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要学习传统文化?

 吴守防 2019-03-13
(2019-02-10 19:23:13)


作者:暮初

       有人问我,“传统文化代表着过去,甚至掺杂了许多的愚昧和落后的观念,为什么要去学习它”?

       这些问题,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类问题差不多。这些问题的言下之意是,无论是历史或是传统文化离我们已太远,与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格格不入。因此学习历史或者是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南辕北辙。

      但种理解可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长达5000年左右,但是历史上的盛衰兴旺有其明显的周期性和时代特征。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一书,他曾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八个字表明了他的治史方法和学史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也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也就是说,学习史学及传统文化有三个现实的目的,一个就是探索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学会从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事实和前提条件去追踪事物发展的起因和相关条件,从而梳理出从事件成因开始到结果的一条清晰的脉络。从中了解某种选择或决断可以引发的可能结果,而其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就要引起人的警觉,以免重蹈覆辙。二是为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应对生活中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和诱惑,提高生活和工作的实效,增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对于相关事务选择和决断的能力。三是最基础的,就是文字的表达能力。足够好的科技素养也并不能保证能够完备地培养文字的表达能力。中国文字的奥秘主要在于表意,要真正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准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并毫无歧义地将信息传递到别人的心中,实际上是一件不太容易办到的事情。许多人对于外语反而有信心,但对于中文写作则视若畏途就是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情。

      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同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过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外语的训练是一样的道理,至于这些学科能不能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并不是判断的依据。因为经过这些训练主要是为了建立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当然,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还是大有用处的。

  一个历史事件从开始到结束有其当时的现实性,包括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几个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和机缘巧合等因素。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绝不是象媒体所宣传的以背诵多少资料为荣,而是应该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观察其背后所反映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包括通过人性、需求、生存、客观现象,事件事实,以及相关约束条件等林林总总的信息,来观察当时的人在当时所处环境下的选择和决断的理由。以此为现代生活提供一个价值观和方法上的参照。

  也就是说,历史也好,传统文化也好,绝不是单纯的学习和记诵对象,而是锻炼思维的一种途径。何况在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前人对于史实和文化内涵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评价,也可从中体会前人的学习深度和知识的广博。从而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构筑起一个参照物。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现代人开拓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但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并非就要抛弃文化的内容,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相反,从历史上看,在科学研发的方向和目的性上,就受到哲学、伦理、心理、文学等学科的影响和启发。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不同之外,在于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比如,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制备方法。她在获奖感言中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他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屠呦呦还在另一个场合中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同时,屠呦呦也指出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也就是屠呦呦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了某种思路上的启示,而这种启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但这无疑就是古为今用的生动案例。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传统中医文献主要是指魏晋时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汁制备方法的启发,再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而终获成功。

      但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成篇于魏晋时期,在屠呦呦团队之前,几千年来竟然没有一个人读懂《肘后备急方》的相关条文,说明科学工作者也需要具备传统文化的素养。也说明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研究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昭示着中国的中医药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伟大的宝库。这给了那些竭力否定中医的精英人士一记沉重的耳光。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应该这样,传统文化也一个宝库。但是,其中存在着不足和糟粕也是事实,但是在这个宝库中的淘宝就应该怀有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气度,以及足够的耐心和虚心的态度。

       当一个人对于传统文化能够看得懂,并能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意见,这就等于是发现了系统改善的空间和契机,这无疑就是一种思维训练上的收获。从商业眼光来看,也是一种文化商机。

      无独有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有益影响。他于199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向学生谈治学经验时,提及《孟子》一书对他的影响。他认为,《孟子》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书。而书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注:《孟子·尽心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注:《孟子·离娄下》)。”“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注:《孟子·万章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注:《孟子·滕文公下》)。把民本思想和民主精神应用到科学研究上,那就要求真、求故。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注:《孟子·离娄下》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

       这说明他认真学习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虽然他也曾十分尖锐地批评过《易经》思想,强调单一的归纳法对于给中国人带来的思想束缚,影响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当然,他的结论有待商榷,但这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审美的角度来探讨的,并非无的放矢的攻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应该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关键听者能否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智慧上的启迪,而并不在于作出怎样的是非判断。

      有时候针对事物作出简单、粗暴的是非判断并没有什么价值,而是应该从中发现可以改善或改良的空间,才是探索学问的根本目的。许多人习惯于作为高高在上的评断者,而不善于作为系统的修补者,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缺陷。

       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事实,这就是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看似尖锐,但是批评者本身就熟读过传统文献,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与不懂装懂者所作出的浅薄批评,以及凡是古代的就一概否定,凡是外国的就一概肯定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在现代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无损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会更加促进对于事物源头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尤其养成自己对于语境、时代、环境等前提条件的整体考量的习惯。不要光凭自己看不懂,就认为没有价值,就给予抛弃。

       现代科技早已进入信息集成和跨学科协作的模式中,思路决定一切。按混沌理论的相关理念,初始条件对于事物最终结果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内在影响。而思路,尤其是一个好的思维模式,往往就是决定一个任务最终效率的初始条件。因此,任何对于启发智慧的文字记载都是有价值的珍贵文献。俗语说,“开卷有益”,诚如斯言。一切在于自我判断和价值选择。

       俗话说,适者生存。毕竟,生存才是人世间的头等大事,其它都在次要位置。由此,有助于生存的一切能力训练也应该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当然,如前所述,并不是只有传统文化才能训练个人素质,因为现代可以替代的东西肯定有不少。

       但是,自从中国文化诞生5000年以来,前人所走过的弯路已无计于数。假如,我们连前人走过哪些弯路也不知道一个大概,非要自己亲自走一遍才甘心,这又何必呢?

       人生苦短,有时候借鉴一下别人的经验也不是什么有损自尊的事情。毕竟,灵魂也需要经过体验才能充实。

       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应该秉持“实理、实学、实用、实行、实效“的原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切实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