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对“湿邪”并不太了解,所以这里也简单的说一下吧,一般来说中医认知中“湿邪”是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类的,例如由于淋雨涉水,衣内冷湿,居处寒湿等所导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之为“外湿”;如果因为过食瓜果生冷,态饮酒酪,或者是素体脾虛导致的湿邪內停,称为“内湿”。 由这两大类来看,外湿多在“肌表经络”,内湿则多在“脏腑”,所以一般来说外湿适宜“发汗解肌”;而内湿宜“健脾渗利”。但外湿不可以“大汗”,这点须注意,至于外湿稽留而内入脏腑,或者是内湿泛而外涉肌表的,就必须是“内外兼治”了。 ![]() 湿为“阴邪”,应当“辛温化燥”,但如果湿与热合并,或者是湿郁生热时,就得采用“苦寒燥湿”的方法了;要是湿积成水,盛而为肿为胀的,可以根据“二便”是否通利,分别采用“攻逐峻利”,“温阳利水”的方法,并结合邪正虚实的不同,适当配合“培益脾土”的方法来作为辅佐。 随后我们来看今天所要说到的方子,这是《伤寒论》之中的方子,名为“五苓,散”可以这么说,“行水利湿”基本都可以用它来加减,它在《汤头歌诀》中的汤歌为“五苓散治大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 ![]() 这张方子可用于足太阳经的邪热传入“膀胱腑”,多表现为“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重”等症之中。其中使用了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的配伍方式。 猪苓,茯苓,淡渗通膀胱而利水;泽泻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因此传入膀胱腑的邪热可从小便排出;再加上白术健牌燥湿,使得脾土强壮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阳气,除表邪,又能助诸药材利水行小便;如果使用了官桂就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畅,引导水湿从下窍出,因此这张方子有“利小便”,“去水湿”,“消暑气”,“淸热解烦渴”的功效,是“行水利湿”的常用方子。 ![]() 而汤歌中还提到上方除去桂枝则名为“四苓,散”,对于没有寒热,只见“口渴不能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者还见“大便下利”等症,有良好的效果。 “猪苓,汤”则是在上方中除去桂枝和白术,加入阿胶,滑石,有“和中利湿泻热”的作用,对于湿热互相纠结的“黄疸”,“小便色红而难出”,“口渴”,“饮水便呕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烦不得眠”,“咳嗽呕渴”等症有不错的效果。 最后感谢大家阅读,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一下,我基本上每天会更新几篇文章,与大家共同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