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SPB: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共鸣让你可以更加幸福 | 唧唧堂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3-14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研究小组:Queenie; 审校编辑 | 悠悠 濛濛

本文是针对《幸福与感知积极共鸣之间的关系(Well-Being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Positivity Resonance: Evidence FromTrait and Episode-Level Assessments)》的论文解析。该论文发表于2018年12月《人格与社会心理学(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作者为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Brett C. Major1, Khoa D. Le Nguyen和Barbara L. Fredrickson,以及来自里士满大学的Kristjen B. Lundberg。

引言

多项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和社会整合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身心健康及寿命。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过积极情绪和社会整合这两个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影响。例如,社会互动能够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这有可能是因为社会互动提升了个体体验积极情绪的几率,进而间接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吗?又比如,当人们能够共同经历一些高质量的人际互动时,积极情绪预测积极结果的预测力会更强,这一结果是否蕴含着积极情绪与社会互动的相互作用?

Fredrickson在2016年提出了积极共鸣理论,该理论将积极情绪与社会互动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概念:高质量的人际连接,并称之为积极共鸣。积极共鸣是一种会发生在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群体中的瞬时连接,广泛发生在情侣、朋友、同事及具有竞争关系的陌生人之间,这种人际连接具有三个特点:具有三个特点:①共享积极情绪;②互相的关心与关注;③行为上和生理上保持同步。多项实证研究发现,积极共鸣能够强有力地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感,而积极共鸣发生在即时感官层面中,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本研究则关注于积极共鸣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扩展:(a)检验了积极共鸣是否与个体的幸福感、疾病症状有关;(b)通过日常分段测量的方式来获得积极共鸣的数据,而非整体测量;(c)检验了积极共鸣是否与社会性及即时感官连接相关。研究假设,积极共鸣与幸福感的指标(如心理健康、抑郁症状、孤独、疾病症状)具有显著相关,在控制总体积极情绪后,结果仍然显著。

研究方法

实验1

1. 被试

231名被试被随机安排进两个实验组:沉思冥想组(MM,113名)和慈爱冥想组(LH,118名),分组并非研究的主要研究点,仅仅作为一个潜在的调节变量。最终,共175名有效被试完整的参与了长达18个月的追踪实验(其中,女性105名,男性70名,平均年龄48.66岁)。

2. 研究过程

该追踪研究长达18个月,在18个月中,研究者定期调查了被试的情绪体验以及一些自我报告数据,调查变量有:感知积极共鸣、习惯性积极情绪及幸福感(指标包括:心理健康、抑郁症状、疾病症状)。

3. 研究结果

 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调查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体详见Table 1)。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通过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将幸福感的三个指标(心理健康、抑郁症状、疾病症状)作为因变量,在第一层中加入感知积极共鸣这一变量,在第二层中,加入习惯性积极情绪,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习惯性积极情绪后,感知积极共鸣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症状和疾病症状呈显著负相关。

Table 1

picture from internet 

实验2、3

实验2、3从理论上对实验1进行重复,依旧探讨积极共振与幸福感指标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幸福感的指标变为:心理健康、疾病症状与孤独。除此之外,采用情境片段法对积极共鸣进行测量。

1.被试

实验2:2014年春季通过MTurk网站招募被试,共招募122名被试。最终120名被试参与了完整实验。

实验3:2015年春季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在职人员中招募被试,最终168名被试参与了完整实验。

2.研究过程

实验2与实验3的研究材料和过程几乎相同,具体测量指标如下:

①DRM:被试需要完成在线问卷。在实验2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列出工作日中,从工作开始到工作结束的所有片段,包括与工作无关的片段,120名被试共收集767个片段。在实验3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列出从他们醒来到睡觉时的所有片段,172名被试,共收集767个片段。被试需要为每一个报告的片段命名、记录片段时间、做一些个人笔记用来回忆这一片段带给自己的感受。

②互动类型:对每一个片段,被试需要评估“在这个情景片段中,你和某人互动((包括手机、短信、邮箱、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如持续时间、互动中感受到的情绪等)。

③自我报告积极与消极情绪:对于每个片段,被试需要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分别评估在该片段中的积极与消极情绪。

④感知积极共鸣:采用自变量表对该变量进行测量。其中实验2采用13题版本,实验3采用简短版本。

⑤幸福感:通过幸福感量表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及疾病症状。

3.研究结果

实验2和实验3的结果与实验1的相关结果基本吻合,但也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在实验1、2、3中,感知积极共鸣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在实验1、2中,感知积极共鸣与疾病症状呈显著负相关,但是在实验3中,感知积极共鸣与疾病症状间无关联。实验2、3还测量了感知积极共鸣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实验2、3中,感知积极共鸣与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1.本研究主要关注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未探索出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可能幸福感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积极共鸣的出现与发生。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探索其中的因果关系。

2.研究者也可以探讨积极共鸣是否可以教授给被试,进而比较习得积极共鸣组与控制组之间幸福感提升的差异,探讨这种干预是否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健康水平。孤独和抑郁症状在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针对积极共鸣的行为干预可能可以对抗这些日益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

3. 由于一些积极共鸣的特征可能发生在被试的意识之外,因此被试自身难以察觉,因此,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考虑采取一些额外的非自我报告评估方式(如一些生物数据),以提供更全面的积极共鸣数据。

4.研究者推测,对于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来说,感知积极共鸣比实际积极共鸣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身体健康及疾病症状来说,实际积极共鸣比感知积极共鸣起更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也可以就这一点进行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Major, B. C. , Le Nguyen, K. D. , Lundberg, K. B. , & Fredrickson, B. L. . (2018). Well-being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positivity resonance: evidence from trait and episode-level assessm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1877132.

解析作者:Queeni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