弹劾内容时,他才意识到情况比他想象的更严重,蔡寿祺那一番弹劾的说辞,用意太险恶了,他不仅恶意地攻击了自己,而且将矛头暗自指向了自己重用的汉臣领袖曾国藩头。

弹章中除了列出了奕訢的四大罪状“徇情、贪墨、骄盈、揽权”,还有这么一段——”夫用舍者朝廷之大权,总宜明实相符,勿令是非颠倒。近来竟有贪庸误事因挟重赀而内膺重任者,有聚敛殃民而外任封疆者,至各省监司出缺,往往用军营骤进之人,而夙昔谙谏军务通达吏治之员,反皆弃置不用,臣民疑虑,则以为议政王之贪墨。“

所谓”聚敛殃民而外任封疆者“,所指何人?

自然是一年前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曾国藩九弟,曾国荃。

所谓”军营骤进之人“,所指又是何人?

自然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淮系大员。

谁都知道,自曾国藩统率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以来,他这个湘军统帅已被朝廷视为了最大的潜在威胁。这半年多来,朝廷无一日不在玩弄”鸟尽弓藏“的权谋把戏,不仅逼迫曾国藩裁撤湘军,而且不断地搜寻着继续打压的机会。

现在好了,蔡寿祺居然将议政王打成了湘淮系人马无法剪除的总后台,再联系到辛酉政变后经历的这四年,朝廷最大的隐患太平天国被扑灭了,慈禧也已熟悉朝政且有收拢皇权的资本了,议政王奕訢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才是当今朝廷最该藏的那把”弓“。

更让奕訢不寒而栗的是,若不是慈禧毫无征兆地突然发难,他居然一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该说议政王太轻敌呢?还是该说慈禧太会蓄势待发呢?

总之,面对慈禧的突然发难,奕訢除了退避王府,以冷战应对,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慈禧一道错字连篇的上谕暗藏多少权谋?以致于恭亲王最终跪地认输

然而,慈禧却丝毫不给奕訢喘息的时间。

未过二十四个时辰,第二天天一亮,慈禧便抛开奕訢领衔的军机处,直接召见内阁大臣。

当着内阁大臣的面,慈禧上来便打出一套孤儿寡母被欺负的悲情牌,接着便十分干脆地抛出了奕訢的四项大罪。

你们说,该怎么处置?

众内阁大臣有的想回护奕訢,有的不愿卷进皇家内斗,总之要么唯唯诺诺,要么言不切题。

按照常规,众内阁大臣这个态度,处置奕訢势必会暂时搁置下来。但在慈禧那里,暂时哪怕是一天的搁置,都是给奕訢松绑,这是她早已预料到并且万难容忍的,所以她得有提前的应对。

接下来发生的这一幕在慈禧的掌权生涯中不仅很有名,而且破天荒。

她居然连夜亲笔写个一道严惩奕訢的上谕。要知道,此时的慈禧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但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即将独宰朝纲的妇人根本没有为此纠结。

错字连篇又如何!

当机立断,一言九鼎才能带来自上而下的压迫。

有压迫才能有顺从。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这道著名的上谕——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议政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实属暧昧知事,难以悬揣。议政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议政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意。特谕。

上谕由安德海宣读完毕后,慈禧当场又下口谕,令倭仁、周祖培改错润色,即刻由内阁明发上谕。

慈禧一道错字连篇的上谕暗藏多少权谋?以致于恭亲王最终跪地认输

然而,议政王奕訢在王公重臣中的声望之隆,还是大大出乎了慈禧的预料,甚至可以这么说,除开极个别如蔡寿祺那般迎合上意,甘愿做打手的官场小人,当时的议政王几无政敌。

这是由此前叔嫂共治的庙堂格局决定的,也是由议政王的才德决定的。

面对汹涌而来的明发上谕,惇亲王奕誴、文祥、宝鋆等军机大臣迅速聚拢到恭王府,商量对策。

一番商议后,惇亲王奕誴以他一贯的彪悍作风,率先发声,力挺自己的六弟奕訢。

众人为惇亲王奕誴准备了一道甚是硬朗的声援短折——议政王自议政以来,办理事务未闻有昭著劣迹,唯召对时语言词气之间,诸多不检,但终非臣民所共闻;蔡寿祺所奏,亦不过是捕风捉影,若因此罢斥,恐传闻于外,议论纷然,于用人行政,殊多窒碍。

见有众人力挺,奕訢渐渐找回了昔日的睿智和底气,他只在这道短折上加了一个字,分量立刻就沉了不少。

他是怎么加的呢?

”恐传闻于外“加改成”恐传闻于中外“。

言下之意,本王主政以来,颇受各国洋人赞许,动我,当心各国洋人不答应。

惇亲王奕誴的这道声援短折一上,慈禧果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见一举扳倒奕訢的时机尚不成熟,她稍退一步,将惇亲王奕誴的这道声援短折和蔡寿祺原参奏折一并发下,并指令军机大臣文祥明日到内阁述旨,令王大臣各抒己见。

不真正让步,转而要众臣共议,慈禧这是想喂骨头给那些欲效忠自己的朝臣。

这是自上至下打破铁板一块的高招。

更显妇人阴损的是,次日,慈禧在召见内阁大臣倭仁、周祖培时,忽然又来了个反复无常。在这些人面前,慈禧强调”恭亲王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

何如说她这是妇人的阴损呢?

军机大臣文祥接到的旨意是大家共议,内阁大臣倭仁接到的旨意却又是没什么好共议的,慈禧不仅向朝臣扔去了骨头,她还扔去了针锋相对的刀枪。

于是分庭抗争就这样人为地制造了出来。

奕訢想要的集体力挺就这样轻易地让慈禧破掉了。

由此,双方争执不下,一议再议,越议对奕訢越不利。

争议到最后,双方只能互相妥协,而慈禧趁着这个机会,随即便拿出了收场方案——既然王大臣会议的意见是既要薄惩,又要录用,那就这样吧,着仍令恭亲王管理总理衙门事务。

注意,慈禧的这道收场上谕,仅仅恢复了奕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职务,而没有恢复其议政王和军机大臣的职务。也就是说,奕訢还是被逐出了权力中枢。

为了防止挺奕訢一派的反弹,此道收场上谕发出后,慈禧紧跟着又来了一手,指使有关人等继续挑奕訢毛病,继续拐弯抹角地暗指他跟有些贪墨案有关。

此时的奕訢刚好过一点,却又被一群苍蝇团团围住。

妇人玩权谋,厉害起来真是心狠手绝!

慈禧一道错字连篇的上谕暗藏多少权谋?以致于恭亲王最终跪地认输

然而,因为奕訢主导朝政多年,没了他中枢实难有效运转。逐渐冷静下来的奕訢抓住这一点,开始寻求再次破局的办法。

最终,他和文祥、宝鋆等军机大臣商量出个办法,一半是妥协,一半是交易。

具体怎么讲呢?

他们抓住慈禧想彻底控制内务府的心理,由文祥、宝鋆主动站出来,辞掉内务府大臣的职务,以换取奕訢重回军机处。

至于议政王头衔,直接略去不提了。

此举果然换取了慈禧的欢心,但答应交换的同时,她却附加了一个条件,奕訢必须呈上悔罪的请安折。

这是什么?

终归要奕訢臣服在她面前。

结果,奕訢照办了。

同治四年四月十四日,两宫太后召见奕訢。召见时,奕訢跪在那里,痛哭流涕,一再称自己为奴才。

这是委屈的心声,也是无奈的心声。

他知道,叔嫂共治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他是王,但终归是上座上那个妇人的奴才。

另值得一说的是,远在金陵的曾国藩一直胆颤心惊地关注着这场叔嫂大战,那感觉就像他自己被收拾了一样。

而这正是慈禧厉害的地方。

千里之间,一箭双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