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廪医话】谈谈“血瘀”那些事儿

 jiezhukuaile 2019-03-11

现今中医院的病房里,活血化瘀注射剂琳琅满目,丹参制剂、三七制剂、川芎制剂、红花制剂……基本上西医诊断是冠心病或脑梗死或动脉硬化等,医嘱就对应执行了。应用这些药的基本治则是活血化瘀,病药对应,有是病,用是药,这是典型的西医思维。但是,使用活血化瘀注射剂,对中医处方的配伍有多大影响?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

赵绍琴老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五个字:形、色、舌、脉、症。辨证论治,四个字不是空谈,不能被西医病名牵着鼻子走,中医临床问题应用中医思维具体分析。从传统中医思维观之,血瘀如何认识?

《金匮要略》谈及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可以说,张仲景已经将血瘀的“形色舌脉症”说的非常详细,舌像:唇痿舌青;脉像:微大来迟(涩脉);症状:燥,如热状,如满状。

我们在学习经典时,往往注意有方有证的条文,像上文中的条文经常会忽略。有同学问我,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口唇周围干燥,甚则起皮,用了养阴清热的方药,没有任何效果。我就跟他说起这两条经文,建议试试活血化瘀的思路。患者复诊时,他给患者用了生化汤加减,服药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从此这个患者就成为了他的粉丝。临床诊病,常法不效,就当从医理上变换思路,知常达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散在将该血瘀思路具体阐释,《妇人篇》言:“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将上述两条进行了发挥,理法方药俱全。

温经汤与阳和汤都是温通经脉的方子,法同而药不同。在病房曾遇一老年男性患者,以脑梗收住入院。患者2月前行腹部肿瘤切除术,术后切口一直不愈合,唇口干燥。方用阳和汤加黄芪,一周后伤口基本愈合,唇口干燥消失。

另外,张仲景谈及了治疗血瘀的另外两个名方——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山东名医孔乐凯,李可先生的弟子,经常诊治急危重症患者,深得西医同道认可。孔老师对手术创伤导致的并发症治疗非常有体会,经常用到的一个方子便是:四逆汤合桃核承气汤,非常精妙!

《内经》言: “气布而蕃育”,《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人体正常生理,营卫气血循于常道,有血瘀便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灵枢·五变》言: “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气机不通,营卫不和,轻者言满,如热状,甚者言燥,重者肌肤不仁,甚至肌肤甲错。正如《素问·痹论》载: “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气血津液不论哪一路不循于常道,便会产生哪一类症状,故杂症丛生。

《内经》曾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临床对于血瘀的“同”,是“舌、脉、形”,即“青”“涩”“满”“燥”。对于血瘀的“异”,是“症”,借用仲景的话,“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

清任在《医林改错》对“症”进行了发挥,描述血府逐瘀汤的治疗范围:“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日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最近病房收治一例中年男性患者,呃逆频频,每分钟10余次,发病2年余,几乎没有停歇,甚是痛苦,辗转四家三甲综合医院,诊断为“顽固性呃逆”,收效甚微。观其用药,无非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肠动力药。同时,患者患有冠心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同时联合抗板、降脂、扩冠基础治疗(我认为,西医的改善血液循环治疗不可与中医的活血化瘀混为一谈)。患者也间断服用中药治疗,以降逆胃气药物为主,不效。观其舌:舌质暗红,边有瘀斑(青);把其脉:脉微大来迟,去速(当时我给学生的描述是:患者的脉没有缓和之气,一跳一跳去得特别快)。察舌按脉后,此为血瘀之证,血府逐瘀汤原方加木防己、栀子。服药一剂后,呃逆症状减半;服药一周后,十去七八。患者目前仍在复诊,疗效确切,效不更方。

    附:王清任原文:呃逆(俗名打咯忒):因血府血瘀,将通左气门、右气门归并心上一根气管,从外挤严,吸气不能下行,随上出,故呃气。若血瘀甚,气管闭塞,出入之气不通,闷绝而死。古人不知病源,以橘皮竹茹汤、承气汤、都气汤、丁香柿蒂汤,附子理中汤、生姜泻心汤、代赭旋覆汤、大小陷胸等汤治之,无一效者。相传咯忒伤寡,咯忒瘟病,必死。医家因古无良法,见此症则弃而不治。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对于舌青,现在多形容舌质紫暗,边有瘀斑。仲景言“唇痿舌青”,唇痿,除了本义之外,还可以引申为:舌痿,病机往往是气血不足与血瘀同时存在,补阳还五汤便是代表方。

对于涩脉,仲景言:微大来迟。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诊家正眼·涩脉》则言“涩脉蹇滞,如刀刮竹”,总体来说,脉象艰涩不流利。

古人经常用“意会”来描述现象,有时对脉象描述的很神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不然。正常的脉象,都是从尺部向寸部流通的,滑脉就是脉往来流利。往来,也称来去。来盛去衰,说的就是洪脉。涩脉指脉搏搏动从尺部至寸部较正常时间略有延长的意思。怎么去辨别呢?压住尺脉,慢慢松开,正常的脉象,很快充盈,涩脉便会出现“微大来迟”!指感是脉来之势不流畅,甚至就会出现“时一止”的感觉。另外一个特点是:“去速”,找到脉搏最明显或最有力的那个点,刚感到跳动,然后脉搏搏动几乎突然消失,较正常脉搏或其他脉象消失得快得多。

脉形固然重要,但脉理更重要,这是理解脉象的根本。我认为,经典脉学的实质其实都在谈论气血!《脉经》描述脉涩者“少血多气”,《脉诀汇辨》认为涩“为血少,亦主精伤”。这就很好地阐释了“微大来迟”背后的气血状态。气血如影随形,气是动力,但血少脉道不能充盈,故见“微大来迟”。另外一个特点是“去速”,阳主阴从,但血少不能随气往来,所以消退得很快。这时候选择血府逐瘀汤治疗最为合拍,故而可见血府逐瘀汤中亦包含四逆散之方义。如“多气”的状态更甚,还要“泄气”“降气”,如川楝、代赭石之品。

“少血少气”会不会出现涩脉?会出现,但这时的涩脉就不是“微大来迟”的状态,而是“脉细来迟”的状态,也不存在“去速”的问题。此时当用补气补血之法,如补阳还五汤。甚者脉见“时一止”,可用炙甘草汤,所以仲景言:“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我们经常会说“气滞血瘀”,气滞的厉害会不会出现涩脉?当然也会。这时的脉象除了涩脉,一定会兼见弦脉,即弦涩脉。《金匮要略》论述的“肝着病”,“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我应用旋覆花汤的体会就是此时的脉象应为气滞入血的弦涩脉。

    总之,活血化瘀的注射剂也应遵循中医之理。中医之道在于明理,断然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只有心中明理,才能“效之信,如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