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腿综合征案* 赵德智,鲍 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苏南京210029) 患儿,女,5岁,初诊日期:2016年7月4日。代诉:不自主夹腿1年,加重1周。病史:1年前幼儿园老师发现患儿出现不自主夹腿动作,双腿上下摩擦,片刻后面色潮红、汗出等,多于中午睡觉前出现,就诊于多家医院,建议予以心理疏导、分散其注意力等措施,症状均未能改善。近1周来不自主夹腿现象频发,严重影响患儿生活和学习,因慕吴旭教授之名前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患儿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对答切题,不自主夹腿现象频发,纳眠尚可,二便调。西医诊断:夹腿综合征。中医辨证:夹腿综合征(元神失主,气血失和);治则:调神健脑,理气和血。针刺取穴:印堂、百会、四神聪(左右)、率谷、曲池、合谷、内关、太冲、足三里、太溪、三阴交。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25 mm一次性毫针快速进针,头面部穴位进针时针体与局部皮肤约呈30°角,印堂穴针尖向下,进针约15~20 mm;百会、四神聪(左右)、率谷针尖向后下方,达帽状键膜下,针刺深度为20~23 mm,以上诸穴不提插,捻转针身,每分钟捻转约200次,持续捻转2~3 min;四肢部腧穴操作时以捻转手法为主,其中合谷、太冲、曲池、内关进针后捻转幅度介于360°~540°之间,按照天、人、地三部进针,天部进针约15 mm,捻转2次,进入人部(约20 mm),捻转2次,进入地部(约23 mm),捻转2次,轻提插,获得针感;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行捻转结合提插手法,捻转幅度<360°,提插2~3次,捻转2~3次,反复4~5次。以上诸穴留针30 min,隔日1次。治疗3次后,患儿母亲诉其发作频率较前明显减少,治疗7次后家长及幼儿园老师反映患儿夹腿症状基本控制,后因家庭原因未再进行治疗。随访1年,患儿夹腿症状未再发作。 按语:本例夹腿综合征,或称情感性交叉搓腿、习惯性阴部摩擦,是儿童时期以夹腿为主要特征、同时不断摩擦阴部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多发于1~3岁儿童,女孩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患儿双下肢交叉内收、上下摩擦,造成阴部受刺激,同时双手握拳或持物,双目凝视或紧闭、面色潮红、呼吸粗大、出汗,在夹腿扭动时产生一种性冲动和快感。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非痫性发作范畴,多由生理和心理障碍所致,采用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治疗,大多数建议家长采取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措施。笔者查阅相关文献,鲜见本病的中医记载。本案例来自吴旭教授门诊,吴老认为本病位在脑,与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元神失主,气血失调。脑为元神之主,主宰人的生命、精神活动以及感觉运动。神能御气控精,调控气血运行至全身各处,濡养筋骨关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肾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精、肾气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导致人体性器官的发育不良和生殖能力障碍,从而导致女子梦交,月经异常及不孕,男子可见阳萎、早泄、少精等。该病一般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此期小儿肾精肾气未充,易受外界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各种原因导致患儿元神失主,气血失调,肢体失用,出现不自主夹腿症状。治疗当以调神健脑、理气和血为大法,施术时配合特色针灸操作手法。百会、印堂位于头部,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居巅顶,聚百脉,统诸阳;印堂为任督二脉的枢纽,二者配伍共奏调神健脑、宁心安神之功效,是吴老针灸调神的要穴,辅以四神聪、率谷疏调头部经气;合谷配太冲为“四关穴”,取之通调周身气血;曲池、足三里位于四肢肘膝关节处,为手足阳明经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同气相求,两穴配伍使四肢得养,功能复健;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心包代心受邪,与印堂相配可以起到安神定志开窍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太溪为肾经原穴,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二穴配伍可以调理肝脾肾脏腑经气。此外,脾乃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三阴交也有蓄溢气血的作用。太溪为肾经原穴,取之补肾固本。诸穴共奏调神健脑、理气和血的功效。(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8年第十二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