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皆令人呕吐,非独胃也!故辨治呕吐不能只治胃,而应求治脏腑之本。 呕吐乃常见之病,《金匮要略》中相关原文约60条。金代王履《医经溯洄集·呕吐干呕哕欬逆辨》:“夫呕者,东垣所谓声物兼出者也。吐者,东垣所谓物出而无声者也。至若干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夫仲景以声物兼出而名为呕,以物出而名为吐,以声独出而名为干呕。惟其呕兼声物,故无物而声空鸣者,乃谓之干,干犹空也。”概言之:有声或有物者谓之呕(含干呕),有物无声者谓之吐。 呕吐病因归之于虚、实、寒、热、痰、食、血、气、蚘动、酒毒、晕车船及中毒,这其中绝大多数均源于《金匮要略》。 外邪如风、寒、湿、热、火、疟邪等均可诱发、导致、加剧呕吐,故辨治呕吐万不可但治其内伤。 肝呕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肝经循行过胸中至头顶,寒凝肝经不通,故胸满、头顶痛。肝寒传胃,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干呕、吐涎沫的症状。 也有外寒直中于肝,肝寒传胃而食则吐也。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即吐而汗出也。” 胆呕吐 《呕吐哕下利病》:“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病本在少阳胆经。黄芩汤在《伤寒论·辨太阳病》中用治太阳、少阳合病而自下利者。若胆热传胃,胃气上逆而呕则加半夏、生姜以降之。小柴胡汤证之呕自不待言,同样因胆热迫胃。而《金匮要略·黄疸病》“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是胆经湿热上逆引动胃气上逆而呕。 心呕吐 《五脏风寒积聚病》:“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盖风中于心,风为阳邪,心为火脏,风火相煽,波及其子。胃中有火,其气不降,故食即呕吐。《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甘草汤,泻心汤中黄连正为泻心火而设,黄芩清肺热,大黄泻胃热。心火亢盛,克灼于肺则鼻衄,波及于胃,胃气上逆则吐血。因此,心的阴阳两虚、心中风及心火亢盛,皆可波及于胃而呕吐,或吐食物,或吐血。 脾呕吐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风湿袭来,脾湿内盛,胃气上逆则蕴蕴欲吐。《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脾阳虚而寒湿内生,症见胸胁逆满呕吐。表现在胃,根则在脾。 胃呕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前者饮盛于胃,胃气上逆严重,以致谷不得下而呕吐。后者虽有骨节疼烦,但时呕仍乃胃热所致。 肺呕吐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郁冒证的呕不能食、产后中风阳旦汤所主的干呕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小青龙汤所主“妇人吐涎沫”等,皆与风寒外邪袭肺后,疾病发展影响致胃相关。 肾呕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从小便复利看,因呕之日久,胃病传肾,即所谓久病多穷及于肾,肾阳不足,摄水无力,水饮碍胃,而加剧呕吐,故以四逆汤温肾阳。 心肺呕吐 半夏干姜散所主“干呕,吐逆,吐涎沫”;生姜半夏汤所主“病人胸中……似呕不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呕吐而病在膈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因“虚、冷、结气”在上焦心肺所致“呕吐涎唾”,《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膈上病痰,满喘咳吐”等,无不关乎心肺。 脾胃呕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胃阳脾阴俱虚,以大半夏汤温胃阳滋脾阴。同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寒热痞结于心下,脾气下陷,胃气上逆则呕。同篇茯苓泽泻汤所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腹满寒疝宿食病》大建中汤所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桂枝汤所主(因呕吐伤津)“其人渴,不能食”等,皆关乎脾胃。 治呕诸法 治疗呕吐除常用的和胃降逆外,温暖肝胃(吴茱萸汤)、温暖脾肾(四逆汤)、温胃滋脾(大半夏汤)、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清泻胆热(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攻泻胃肠(大黄甘草汤)、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化饮止呕(小半夏汤)、降逆化饮(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通阳利水(茯苓泽泻汤)、健脾化饮(猪苓散)、解表清热、散寒和胃(文蛤汤)。平调寒热(乌梅丸)、清心泻火(泻心汤)、祛风养心(如心中风所致食即吐)、祛风除湿(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除湿(附子粳米汤)、清热达邪(白虎加桂枝汤)、温胃止血(柏叶汤)、调和阴阳(妊娠呕吐用桂枝汤)、温补脾胃(大建中汤)、调和营卫、解表祛风(阳旦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