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旅哥 黄土,是寄托了华夏最初记忆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每个中国人,对黄土都有深厚的情感。 世界上唯一的一块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西北典型的黄土高原在陇东,而董志塬又是陇东黄土高原之最。 如果把黄土高原比作一顶皇冠,陇东黄土高原就是皇冠上那块宝石,而董志塬则是宝石最耀眼的光泽。 还记得多年前与一群朋友聊起自己家乡的时候,那位庆阳的朋友说,要想了解庆阳,在董志塬的窑洞里吃一碗臊子面就好。 对于这句话一直没能理解,直到去过庆阳后才发现,原来董志塬、窑洞、臊子面都是庆阳最真实的写照。 壹 什么是“塬”?浅显理解,塬应该就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较为平整的一块地方。 而董志塬自古便是陇东第一大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中南部,在泾河北岸、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 并且还是陇东主要粮食基地,这就为农业经济时代董志塬的富饶奠定了良好基础。 别人介绍董志塬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八百里秦川,顶不了董志塬的一个边”。 相传这是一个叫花子的要饭经历,叫花子从陕西讨饭一路走到庆阳董志塬,经历了人情冷暖,越往西边要到的饭越多,也越好要。一句话概括,越往西走,人越厚道。 朋友告诉我,庆阳人的厚道从打招呼就能看出来,因为庆阳人打招呼频率最高的就是:饭吃啦? 贰 因为黄土高原的特性,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的民居。 有诗为证:“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直到今天,在董志塬依然可见一些保留完整的黄土窑洞。 它们大致有两种类型:靠山坡就崖壁的走势,在崖壁上向里掘进丈许,挖出一孔孔窑洞,这种窑洞叫“崖庄”。 在塬面上向下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上向里挖出一孔孔窑洞,好像一个地下四合院,这种窑洞叫“地坑院”。 冬暖夏凉是家乡窑洞最独特的妙处。 叁 作为陇东主要的粮食基地,面食自然是塬上主要的吃食,董志塬上的面有各种做法,形形色色。但最难让人抗拒的还是那碗臊子面。 臊子面最初名字叫“嫂子面”,因为这种面上要加上臊子,且与“嫂子”谐音,于是大家纷纷叫这种面为臊子面。 传统的膳食臊子面,因为太辣的原因,食客们在吃的时候不断发出嘘嘘哨声,于是臊子面又被称为“哨子面”。 更有戏称:“吃过十八省的饭,好不过董志塬的臊子面。” 大美董志塬,是一部丰厚的黄土地史诗,是一幅壮美的黄土高原画卷,经过千百年的风雨雕刻,古朴与现代化并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我站在塬上,远眺着这片无边的沃野,本应是无限感慨,但如今,却丝毫高兴不起来,这片不知养育了多少人的土地,因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量的水土流失,其面积已由原来九百一十平方公里减少到七百五十六平方公里。 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受侵蚀,已成为迫在眉节的问题。 文/甘肃旅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