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清谈到底在谈什么?| 刘强

 星河岁月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魏晋清谈到底谈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所谓“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这三部涉及抽象思辨的先秦经典。“三玄”之目,出自《颜氏家训·勉学》篇:“何晏、王弼,祖述玄宗……《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可以说,“三玄”是魏晋六朝的清谈盛宴中不可替代的“玄学大餐”。
“三玄”之外,清谈比较热衷的话题还有:自然名教之辨、本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圣人有情无情之辨、才性四本论、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形神之辨、鬼神有无论、佛经佛理,等等,甚至还包括《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这些“言家口实”,基本上都可在《世说新语》中找到出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验一番。   
图片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 著  [南朝梁]刘孝标 注  余嘉锡 笺疏

作为一种贵族沙龙式的高雅学术活动,清谈的程式和规则颇有讲究,大概是从汉代经生讲经的模式中脱胎而来,又与汉末太学的“游谈”颇有渊源,同时也吸收了佛教讲经的模式。只不过讲经更像是独角戏、一言堂;而清谈则是辩论会、群言堂,而且角色分工明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场面上颇有“仪式感”。进行清谈的场合,要么是在名士的庄园府邸,要么是在佛教寺院,有时候干脆就在朝堂之上、山水之间。如著名的“洛水戏”“金谷游”“南楼咏”和“兰亭会”等,其实都是以清谈活动为主的文人雅集。
图片
[明]尤求《兰亭雅集图》(局部)
在对清谈论辩的记述中,有一些常用的“术语”,如“主客”“往返”“交番”“论难”“攻守”“胜屈”之类,不一而足。这里我们趁便以乒乓球运动为喻,作一个通俗性的说明。比如,论辩双方就是参赛选手,发起者就是裁判,其他人则做观众或拉拉队员(“坐客”);有发球权的一方是“主”(或谓“法师”,负责“唱经”),接发球反击的一方是“客”(或谓“都讲”,负责“送难”),攻守随时发生转换;发球是“通”“条”或者“道”,接发球是“问”或者“作难”(难,读去声),一个回合叫一“番”或一“交”,多个回合叫“往返”;发了一个好球或进攻得分叫“名通”“名论”或“胜理”,回了一个好球或防守得分叫“名对”,打得不好叫做“乱”,或“受困”,打得好就叫“可通”,打输了就叫“屈”;打得好,“四座莫不厌心”,“众人莫不抃舞”,气氛达到高潮。
总之,清谈论辩很像是一场关乎荣誉的战斗,主客双方都要调动极大的智力和体能才能应战,对于旁观者而言,只要你进入情境,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那一定是心跳加快,手舞足蹈,狂热无比的。

图片

[唐]孙位《高逸图》,上海博物馆藏

历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清谈盛宴,首推何晏、王弼开创的“正始之音”。何、王二人之所以被称为“清谈祖师”,正是因为他们在清谈的内容、程式、方法及理想境界上,为后世建立了可以遵循的尺度,同时也确立了难以逾越的高度。《世说新语·文学》如下两条可窥一斑: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何王辩难)

何平叔(晏)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弼),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平叔神伏)

从第一个故事可以看出,作为曹魏时期的清谈领袖,何晏的府邸经常召集清谈辩论会,而尚未弱冠的王弼首次亮相,便语惊四座,不仅驳倒了何晏的“向者胜理”(即刚刚在和他人的论辩中获胜的道理),而且还“自为客主数番”,就是同一个辩题,他既做正方又做反方,反复辩难多个回合,“皆一坐所不及”,真可谓辩才无碍,所向无敌。这次清谈论辩是什么话题,已不得而知,但在魏晋玄学史上,王弼因为“以老解孔”和“援道入儒”而占据重要地位,他的调和儒、道的努力,使这两家思想内在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则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
王弼画像

第二个故事更有深意。身为吏部尚书、学界偶像的何晏,虽然在与晚辈王弼的论辩中落败,却不以为意,不仅主动拜访王弼探讨学问,而且见到王注《老子》比自己的“精奇”,不禁“神伏”,对其赞叹有加。“可与论天人之际”,既是“中转”自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报任安书》),又是遥接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的感叹,同时还回应了“名教自然之辨”的时代命题。何、王二人在会通天人、有无、本末、儒道的玄学追求上可谓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后来何晏的改“注”为“论”,既有避其锋芒、知难而退的意思,也未尝不可以视作学术上的“分工合作”。从二人名下的著作(何晏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王弼有《老子指略》《周易略例》等)来看,其中似乎真有某种“默契”。

图片

《老子道德经注》,[魏]王弼 注  楼宇烈 校释

据该条刘注引《魏氏春秋》:“弼论道约美不如晏,自然出拔过之。”可知二人在学术上各有千秋,互有短长。何晏对年少才高的王弼不仅没有嫉贤妒能,反而不吝赞美,提携呵护,不遗余力;而在彼此共同关切的学术讨论中,尊卑、长幼等人情世故的讲求完全被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义理和思辨的执着追求——这才是“正始之音”最令人动容和神往的地方。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通识》,标题为编者所拟,略有删减)

图片

通魏晋文化,识名士风流,

跟着刘强教授读通《世说新语》

图片

点书影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世说新语〉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刘强 著

978-7-101-16210-3
56.00元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常常令后人神往不已,人们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名士们的故事。这本关于《世说新语》的“通识”,不止讲这些趣味盎然流传千载的故事,更通过对《世说新语》一书来龙去脉的爬梳,讲作者编纂故事和设置门类的巧思;不止讲魏晋风度,更进一步揭示《世说新语》所隐含的魏晋时代精神和重大议题;不止讲名士风流,更描绘了一幅魏晋名士的全景图卷。从而引领读者真正进入《世说新语》的世界,构建阅读《世说新语》的知识骨架,亲身融入鲜活的魏晋文化,捕捉名士们早已逝去的流风遗韵。

作者简介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经典、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笔记小说等。

著有《世说新语会评》《竹林七贤》《魏晋风流》《世说学引论》《论语新识》《世说三昧》《〈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主编《中华少儿诗教亲子读本》十一卷、《原诗》四辑、《世说新语鉴赏辞典》等。

目 录

《世说新语》是本怎样的书

一 《世说新语》是怎么来的

1 到底是谁写了《世说新语》

2 从《世说》到《世说新语》

3 分门别类有讲究

二 《世说新语》的编撰艺术

1 “人之书”与“分类学”

2 “关系网”与“故事链”

3 “立体志人法”

4 “变史家为说家”

三 “清谈全集”的思想光影

1 清议与清谈的“话术”转换

2 名教与自然的现实角力

3 清谈盛宴的华丽榜单

4 “清谈误国”哂未休

四 “魏晋风度”的魅力舞台

1 容止之风

2 服药之风

3 饮酒之风

4 任诞之风

5 雅量之风

6 隐逸之风

7 艺术之风

五 “世说学”:经典的形成与影响

1 一门专学

2 四大系统

3 四段分期

4 七个分支

后 记

内页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