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千万条,保险第一条,保险没买对,钱包两行泪。 最近,重疾险界有两件大事,一是多次赔付战斗机守卫者一号的下架,引起一阵重疾险抢购潮;二是出了一个据说可以和康惠保正面刚的重疾险——星悦。 于是,前几天很多朋友向我咨询,问题都比较集中,要么是守卫者一号咋样,要么是星悦好不好。 我在回复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朋友对于一款重疾险的好坏与否,往往都是听从别人的意见,不会自己判断一款重疾险好还是不好。 所以今天,我决定和大家聊一下,可以从哪几个维度考察一份重疾险好还是不好。 1、理赔条件是否宽松 很多人觉得买保险最亏的是买了保险没出事,那钱就白送给保险公司当零花钱了。 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 买保险,本来就是为了抵御潜在风险,只要认清买保险这笔钱的支出目的,你就不会这样想了。 举例来说,你买了车以后,年年都要上车险,但你总不会指望天天出险吧?如果你今年没出险,你明年难不成还不买了? 买台车都知道上个保险好好爱惜,为啥到了我们自己身上,这道理就想不通了呢…… 所以,在我看来,买保险最亏的是明明有买保险,出事了却因为不符合理赔条件没能拿到理赔金。 所以我们买重疾险的时候,要关注理赔条件是否宽松,对合同上的健康告知和免责条款要细细过一遍。 有些昧着良心的业务员为了把保险卖出去,会引导客户隐瞒健康状况以顺利投保。 但你别以为成功投保了这事就翻篇了,如果事后被保险公司查出健康告知不符合,还是会拒赔的。 很多人拿到一款保险产品时,第一时间关注的都是有哪些利益保障,往往会忽略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就是发生条款所列的情形时,保险公司是拒赔的。这可是直接关系到你的保险利益的,万万不能忽略掉! 2、是否包含高发轻症、轻症赔付比例是否占据重疾保额 很多重疾在前期能检查出来,但因为达不到重疾的定义标准就不能理赔,而这样很影响重疾险的理赔体验。 所以保险公司推出了轻症这个概念,这样就降低了重疾险的理赔门槛,实用性也更加强。 轻症没有行业统一规定,不同产品在轻症数量和病种上的规定都不同。 在谁也不是预言家,没法知道自己会得啥轻症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和概率对赌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对一般人来说比较高发的轻症,这样针对性会强一些。 轻症赔付一般是按保额的一定比例赔付的,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是赔付比例越高越好。 而轻症赔付一般有两种方式,额外给付或者提前给付。 额外给付是在约定保额之外额外再赔一笔钱;提前给付是从约定的保额中抽出一部分钱先给你。 哪种比较好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如重疾保额30万,轻症赔付重疾保额的20%。 如果是额外赔付,就是轻症赔付6万后,重疾保额仍然为30万,总共36万保额;如果是提前给付,就是轻症赔付6万后,重疾保额只剩24万了。 很显然,提前给付会占用重疾的保额,要是先得了轻症,后又得了重疾,保额不就不够用了么?所以说,能选择额外赔付的就不要选择提前给付。 另外,现在有些重疾险产品还有中症,一般来说,要么是重疾降低理赔门槛,新增中症,要么是轻症升级中症,提高赔付比例。 中症的出现,也同样是降低了重疾的理赔门槛,相当于是重疾轻症基础上的补漏,还是蛮有良心的一个设计。 3、多次赔付的疾病分组和间隔期 选择单次赔付还是多次赔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患过重疾的人即使病愈恢复健康,基本上也是没法再买到重疾险的了,所以如果你预算充足,又担心自己运气很背,得了一次重疾还会有下一次,那就可以买多次赔付的产品。 在多次赔付上,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重疾分组;二是赔付间隔期。 1)重疾分组 重疾分组是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率搞的一个套路。 在疾病不分组的情况下,赔付完一次后,只要满足条件,剩余的病种都可以再赔。 而在疾病分组的情况下,赔付了这组里面的一种疾病,这个组的其他病种就不能再赔了,必须是和之前赔付过的疾病不在同一个组的,才能获得再次理赔。 重疾分组一般有2种情况: 重疾分组(癌症不单独一组):如果患了癌症,和癌症同一组的其他疾病就不能再赔了。 重疾分组(癌症单独一组):如果患了癌症,因为癌症是单独一组的,就不影响其他病种的赔付。 癌症是理赔率最高的重疾,把癌症单独分组,可以避免癌症理赔后同一组的其他疾病没了保障。 所以,我认为从优到劣依次为:重疾不分组 > 重疾分组(癌症单独一组)> 重疾分组(癌症不单独一组)。 除了白纸黑字的重疾分组,保险公司还有一个文字游戏——隐形分组。 说是说不分组,但有些产品条款会有这样的规定,如果被保险人因为同一疾病原因、同次医疗行为,或同次意外伤害事故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疾,即使两种重疾都是符合合同定义的,但保险公司只理赔按其中一种。 这不就是换了个法子玩分组么? 2)赔付间隔期 赔付间隔期,是指两次赔付之间要超过的时限。 打比方说,隔壁老王买了分组多次赔付的重疾险,赔付间隔期是1年,第一次理赔是因为患了A组的一种重疾,半年后,老王很倒霉地又患了B组的一种重疾。 虽然分组条件和重疾定义都符合要求,但因为间隔期还不到1年,就没法再次理赔。 所以说,赔付间隔期越短,对我们越有利。 4、保费杠杆比是否高 请记住!买保险就是为了以较少的保费,撬动更高的杠杆。 如果不是为了高杠杆,把钱自己存着病了就直接拿出来看病好了,何必这么戏精没事找事买保险呢? 杠杆太低,就失去了买重疾险的意义。我一直不建议老人买重疾险,选择少,保费贵,保额低,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杠杆比的计算很简单,总保额除以总保费就是了。 杠杆比高不高,是不同产品对比相对来说的,我们的宗旨就是,选择高杠杆比的产品。 5、等待期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重疾险等待期一般在90-180天,在等待期内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是不会理赔的。 骗保算计案例,一搜一大堆,各大保险公司也不是什么傻白甜,当然懂得自我保护,等待期就是自我保护的措施之一。 等待期的设立,是对保险公司利益的保护,以防有人就因为知道将要发生保险事故,浑水摸鱼,故意投保骗钱。 而即使你不是故意骗保,真的只是恰巧在等待期内出了事,那也是有理说不清,同样没法理赔,所以等待期越短的对我们越有利。 6、是否有双豁免 豁免不是我们挑选一款重疾险时的必要性优先条件,但也是值得适当考虑的一个次要条件。 豁免就是指豁免保费,当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遇到某种合同约定的风险时,后续的保费就不用交了,但保障还能继续享有。 而双豁免,就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能享受豁免。 举个例子说,有一款重疾险,本身自带被保险人轻症豁免,而买的时候又附加选择了投保人轻症、重疾、身故、失能豁免。 那么,以后如果被保险人得了轻症,或投保人不幸得了轻症、重疾、身故或失能,后续的保费就都免了,而被保险人还能继续享有保障。 总结 重疾险的产品设计比较复杂,本来就一头雾水,要是再来个杀熟的无良销售,耳根子一软脑袋一懵圈就妥妥地掉坑了。 此外,以后在挑选产品时,也看看是否符合我今天讲的这6个维度: 理赔条件宽松,包含高发轻症且轻症额外给付,多次赔付不分组且间隔期短,保费杠杆比高,等待期短,可双豁免。 如果都符合,那基本就不会掉坑了! 重大疾病不一定会结束一个人的生理生命,但却可以结束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怎样买对重疾险,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重疾险的挑选维度,我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关于重疾险,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欢迎留言! |
|
来自: 昵称60530109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