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16 10:03 三天里,帕德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和合唱排练的科学方法。从合唱的热身、练声、音准、演唱几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的讲授。在授课中佐尔坦·帕德教授特意强调了音乐工具“音叉”的重要性,帕德教授表示:开始训练合唱团时,要强化标准音的训练,练声时不要用钢琴,要无伴奏练习,练声曲成半音上行、全音下行来练习,随时用音叉校对音准,这样长期训练下来,合唱团员会慢慢建立起很好的音准和音高概念,在演唱无伴奏曲目时候才会避免掉音的现象。建议演唱有伴奏的曲目时才开始使用钢琴。培训中教师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准确运用科尔文手势训练音准的便捷与直观。通过帕德老师的讲授,教师们准确掌握了手势的位置及唱名。在“re”和“si”的认知上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在日常训练中“re”唱成“lai”才能直接更好地把握音高,口型的变化能让这个音直接准确地表达出来,“si”音唱成“ti”更能表现出这个导音的特殊性与倾向性,又能与常规的“升sou”区别开发音(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升sou”唱成“si”)。 (1)利用手势在空间表示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帮助合唱初学者理解和识别音级关系。指挥歌唱时,指挥可以用手势的“暗示”(在音级位置上细微地升高或降低的调整动作)来帮助大家唱准音高。(2)指挥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如:s l s m,l dˊl m,m dˊs l 等等,指挥可要求队员们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练习时指挥可以哼唱出各片段开始音级的音高)。(3)指挥还可以利用手势的配合,与合唱团员做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指挥即兴地慢唱旋律,并伴随着手势,团员在指挥歌唱两拍后模仿,做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4)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指挥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或者是选择学生二声部歌唱中困难的片断单独进行练习。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是按照指挥的手势歌唱。(5)利用手势辅助,做同主音的音阶调式转换,这是熟悉音阶调式、在首调唱名中进行转调练习的很好方法。练习时,指挥和队员一起伴随手势歌唱“l d r m s l”之后,指挥在“la”的手势高度位置转换为“do′”的手势,带领团员歌唱“d′l s m r d”之后,在“do”的手势高度位置转换为“re”的手势,继续歌唱,其余依此类推,进行同主音不同音阶调式的练习。首调唱名体系的困难之一是转调后在另一个调性高度上音级之间的关系不容易确立,以上方法有助于转调练习。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配合手势做片断的转调练习。如“ r d t l m”、“ s f m r d d′”、“l m d l”。方法与同主音调式转换的做法相同。经过这样的练习,即使是童声合唱团的学生歌唱带有转调的歌曲也不会觉得困难。(6)借助手势,在与自然音级的比较中,掌握变化音级的音准。例如学习“升fa(唱作fi)”变化音级时,根据其半音倾向的特点,选择“d′t d′”与之比较练习。练习的步骤可以是,先伴随手势唱“d′t d′”。接下来仍使用“d′t d′”的手势,但用哼唱,目的是记住这个音响。然后在同样高度改变为“s 手势的使用是一种视觉的辅助,主要用于初学和片断的练习,除了一些节奏简单、使用音级很少的歌曲,在儿童初学时可能伴随着歌唱慢速地使用手势外,不需要在平时歌唱全部用手势伴随。因为这会分散注意力,削弱了对歌曲的艺术感受和表现。训练中指挥只需要把练习的重点、难点选择出来,借助于手势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