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呆叔。在这里首先跟大家说声抱歉,因为一些原因停更了一段时间,让大家失望了。好了,我们言归正传,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说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比较淡漠,说白了就是“不信神”。而在西方,周末,他们就会做礼拜等宗教仪式,而我们的周末一般都去购物广场买东西看电影,不会选择去做礼拜。 ![]()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中国也有不少信佛的人,他们也会去庙里烧香许愿,这看上去不是和西方人做礼拜差不多吗?其实啊,这两者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去庙里烧香往往是“事前许愿,事后还愿”,就是先去拜托菩萨,帮自己完成愿望,这个叫“许愿”。要是事情办成了,就再去寺庙施舍一些香油钱,答谢一下,这个叫“还愿”。要是事情没办成,那就是这家菩萨不灵,以后就不去了。这在本质上几乎就是一桩买卖,你不办事,我绝不给钱。要是放在西方,这就叫亵渎神灵,你一个凡人,凭什么和神讨价还价? ![]() 那问题就来了:相对于西方,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为什么这么淡漠呢? 古代中国的确没有西方那样的宗教,但我们有一个替代品叫作“礼仪”。礼仪和宗教都来源于远古时期的神术。在西方,神术分流出了两个部分,发展成了科学和宗教。在中国,神术却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所以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中国人也就不需要宗教了。 ![]() 远古时期的中国有两点和西方不同,这决定了神术在中国发展成了另一种样子。首先,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供奉的神灵其实就是自己的祖先。郭沫若就曾经指出,商朝人所供奉的天帝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祖先。实行宗法制的周朝就更是如此。一直到明清时期,甚至今天,中国人在祠堂里供奉的仍然都是祖宗的牌位。 你想,人们把祖先当成神灵来供奉,那根本不可能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截然分开,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迟早也要去那个世界和祖先们相会。生和死,人和神,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直是彼此相通的。今天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时候,都要烧一些纸钱,甚至是纸做的房子和车子,因为我们觉得,亲人们在阴间的日子还是和阳间差不多,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因为有这种传统,中国人心中的神根本不会是西方的上帝那种形象。既然神就是祖先,那我的祖先怎么可能让我杀掉自己的儿子,去向他表示忠诚呢?中国人对于神灵的敬畏,也就不可能发展到西方那样的程度。 ![]() 远古时期的中国还有第二个特点,那就是祭司们的首领也一直是部族的政治首领,也就是所谓的“王”或者是“天子”。换句话说,神权和王权是由同一个人掌握的。在今天的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发掘出了良渚文化的遗址。良渚文化距离今天大约五千年左右,在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人的墓,墓里的陪葬品有一把“钺”,也就是大斧,象征王权。还有一块“琮”,也就是玉器,象征神权。这两件东西是放在同一个人的墓里,说明这个人既是神使,也是政治的领袖。 ![]()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类似的证据。比如《史记》里说,大禹的儿子,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夏启,曾经当众跳过一支叫《九代》的舞蹈。李泽厚先生指出,这支舞蹈其实就是神术舞蹈,《史记》里的这段话说的其实是夏启作为一个祭司在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的情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桑林祷雨”,说的是当时发生了大旱,五年没有收成,商汤就在一片桑树林里向神灵祈祷,还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祭品,结果真的下起了大雨。李泽厚先生认为,这个故事说明商汤其实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神使。 ![]() 在西方历史上可不是这样的。西方历史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的祭司们一般都待在神庙里,专门负责和神对话,不会过问城邦的政治。古代中国的神权和王权却是合一的,这造成了什么结果呢? 古代中国的神使同时也是政治领袖,而政治领袖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其他部族打仗。打仗必须要清醒和冷静,不能搞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否则就可能导致亡国。而且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上古时期的战争又特别频繁,特别残酷。史书中记载,大禹曾经召集各个部落来开会,当时有上万个部落来参加。后来周武王也曾经会盟诸侯,就只剩八百诸侯了。到了春秋时期,就只剩一百多个国家。战国时期就只剩下“战国七雄”,到最后就只剩一个统一的秦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战争和通婚,其中战争又是最重要的原因。 ![]() 面对这种情况,政治领袖们必须要靠人的理性去做出判断,不能依靠鬼神的意志。武王伐纣的前夕,周武王就曾经让人来算了个卦,结果算出来结果是凶。姜子牙就冲上来,把算卦用的工具都抢过来扔到地上,说“枯草和乌龟壳哪能知道吉凶”,别管他,照打就是了。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打仗要靠人自己做判断,鬼神是帮不了你的。于是,对于神的敬畏,在古代中国就越来越淡。 好了,今天呆叔分享的东西就到这里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留言指出,谢谢大家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