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道教的由来和发展

 云海游龙的书屋 2019-03-12

中国道教全真派与昆嵛山:中国道教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道教的由来和发展

据《中国道教》记载,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道教的信徒主要是汉族,但也有羌族、白族、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在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的华人社会中,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现在,我国大约有七八千道士,全世界大约有三千万道教信徒。

道教界传说,道教创立于黄帝和老子之时,距今已有5千余年的历史。不过,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道教大约形成于东汉顺帝(126—144)年间,至今约有1800多年。在悠悠岁月里,道教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衰微的过程。其经籍逐渐丰富,仪式逐渐完备,一代一代的道士在修道中创造并实践着各种方术,在传教中创建了称为“洞天”、“福地”的著名宫观,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作为被统治阶级团结斗争的纽带,发挥着维系和展延中华文化历史长卷的功能。

中国道教的由来和发展

东汉时期的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真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诗)。腐朽的社会政治和艰难的世道,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激烈反抗,作为反抗统治阶级的群众运动的纽带和旗帜,道教斯时应运而生了。初创的道教有两派。一派是以张角(?—184)为首的太平道,主要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以《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主要传教活动是持九节杖,画符念咒,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以治病。十余年中,太平道的信徒达数十万人,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张角区分教区为三十六方,各方有“* 帅”管理。太平道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张角自命“黄天”,徒众都戴黄巾标帜,时人称之为“黄巾”,定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事,一时“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太平道起义队伍辗转达十余月,被东汉王朝残酷地镇压下去,太平道也被禁止流传。

早期道教的另一派为张陵(34—156)创立的五斗米道。张陵在汉顺帝(126—144)时,学道于鹤鸣山,编写道书和符篆,自称得太上老君亲授,确立了五斗米道的组织形式。五斗米道的特征,就是要求入道者交五斗米,或者病家请医时也要交五斗米。五斗米道当时非常盛行,传播到了整个四川和临近地区。张陵死后,张衡、张鲁先后袭任掌教。张鲁自称“师君”,割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区政权达30年,施行新政,设置义舍,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深得民心,附近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众都来归依。后张鲁归降曹操,五斗米道取得了合法地位,得以继续公开传播。

中国道教的由来和发展

魏晋时期,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在民间流行,另一部分则受到系统改造,使之适应于上层道教徒的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其中,晋代的葛洪(283—343或363)对道教的改革起了关键作用。葛洪对早期道教的群众运动持敌对态度,主张禁绝“妖道”,提出把神仙方术同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认为道教徒必须以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先立善功才能成仙。

南北朝时期,一些著名道士又对早期道教的内容和形式作了进一步改造,使其充实而完整,形成了历史上所称的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寇谦之(365—448)。寇谦之对早期道教也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说他们“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他废除了“治、方”的组织形式,采用传箓的方法传教,倡导和完善了道教仪式和修炼方法。北魏太武帝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形势下,利用扶持寇谦之的道教作出亲抚汉族的姿态,亲自到京都道场授箓,还封寇谦之为国师。于是,北天师道得到了广泛传播。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南朝刘宋的陆修静(406—477)和齐梁的陶弘景(456—536)。陆修静弃家修道于云梦山,后历游名山,南至衡湘、九嶷、罗浮,西至巫峡、峨嵋,遍访仙踪道书,辨别道经真伪,整理经戒、方药、符图等书1128卷。陶弘景出身士族,是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家,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得受符图、以法、诰诀等,开创了道教的茅山宗,成为南朝道教的主要人物。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道教逐渐隆兴的时期。为了加强统治,李姓皇室趁势利用道教符命和尊神,宣传神授政权的正统地位。从整个唐王朝的宗教发展情况看,初唐扶持道教,尊儒而抑佛;中唐时佛道并重,儒释合流;晚唐则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视其为宗室;开元二十五年崇玄学,置玄元庙,道家诸子(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亢桑子等)皆被奉为尊神,其著作亦被称为真经;开元二十九年(741),又建玄元皇帝宫于各地,画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皇帝画像陪祀,并且搜集整理道经,纂修3744卷的《三洞琼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并提倡炼丹和醮祭等活动。根据《唐六典》记载,唐玄宗时,“凡天下道观总1687所”(1137所居道士,550所居女道士)。至唐末五代时,道教规模进一步扩大,《历代崇道记》载云,当时道教宫观有1900余所,道士有15000余人。唐五代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道教学者和著名道士,例如:孙思邈、司马承祯、杜光庭和谭峭等等。

宋代皇室仿效唐朝,亦将皇室祖先封为神仙。宋真宗制造了一起起天神降临的事件,称玉皇大帝传命赵氏祖先赵玄朗“总治下方”,并且尊号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又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面对内外交困、社会动荡、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一味求助天神,加尊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在太学中设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亲自为《道德经》作注,甚至改佛寺为道观,改“佛”为“仙”,令僧尼改穿道服,进而还把自己神化为“教主道君皇帝”,合三为一。结果,朝政腐败,军事失利,皇朝南迁。王恽在《秋涧集》中云:“自汉以来,处士素隐,方士诞夸,飞升炼化之术,祭醮禳禁之科,皆属之道家,嵇之于古,事迹多矣,徇末以遗体,凌迟至于宣和极矣”。宋代较著名的道士有陈抟、张紫阳等。

金元两代统治者都属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自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都落后于汉族,因此,一方面统治手段较为落后,摧残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学习汉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最终被受统治的汉族所征服。因此,金元两朝都扶持宗教,包括道教,而民众也需要道教和其他宗教使自己解脱。

中国社会在金元时期曾经南北分裂过相当长的时期,加上宋代崇道弊端,从而使朝野和民众都对道教产生了不信任感。这些客观和主观条件,促使了新道教教派的产生,并且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统一。宋代在天师道系统里,以江西閤皂山为中心的灵宝派分化出了东华派和神霄派,以江苏茅山为中心的上清派分化出来了清微派和玉堂派,以及在元朝的灵宝派中出现了“净明忠孝道”。元代以后,这些道派都被统一在江西龙虎山的正一派之中。

在中国北方,金元时期又先后出现过三个道派:由萧抱珍创立的太一教,由刘德仁创立的真大教,以及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太一教和真大教流传区域不广,时间不长,全真教则由于得到元代统治阶级的支持,迅速传遍全国,深入到了江南、两广和云贵一代。

王重阳(1112—1170),金代著名道士,曾中武举,传称于48岁在甘河镇得异人指点,喝神水,得修炼真诀,悟道出家。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在终南山南时村作穴墓居,称“活死人墓”,墓周植海棠,以示“四海教风为一家,三年复自实之”。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至山东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传教,收弟子邱处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王重阳在宁海传道时题庵为“全真堂”,入道之士称“全真道士”,故教派得名“全真”。全真道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和《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以求修真成仙。全真道要求修道之人心、性超三界,主张“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也”。王重阳道教思想的重要贡献就是“三教归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心中端坐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满坐谈开三教语,一杯传透四时春”。当然,其三教次序是太上、释迦和孔子。后人称他“以道德性命之学唱为全真,洗百家之流弊,绍千载之绝学,天下靡然从之”。全真道讲求性命双修,他们认为“性命者是精血也”,认识性命而苦炼勤修者便可得“道”。这与南宗张伯端的性命意旨不同,与理学中所讲的“性命”亦相异,世称其为北宗。

邱处机(1148—1227),元代著名道士。20岁时就以王重阳为师,先后在陕、鲁潜修,苦志多年,积功累行,多次受金封赐。金贞祐二年(1214),山东杨安儿起义,将兵讨伐均未平,邱处机请旨前往山东招安,“所至皆投戈拜命”,于是名噪一时,南宋、金、蒙古三帝争相结纳。金兴定三年(1219),邱处机以71岁高龄,率弟子十八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诏请,途中历时4年,从山东莱州直达西域大雪山面见成吉思汗。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邱处机屡次进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治国之方“以敬天爱民为本”;长生久视之道,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甚然之,尊其为“神仙”。1224年,邱处机在“驿马程程送,云山处处锣”的盛景中,入住北京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奉皇命掌管天下道教,爵“大宗师”。邱处机改变了王重阳的不入仕门、自放草泽的精神,而是主动符合“人主一时之好尚”,改革全真道派,为平息农民起义和巩固统一的元帝国服务,因此得到朝野统治阶级的普遍支持,使全真派一时发展成为堪于东汉张陵创立的天师道相比拟的历史上两大教派之一。

明朝之后,道教逐渐衰落。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出家当过和尚,对宗教利弊了如指掌。尽管他登基前接受过天师符命,但登基后却立刻以天无师为由,去天师封号,改授“正一嗣教真人”。明代皇帝崇道最甚的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自称“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元真人”,毁佛寺、佛像和法器,终因过求长生,铒丹无效而病死。明代最著名的道士是张三丰。永乐中,明成祖遣内侍到武当寻访张三丰未果,即命30万民工大造武当宫观,自此,武当即成为道教名山。

清代各朝重佛抑道,乾隆时,即限制天师职权,取消了三山之首的地位,由二品降为五品,停止朝觐,从此中止了道教和朝廷间的关系,天师的传承关系只是在天师府内继续进行着。清代的著名道士有王常月等。王常月(1522—1680),青年时曾遍访名山,两次得遇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祖师赵复阳,受“天仙”大戒。任北京白云观方丈后,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门下。王常月依靠康熙的恩宠,修建了白云观,改三清殿为二层,建灵官殿,殿前挖坑建桥,为后来的白云观的规模奠定了基础。由于王常月严格管理,白云观道门严整,教业兴盛,住观道士常达二三百人之众,进而成为全真龙门派的祖庭,被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王常月除了在北京外,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浙江金盖山和湖北武当山传道。在传道中,王常月能因人设教,普度众生,广收弟子达千余人。自此,全真龙门教派盛行于世。

中国道教的由来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