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雷和他的全形拓作品 青铜器全形拓 赏石全形拓 一张尚未装裱的宣纸上,用墨拓出的一件三维立体青铜器细腻逼真,连器物腰身上的纹饰都清晰可见。“这是淄博本地一处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器,通过全形拓技术,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这一深藏在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淄博市鸿磊金石拓片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洪雷告诉记者,目前他的这类作品已多次走出淄博巡展。位于齐鲁观赏石古玩文化市场内的淄博市鸿磊金石拓片艺术博物馆,还有百余件像这样的青铜器全形拓及赏石全形拓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 整纸拓印呈现青铜器立体效果 与常见的非国有博物馆有所不同,于2016年获省文物局备案通过的淄博市鸿磊金石拓片艺术博物馆,所收藏和展示的全形拓作品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还十分陌生。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发明之一的传拓,是一项传统的印刷转印复制技艺。在古代,往往举全国之力精心铸造青铜器,还会撰文将国家的一些重大事件镌刻其上,以期成器后传世永存。著名学者容庚教授说,国宝青铜器“虽可以传久,但不能流远”,而全形拓技艺则使中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可“流远”。 “据史料记载,全形拓初始于清末,民国时到达顶峰,那时曾有一张拓片一座四合院的说法,足见其价值。”张洪雷向记者介绍,然而自此之后这门技艺便逐渐衰落,直到近三五年才又再度兴起。全形拓以墨拓为主,结合了绘画的修饰技巧,剪纸拼贴,后又从照相或西方素描的角度.运用透视的原理,以浓淡的墨色变化将立体形象完整地传拓在纸上。 在位于淄博市鸿磊金石拓片艺术博物馆一角的工作室里,张洪雷给记者进行了全形拓实际操作演示。“每次上纸不可贪多,移动部位不宜过大,每移动一次都要衔接好花纹线条,始终要在提前绘出的线内进行。”张洪雷边操作边介绍说,与古代的分纸拓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整纸拓不做任何剪裁,上纸过程中需要随器物变化分段分次完成,十分费工,更需要具备高超的传拓技巧,这也导致掌握和从事全形拓这门技艺的传统手艺人频临失传,而全形拓艺术品也更显珍贵。 ■ 全国赏石全形拓的先驱 在传承青铜器全形拓技艺,让更多人欣赏到更多珍贵青铜器风采的同时,张洪雷尝试青铜器全形拓和传统赏石有机融合,丰富了全形拓艺术的表现内容和题材,成为我国传统赏石全形拓的先驱者。 在博物馆内,大大小小的太湖石全形拓作品占了近一半展区,一件仅有三四十公分的作品都要经过30次以上的移动墨拓和上千次的捶拓。通过深浅墨色呈现出石体表面的沟沟坎坎,加以前后、高低、轻重、褶皱、坚硬等空间和肌理,太湖石的天然形态让张洪磊通过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表现的淋漓尽致。 “近年来工笔画石头颇受业内关注,其难在表现石头的肌理、纹理,很容易显得呆板,而全形拓技艺却可以很好的将其1:1原态呈现。”张洪雷告诉记者。从最初美术专业毕业后从事雕塑,到复制青铜器艺术品,再到机缘巧合下接触爱上全形拓,并在青铜器全形拓基础上推陈出新自创赏石全形拓。从小就有着博物馆情结的张洪雷说,他走过的博物馆中还鲜有全形拓专业博物馆。“目前,国内从事全形拓研究和制作者不足百人,我就想做这么一间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频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张红雷表示。 在博物馆中,一件青铜鼎全形拓作品,铭文清晰可见,详细记载着器物的重量、容量、制造商等内容。在2015年北京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这件作品拍出过万元高价,原器物的价格也因此翻了8倍,像这样因全形拓而增值的青铜器和石头并不少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全形拓比绘画更生动、比照片更真实。在淄博遍地开花的众多非国有博物馆中,淄博市鸿磊金石拓片博物馆算不上规模宏大,更没有广泛的受众,却是最独特和创新的一抹色彩。如今,这处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一窥全形拓技艺真容。 本文来源:淄博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