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思明居士 2019-03-14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晓帖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通令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打下湖北襄阳之后建立政权,自称“新顺王”。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政,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众多史学专家认为,永昌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殉难,可以说大顺朝始于湖北终于湖北。李自成之死是中国古代七大谜案之一,史学界各派众说纷纭,孰真孰假,莫衷一是。

2009年,8月6日,通城县李自成研究会通过网络,对外公布900余件大顺文物,力图终结史学界对李自成之死的争论。咸宁通城公开的大量“李自成以及大顺朝大量的文物和文献”经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王纪潮实地初步调查,认为这些遗物将为“李自成殉难通城”增添证据,并有可能重现一个被湮灭的王朝。《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05日 03 版)曾报道:明史专家王春瑜呼吁关注通城“李自成遗物”。王春瑜呼吁,组织相关专家尽快对这些文物进行鉴定。一旦这些文物的真实性得到确认,将是360年来明代史料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明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王春瑜教授鉴赏鎏金皇冠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张毅强(右)在“李自成之墓”石牌前与李自成十五代孙李志强先生合影留念

清李元度撰“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可证李自成殉难通城?

张毅强是通城县档案局的研究员、李自成研究会的副会长,也是李自成殉难通城之说的忠实信徒。二十多年来,他与通城县史志工作者对李自成殉难地进行了不懈的考证。张毅强说,他们在发掘馆藏文献档案的同时,深入民间搜集、发掘大顺文物和史料,近几年来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澄清史实、探索真相,近十年来自费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进一步发掘馆藏史料的同时,深入民间注重对大顺文物、史料的搜集与发现,通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张毅强在调查考证中发现,李自成殉难后,其夫人高桂英、侄子李过、丞相牛金星和不少大顺遗民亲属隐居在幕阜山一带的深山老林,还在其后裔发现并征集各类大顺文物三千余件,其中李自成玺印46颗,高桂英玺印28颗,还有30多位各级大顺军官员的印章180多颗以及“通城县符”1颗。特别是在李自成亲属后裔发现一批保存尚好的文书档案,填补了国内大顺档案收藏的空白,对澄清众说纷纭的大顺史实,特别是为解开李自成归宿之谜提供了有力依据,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50余万字的2000多件大顺档案中,有圣谕、手谕、密谕、告示、奏疏、塘报、信函、凭据、地图、李自成诗集、李过日记、《南源突围大事记》《永昌大事纪》《永昌遗恨录》《九宫遗恨录》《西楼雄梦》《皇城惊梦》、吴汝义撰《伴驾手记》等等。下面两篇文章由张毅强收藏并整理。

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殒命考

(清 李元度 撰)

九宫山处通城县南,是幕阜山之支脉延伸而下,实係罗霄山脉。山上向有道观不知为何朝所建,也不知何人所见(建),其道观之奇处也可能因朝代之更替或兴废不一。有趣的是,时而为道士居住,时而又有道姑居住,阴阳迭变无期。其香火向以较旺盛,很可能是集了幕阜山之灵气所钟。后来由于明末之战乱,乱到崇祯皇帝被逼上煤山自缢而死,而后一年之久,一位叱咤风云、驰骋疆场半个中国,把崇祯逼死的擎天草寇,却在兵败山海关后,一步一步的退却,由山西而陕西,由陕西而湖北,由襄樊而武昌,由武昌而崇阳、蒲圻,节节后退,最后退到通城,于九宫山麓神秘死亡,给后人留下很多的讨论话题,最后也使这小小的九宫山而名晓全国,容下慢慢写出一得之见。

说到李自成来到九宫山,我认为是有其依据的:第一,从武昌逃出时,往江西九江而去、乘船东下显然是不可能而去的。李自成自荆襄一路而来,不断受到清兵的追击,虽然损失了很多兵马、武器辎重,但仍然带甲数十万之多,战船一旦下到长江,则连绵不断而且拥江而下,极易受到两岸之夹击。不要说李自成有刘体纯所负责的人员众多庞大的侦察探听人员随时的塘报、密报联络,就是李自成自己也知道左良玉的几十万人马离开武昌往南京而去,且已至九江。左良玉已死于船中,左梦庚自己不是帅才,必会率部而投清兵,而袁继咸之兵全投左梦庚。往此一路而去九江,先不说左营数十万人马之威胁,且说已有数十万众屯驻九江,而李自成再去凑热闹,不发生任何冲突,粮食来源从何而来?再下乡筹集抢劫,先到之兵已抢完之地,即使挖野菜怕也轮不到李自成去挖了,更何况一面是左军,一面是明军,一方面清兵穷追不舍,三面受围的陷阱等着,别说是一个曾统领过千军万马而驰骋沙场的统帅,就一个未经过战阵之人也应不犯此错误之往内而钻,故而不去九江之肯定也。离开武昌走崇阳而蒲圻再通城,这是另有意思的。当时湖南已无明军之大将及大军,明朝残存之小朝庭全力放在守护南京一片,已无力顾及湖南此片土地之归属,只偶尔从广西之境杀到永州及于潭州、长沙之地,此是从后来之战争发展中而可见之其一斑也。至则清军虽数战逐及湖南而至腹心,而不久驻也,此从后之何腾蛟与清军的数年之辗转战争可知也。且湖南亦多山地,西南而去近于贵州、四川之不可而往来者,是曾从之来处也。选择下崇阳经蒲圻再转而通城也是末路慌而不择也,或确切是经过探听而知平江、刘阳一带皆山也,既无清兵之追击,或即有清兵之追击而想利用山地之险而易拒清军之铁骑也,此为预想之进军通城其有目的而来也。

综合上述很多理由,则先已证实李自成是亲率大军到过通城,既肯定了李自成是亲率大军到过通城,则论就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就有其必要与有其根本之根据了。九宫山是幕阜山脉下发而伸向通城,再而突起之山,山上有庙已是前朝之事,无庸至辨地存在了很久,又且山上香火旺盛,庙里道人一代一代之守护,一代一代之传递自非今日。故而有庙有道人无容至辨,且有庙有道人必有钟声,有钟声必闻数里,有香火必有朝拜之人,有朝拜之人必有络绎不绝之人知之,故李自成率败兵到此,而烦闷之气必然是充塞于胸中,想找一清静之地而暂消心中闷气,也未可知况乎。从李自成从崇祯十七年间兵发西安而东征之渡过黄河至蒲州祭拜关夫了以及后来又几次祭祀关庙之举来看,他是一个寄希望于神佛保佑之人。虽是一个顶天立地掀翻天之人,但也避免不了底气不足,谋略欠缺此一特点,人生末路着实可悲可叹。李自成到九宫山中拜庙,此两个原因是以说明极有可能也实实在在,但至于后来说是被锄镰打死,又或说是只带得二十八出走,为村民所围,陷泥泽中自缢而死,死因传诵得扑朔迷离,但余以为既有二十八骑久经战阵的亲兵护卫,是怎麽也不会陷于泥泽中去,即使被陷也无处自缢。赤手空拳尚会抵敌一阵,何况花马剑从不离身,要寻自死也会以花马剑自杀身亡,何得以绳索而自缢,舍方便而求其难也。而被围自缢一说自然不能成立之。在九宫山进到庙中被锄击死比较切合当时实际。很可能李自成进入庙中时神殿前无人,李自成由于连日劳累,睡间骤侵,而钻到神壇之下暂息一时,不料呼呼大睡正香之时,而惊了庙中之,庙内人见尾不见首,且又只见其下身之袞服龙纹,登时以为是妖怪钻到神桌之下,呼其同伴齐集,以锄头向其妖怪击打,而李自成已经深睡,毫无防备,即是登时惊醒,也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打下第一锄,即使是知道此人是李自成,也不会放虎归山,令其复来伤人,当此种情况下打死李自成是非常合理的。打死之后见其悬印知为李自成,道人、农夫见其祸大,作鸟兽散而四出逃命,以至于无人知晓其当时实际情况,也属自然。即后来有参与者又岂敢重题此事乎?是故死因实不可明也,千古之谜恐成也。至于程九伯杀死李延当应另属其人,因李自成没去通山,怎麽会发生死在通山之事耶?况其《明纪通鉴纲目》中明纪唐王部中是这样说的:初李自成走陕西,清兵攻潼关,伪伯马士耀迎战败死,潼关破,自成遂弃西安,由龙驹寨走武冈入襄阳,复走武昌清兵两道追蹑,连蹙之邓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河、九江,穷追至贼老营,大破之者。当时左良玉东下武昌虚无人,自成屯五十余日,众尚五十余万,改江夏曰瑞符县,寻为清兵所迫,部众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是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而自率二十骑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自缢死,或曰民方筑保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锄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疑为自成也,时大军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获自成两从父伪赵候、伪襄南候及自成妻妾二人、金印一,又获伪汝候刘宗敏、总兵左光先等,斩自成从父及刘宗敏于军。

其书记载自成者确凿到其通城,进入九宫山地区,但死于何处最后失去音信之地,就是九宫山。死者係何人,除了朽不能辨其尸外,其他都能说明李自成已死,而且就死在通城县之九宫山。李过到通城已可从《明纪纲鉴》中看出,后李过又到湖南平江,整件事情联係起来,就有了足够的理由。李过因追随李自成来到通城,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被村民打死,义军失去头领,千斤重担自然而然就搁到了李过这位大将身上,清军从武昌追来,走投无路的大顺军自然不能再退回崇阳、蒲圻而去,如退去岂不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乎?唯一能去者便是向幕阜山高山进军,进入小坳翻越天岳关便到了平江的虹桥山区,当明(时)明庭已经洿台,清军尚未追到此山曲之地,自然就最适合李过率兵在此生存了,故有后来之十多年的生存,最后便是确证。李自成死于通城便可佐证李过在平江,李过在平江便证实了李自成确实死于通城之九宫山。人情冷瞹,天意使然,莫以人们意志移易,李自成虽然一大草寇,死于九宫山当有定数,援笔记之也,亦为后人增一佐证。(抄自光绪五年李元度撰《杂闻摘录》第四册 张毅强收藏并整理)

李自成死于通城另一种传说

(清 李元度 撰)

前头之笔墨已经全面叙述了李自成败迹武昌,下崇城奔蒲圻而来通城的全过程,并写下李自成率领二十八骑就食九宫山,被不明不白打死于九宫山大庙之中的经过,确证了李自成实到通城並死于九宫山。但近年吾前往通城友人处游玩,重新提起游走九宫山,再探当年李自成死因之迷,却在九宫山麓遇一老者讲述了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传说,与前部所说之死因大相径庭,便又在此慢慢用笔墨道出一存一愚。

李自成兵败武昌走崇阳逃蒲圻再奔通城,一路类丧家之犬,忙忙似漏网之鱼,一路行来连喘息之机都无法逮得,到了通城已经筋疲力尽,歇了两晚,感到十分觉闷,便率着这二十多骑亲兵四处踏看,不觉来至九宫山山畔。这九宫山乃是天岳山分枝逶迤而来,一坐独立山峰,山上有庙向为通城之文人墨客聚会吟诗、寄情适兴之所,又乃当地红男绿女谈情交恋踏青之所。四周空明,山不高而灵秀,岭不大而云封,古庙清钟声穿林树,便更觉悠扬阅耳。人生享乐原是天性,不觉有一人物也许天之数定,该与此山有危。当日李自成率军兵到此,闻得古庙钟声十分悦耳,顿觉神清气爽,往日的疲劳以及烦恼便一扫而光,便将从骑留于山下,自带亲兵一人上山。上得山来,见一古庙不很大,虽不甚气派,却也干静异常,炉内香火旺盛,似有很多人已见过神灵奉了香。此时庙内已清静,李自成是很信神的,他便将亲兵留在庙外,便亲自进庙拜神,恭恭敬敬拜过神后,便四处慢慢游看一走,见满庙神尼庙祝皆归尽室,便游到庙后,突见一村姑在小解,起初李自成意欲避走,而村姑见有人来,立即起身,只这一起身不打紧,却把李自成登时看得呆了,原来这村姑只二十来岁,长得极其标致,虽衣衫破烂,难掩其美,一股青春气息扑扑而来,丰满的胸部亚赛春山,李自成在北方何曾见过南方美女,水灵更胜其米脂婆姨,加之李自成连日败战,妻妾兽散,早已便成为色中饿鬼,性里公狼,登时间欲火中烧,性欲大发,把任何烦恼都抛诸了脑后。走过来把此女一把嘴蒙着,抱往后山林内,立即脱下裤子,硬梆梆将阳物顶入女子阴物中,翻云覆雨滛乱了多时,原来因李自成终日大过劳累,此时极力的放纵性欲,过了一阵便不动了。原来此村姑便是山下近村一少妇,经李自成极欲放纵了一阵,见李自成突然不动了,便一叫也无回音,再一摸全无气息,原来李自成已脱阳而死,顿时间吓得此村姑大叫,掀开李自成便想穿上衣,不料此时村妇丈夫正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妻子,听见叫声,拿了一把锄头寻声而来,看见妻子慌得正在穿衣,地上却倒着一赤裸下身之男子,便已明白妻子受到了强奸,于是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不问青红皂白举着锄头便对着李自成头部连着挖了几下,其实李自成早就已死,只是他並不知道而已,否则如果李自成不是因脱阳而死,凭一个普通农夫,即使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也决难凭一把锄头一两锄便将其击毙,故而李过带亲兵赶到时,见下身光着,已经头被打烂,虽不知是脱阳而死,倒也知道其未死之时正在和女人行事,其着实追究死因实不便当,只以率兵包围山下之村庄,以追查凶手之名对其山下村民相逼。后有一老者当着全村村民说了前面这段经过,只是李过不肯放手,一气之下为了报仇,把全村的人都杀了,而后来李过不想谈到此事,便简略说死在庙中,后人也便无从考证。不过余认为老者之说接近情理,是很有采信之面的,故此也将其记录此中,以便后考。(抄自光绪五年李元度撰《杂闻摘录》第九册 张毅强收藏并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