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某,男,53岁,郑州人。3年前出现每天晚上低热(体温37.5℃左右),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低热,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每天晚上10点左右低热,至第二天早上5点左右消退,心胸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盗汗,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暗红夹瘀紫,苔薄黄,脉沉弱。辨为瘀血夹阳虚证,治当活血化瘀,兼温阳气,给予血府逐瘀汤与四逆汤合方,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黄10g,川芎5g,赤芍6g,牛膝10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干姜5g,生附子5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ml左右,每天分早中晚3服。 二诊:盗汗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低热(体温37.2℃左右)减轻,以前方6剂。 四诊:心胸烦热、急躁易怒好转,以前方6剂。 五诊:心胸烦热、急躁易怒产前又有好转,以前方6剂。 六诊:低热(体温37.0℃左右)较前又有减轻,因饮食不当引起嗳气,以前方加生山楂24g,6剂。 七诊:低热(体温36.3℃左右)消除,其余诸证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舌质暗红夹瘀紫辨为瘀,再根据心胸烦热辨为瘀血化热,因失眠多梦辨为瘀热扰心,又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辨为阳虚,以此辨为瘀血夹阳虚证。方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兼清郁热;以四逆汤温阳益气散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47.王付教授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