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晓岚:“自己的东西”与“我们的经典

 gly1952 2019-03-14

  “现在的高校,课题制把人分成两种,一种人是学术老板,一种人是学术打工仔。呼奴使婢,我不喜欢;摧眉折腰,我也不喜欢。怎么办?在这个资本运作压倒一切、写作变成团队行为的时代,个人学术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我说还是有一点吧。反正我是坚持写我自己的东西。”1月25日下午,暖阳照进三联韬奋图书馆,北大教授李零不紧不慢地讲了这样一段话,为他的新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读者交流会做了开场白。 
  李零在高校里颇为另类,不做课题,授课之外,坚持写“自己的东西”。他以在北大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撰述“我们的经典”系列。自2008年以来,陆续在三联书店出版了《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则是“我们的经典”的收官之作。 
  为什么《论语》、《老子》、《孙子》、《周易》入选“我们的经典”而不是其他的古书呢?“要批评我很容易,我选的这四本书,其实就是西方汉学家会选的经典。”李零说,“他们挑选的,是和中国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关系最为密切的书。”他认为,《论语》和《老子》讲人文,《孙子》和《周易》讲技术,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在新出版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中,李零依据传世文献,对照出土简帛,逐字逐句地对《周易》进行爬梳和解读,给出白话翻译,并将《周易》的渊源和基本思想置于学术史、思想史的框架下,做了提纲挈领的分析。他说:“其实你只要读一读就知道,《周易》是本非常枯燥的书。”对这部众人趋之若鹜的神秘的“算命书”,他的基本态度是“世皆迷其占,我独爱其辞”。 
  就李零的治学方式,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超说:“不用现代人的想法去解读古人,这是真正的学术与政治宣传、时髦看客之间的本质区别。”北京大学教授唐晓峰说:“李零恰恰不是埋头读古书的人,他的现实感受力极强,每次大潮起来,他都能意识到其中的问题,非常清醒,也敢于对潮流说‘不’。” 
  关于读书和写作,李零也有自己的“大实话”:“我读书,是为了长知识,消愁解闷,寻开心,和所有的读者是一样的。就是不让大脑空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