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董廷瑶先生《幼科撷要》一书,里面提到“治腹泻的六经分证”,回忆起之前看过的《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及《徐文达临床经验集》两书,都有对此病的精彩论述,遂试着用胡希恕六经分类的方法对本病的方证进行归纳。欢迎各位老师不吝指教。 一、太阳病 (一)太阳中风 桂枝汤 适应症: 感冒风寒,有汗,低热,腹泻,便溏,脉浮,舌苔薄润。 酌加荆防、葛根。 夹滞:加神曲 腹胀:加木香、枳壳 小便短少:加赤茯苓、车前子(董廷瑶) 桂枝加葛根汤 适应症: 下利而有表证,有汗。(胡希恕) (二)太阳伤寒 葛根汤 适应症: 下利而有表证,无汗。(胡希恕) (三)太阳中风+里饮 五苓散 适应症: (1)“下利兼有表证,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胡希恕) (2)“气化不行,分利失职之腹泻或吐利交作” 酌加藿香、紫苏梗。(董廷瑶) (三)太阳+阳明 葛根黄芩黄连汤 适应症: (1)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此为里热壅盛,表亦未解。(胡希恕) (2)“肠热泄泻”(董廷瑶) (3)湿热阻滞,腹痛泄泻、恶寒发热,口干,肛门灼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 热重加银花、湿重加苍术。(徐文达) (四)太阳+太阴 藿香正气散 适应症: 外感寒湿:恶寒发热,泄泻清稀,恶心欲呕,兼见脘闷肢困、苔腻,脉濡。 暑热明细,加金银花、佩兰、淡竹叶。(徐文达) 桂枝人参汤 适应症: “中虚少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协热利”(胡希恕) 1 二、少阳病 (一)少阳 小柴胡汤 适应症: “下利而见柴胡证者”。“噤口痢” 腹痛加芍药 口干舌燥甚者加石膏。(胡希恕) 四逆散 适应症: (1)无菌之肠炎、下利、腹痛而胸胁满者。(胡希恕) (2)“胁痛作噁,四末清凉,寒热起伏、脉弦苔薄” 酌加香连丸(董廷瑶) (3)腹痛泄泻、量少不畅、甚则欲拉而无便,苔薄,脉弦。薤白四逆散合香连丸。 气滞湿阻,夹热郁者,加广木香、黄连。 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生大黄。 湿重脘闷者,加平胃散 夹食积者,加神曲、麦芽、莱菔子。(徐文达) 黄芩汤 适应症: “下利,阳性病居多,且多发热、腹痛。若无表证,亦不见柴胡证者。”(胡希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适应症: 呕逆(干呕、下利、发热),偏于实者(腹痛)(胡希恕) (二)少阳+阳明 大柴胡汤 适应症: 呕而下利、发热不止、脉数。 可合调味承气汤 粘血便,可合桂枝茯苓丸。 脓液便,可合大黄牡丹皮汤。(胡希恕) 2 三、阳明病 白头翁汤 适应症: 夏季常见流行的细菌性痢疾,多以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便脓血为主症。 酌加大黄。 腹痛加芍药 脉滑而实、或有呕,可合大柴胡汤。(胡希恕)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适应症: “红水痢”。(胡希恕) 3 四、少阴病 真武汤 适应症: 里有水饮,下利、心悸、头眩。(胡希恕) 白通汤 适应症: “下利而现少阴证者,此表阴证而兼下利,但未至下利清谷的少阴太阴并病程度。”(胡希恕) 4 五、厥阴病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适应症: 上热(热亢于上,胸中烦热)、下寒(下利、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胡希恕) 六物黄芩汤(桂枝、人参、干姜、大枣、黄芩、半夏) 适应症: 干呕、下利、发热、无腹痛而有心下痞硬。(胡希恕) 黄连汤 适应症: 下利,烦热较甚,进而心悸而烦者。(胡希恕)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适应症: 肠炎,肠鸣,下利不止,大便溏,或大便溏、呕、心下痞或心下痞硬。(胡希恕) 乌梅丸 适应症: “虚寒在里,慢性休息痢者。”(胡希恕) “久利腹泻。”(董廷瑶) 5 六、太阴病 参苓白术散 适应症: 脾虚湿滞,大便溏次数多,腹不痛,神倦乏力,脘腹不舒,舌淡,脉弱。 酌加葛根、石榴皮。(徐文达) 胃苓汤 适应症: 水湿困脾:泄泻稀溏,体胖,腹胀,腹不痛,苔腻,舌淡胖。 酌加葛根、荷叶、山楂。 水湿难化:加附子。(徐文达) 平胃散合保和丸 适应症 食滞湿阻:纳呆、食后作泻、泻下臭污,嗳腐吞酸,腹部硬,按压疼痛,苔腻浊,脉滑。 积滞较重,腹痛拒按,泻下量少不爽,加生大黄。(徐文达) 理中汤 适应症: “脾虚阳弱”之泄泻。(董廷瑶) 桃花汤 适应症: 下利腹痛、便脓血、脉微迟而毫无热象。(胡希恕) 赤石脂禹余粮汤 适应症: 久泻不收,无脓血。(胡希恕) 桂附理中汤合桃花汤 适应症: 四肢清冷,嗜卧,神萎、泻下清水,脉微,舌淡。(董廷瑶)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适应症: 肾虚泄泻:形寒肢冷,黎明腹痛而泻,大便溏次数多,腰痛酸楚,神倦乏力,脘腹不舒,五更泻,舌淡嫩,脉沉细。 酌加葛根、石榴皮。(徐文达) 四逆汤 适应症: 下利胀满,汗出,或呕吐,因亡津液而致四肢厥冷。(胡希恕) 通脉四逆汤 适应症: 少阴太阴并病,下利清谷,虚寒在里而致厥逆。(胡希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