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98 晚清篆隶名家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3-15

历代文人书法之98  晚清篆隶名家

晚清篆隶名家

 

清晚期篆隶书家除领军人物何绍基、赵之谦之外,名手如云,犹有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杨岘、俞樾、张裕钊、徐三庚、吴大澂等人。他们远涉秦汉,又互相影响,却能面目各殊,可谓阵容庞大,蔚为壮观。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言甫、言庵、方林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年轻时成为“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吴熙载的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在书法方面的最大成就是篆书,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的端庄、浑厚的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风格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吴熙载的书法功力虽然很深,但是由于受到老师的束缚太深,所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吴熙载擅写意花卉。篆刻则从汉印入手,最服邓石如,最能体悟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旨意。他治印如写,运刀如笔,白文印往往横画粗于竖画,字画的转折处尤其强调书法的笔意。其浑厚俊迈的气象、舒展飘逸的结体,或圆转流动、或顿搓质朴的线条,并辅以轻松自如的动静合宜之风采,把邓石如“印从书出”的理念推向新的高峰,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书法功力极深,尤以篆隶见长。他从小喜欢篆刻,十五岁起即对汉印下过近十年的功夫。赵之谦曾赞为:“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而吴昌硕更是感慨地说:“学完白不若取经于让翁。”可见,赵之谦、吴昌硕对吴熙载的推崇之意。他的作品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等行世。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吴熙载  宋武帝与臧焘敕(局部)

《宋武帝与臧焘敕》,篆书。吴熙载,是一位博学多能的艺术家,早年从包世臣学书(包为邓石如的学生)。在包世臣反对流弊较大的“馆阁体”开辟晚清一代新风中,是一位得力助手。吴熙载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时人所重。在篆法上多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的精华,故取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咄出新意”之态。在执笔、运笔、结体上都继承了包氏衣钵,颇为别出一格,这对让之的书风有直接影响。在技法上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笔意舒展,遒劲流美,给人以清雅甜润之感。所书小篆《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梁吴均与朱元思书》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相参,体势展蹙修长,显示出书家独特的艺术风貌,深得汉篆遗法,有“吴带当风”之妙。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吴熙载  篆书三乐三忧(局部)

《篆书三乐三忧》,原作为屏条,后人改装为册页。此帖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相参,体势展蹙修长,显示出书家独特的艺术风貌。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莫友芝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父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三岁识字,七岁读《毛诗》、《尚书》。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与郑珍撰成《遵义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与同时代的其它志书相比,《遵义府志》体例完备,材料翔实,史学界认为可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齐名,梁启超称之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与郑珍也因此声名大震,被人并称为“西南巨儒”。张裕钊说:“子偲之学,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讨。旁及金石目录家言之说,尤究极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无铢寸差失。所为诗及杂文,皆出于人人,而天诗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隶篆书,求者肩相于门。”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客居曾国藩幕府。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担任校勘经史之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潜心于版本目录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上海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为书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书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其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版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邀其为武昌书院主讲,他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1871年,至扬州、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突感风寒,高烧不退,病逝船中,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曾国藩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莫友芝精通汉、宋两学,对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以及金石、目录,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郘亭经学》、《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古刻钞》、《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注》、《黔诗纪略》、《郘亭诗钞》、《郘亭遗诗》、《郘亭遗文》、《影山词》、《资治通鉴索引》、《遵义府志》等。不过,纵观莫友芝一生治学的成就,最突出者则是在书法艺术方面。

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黎庶昌评其书“分篆高骞,冰斯雄睨”。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而最为人称道者是他的篆书。他的篆书,取法颇丰。杨守敬评:“子偲书学《少室碑》取法甚高”。他也“……尝集汉碑头篆刻百余通,所作篆书多从此出。”在清代以篆书名世者,如钱坫、王澍、孙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笔、短毫、枯墨作篆,用笔结体专以工稳、匀称为能事。而莫友芝继承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丽厚重甚为精到;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遒丽天成,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由于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故从其书中无不打下许多名碑的印记,如《礼器碑》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浑穆、《夏承碑》的使转以及《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其成就当颉颃于汀州和子贞。在行、楷方面,虽然他的影响远不及其篆、隶书那样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筚路蓝缕之功。《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莫友芝  篆书七言联立轴

《篆书七言联立轴》,洒金笺本,单条纵223厘米,横43厘米。莫友芝曾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人称其书“不以姿取容,具有金石气。”圆润婉通,有古雅之势。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莫友芝  致竹庄书札

《致竹庄书札》,纸本行书。其苍率用笔似漫不经心,却有自然飞动之妙。章法行气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既有山重水复之跌宕,复具柳暗花明之开朗。得鱼忘筌,神完气足,韵味幽长。其楷书以鲁公为根底,融会汉、魏显得气象浑朴,自出机纾,书卷气实足。莫友芝虽然出生僻壤,但他勤于学术、长于诗词、精于收藏,朋辈中又多社会贤达、学界泰斗,故而能够“学”“识”相长,使其得以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书坛。他也曾云:“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之上”。莫友芝一生甘于淡泊,专于学问。书法上无意名家,却备受后世推崇。有清一代论书者多以邓石如为书坛冠冕,却又不约而同把莫友芝与其相提并论,使莫友芝成为一面旗帜,在书坛的制高点上高高的飘扬,让后人有高山仰止之叹!

 

杨沂孙(1812—1881),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主要活动于咸丰、同治之际。杨沂孙早年求学于常州,师从著名学者李兆洛(李曾做过一任知县,辞官后主持江阴暨阳书院几二十年。学问涉猎很广,长于训诂考据,铸造过天文仪器,著作中还有地理方面的书籍。他“论学不分汉宋,以心得为主,归于致用”。魏源称其为“近代通儒”)。杨沂孙从李所学,主要在于诸子和小学。道光二十三年(1843)杨沂孙中举后,任安徽凤阳知府,后以丁父忧去官专于学术与书艺。曾经营农商,家业大约因太平天国战乱而中落。此后便经常往来于家乡常熟和安徽皖城(今潜山县)之间,以笔墨自给。常熟的赵宗德(价人)、宗建(次侯)兄弟,在城北有一处园林“半亩园”,环境十分幽美。园中有一座旧山楼,收藏古籍、书画、碑帖数万卷,是常熟文化名流经常聚会之地。杨沂孙、泗孙兄弟与赵氏兄弟交厚,是半亩园的常客。赏花饮酒之余,自然有诗作。此外,常在半亩园聚会,亦与杨氏兄弟过往密切的,如秀水(今嘉兴)杨象济、金匮《无锡》华翼纶,常熟本地则有庞钟璐、吴鸿纶等。画家杨象济字利叔,号啸溪,是杨沂孙同治元年在上海结识的旧友。书画俱古雅,尤长于画佛像。更奇的是好龟成癖,请杨沂孙颜其居曰“龟巢”,自号“老龟”。华翼纶,字赞卿,号篷秋。精鉴别,富收藏,山水画师法王原祁,著有《画说》。杨沂孙工钟鼎、石鼓、篆、隶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偶刻印,亦彬雅迈伦。著印印。卒年七十。

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其书刚柔相济,方圆并用,形成醇和典雅的个性书风。邓石如、杨沂孙以其独特风格的篆书方法,令人一新耳目,使这种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文字以其独特的美感,在书法艺术园地中重放光彩,其功不可泯。其线条凝炼挺拔,内含筋力;其笔锋转折或交接处有方有圆,亦方亦圆,无一节圭角,不露起收笔痕迹,这种笔画既不象玉珠圆匀称,也不象邓氏篆书一泻千里。因此,清徐珂《清稗类钞》评曰:“濠叟工篆书,于大小二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杨守敬《学书言》亦曰:“沂孙学《石鼓》,取法甚高,自信为历劫不磨。”总体上看,杨氏篆书以静为美,然静中有动;其姿态不以错落跌宕出彩,而以气息淳正取胜。其精谨与不放肆张扬正是学者书风之特色,也是杨氏执意坚守之所在。作为精研小学的杨沂孙,曾作《在昔篇》专论篆书之源流,又对当朝的文字学家之得失追根溯源,因此,他创作书法时,那谙熟于胸的字形会随手拈来,而不象有些纯粹从事艺术创造的书家,偶有不期然而至的艺术效果。然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传世书迹较多。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杨沂孙  篆书七言联

《七言联》:“邀云作伴远忘返与鹤分巢宽有余”,为杨沂孙晚年作品,婉转流通,精妙自然。结字工整谨严,有上紧下松,内敛外放之势,以活其体;用笔与其《蔡邕传》四条屏、《说文部首》等作品有所不同,能方圆兼用,尤其是起笔处方中显骨力,收笔一如往常作悬针而作枯锋疾收,令观者觉其笔末有余味。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杨沂孙  行书诗牍

《赠少卿尊兄七言联》,纸本墨迹,行书。七言联1则。凡上联下联正文14字,款10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此行书联,以颜、柳之楷为体,又取各家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造出自家的风格。由于他书法的功力深厚,字迹笔划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采。这是杨氏此作的主要特点。此联中的小字落款,也十分得体,笔势流畅、洒脱,字的大小与整幅字配合得很是协调,给整个作品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应会试不中,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罢官。此后即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据载吴昌硕曾随俞樾(曲园)在姑苏结识杨岘,从其学艺,情在亦师亦友之间。可谓同声相应,同心相知,这在艺术史上不多见。吴昌硕曾将旧藏《彝器款识册》请杨岘题辞,二人各抒己见,颇有玩味。

杨岘的书法属于北碑派,曾拜书家臧寿恭为师学习书法,精研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名重一时。由于他取法广泛,临习勤奋,因而下笔极其熟练,个人风格也十分明显。其隶书主要致力于《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在字形结构上,他一反前人学汉碑均取其方整严密的习惯,对字形尽量采取上部紧密、下部疏朗的处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长竖等笔画,左、右伸展,波挑飞扬,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形成一种犀利峭拔、活泼飘动、神采焕发的形象,因而被人称为是用草法写隶书。作风瘦劲矫健,疏中求紧密,其用笔明快爽畅,用墨多求变化。“杨隶”波划多作变形处理,往往一笔送出即收,不留波状,不强调波,而突出磔划,写得大脚露锋,如横划与捺划的磔笔。再则从“杨隶”用笔浑厚扎实,其撇捺在出锋的刹那,重顿而后尖即飞速出锋,留下隐绰枯涩的锋尾。其三,杨一生“研精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用帖的笔法写碑,又不纯以汉碑的阳刚取胜。有化刚为柔,柔中见刚,弯曲柔韧,俨然不失雄强之势。常用淡墨和宿墨创作,这在当时的碑学书法家中是少见的。咸丰、同治时期,他的隶书最为突出,影响较大。值得一提的是,见山的行书也风格鲜明,点画沉着。体势夺宕,字形或瘦长,或方扁,或紧结,或离散,变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纵不羁与俊逸飞动,一同于隶。其《水市华船行书诗轴》(日本《明清书道图说》),笔势遒劲,一股清淡气息,含包这丰神绝俗的神韵,通篇以情性为上,以豪纵见胜。杨岘作品流传甚多,但隶书风格对晚清书坛影响很大,甚至远及日本,但其晚年书风流于颓唐,缺乏古意。杨岘书法之余,还攻古诗文辞,著有《庸斋文集》、《迟鸿轩诗钞》等。传世书迹有《易林语四条屏》、《临西狱华山庙碑四条屏》(上海博物馆藏)、《节临汉衡方碑幅》(日本《书道全集》)等作品。

《太室铭四条屏》书於光绪是十八年(1892),结体以长方取势,用笔方笔兼其,以园为主,神采宕逸见日本《书道全集》。杨岘作隶,其横划中的长横,一波三折,节奏强烈,气韵生动,其点也极有变化不相雷同,且与其它笔划非常协调。在运笔上多用疾、涩、振抖之法,讲究笔运曲直提接、顿挫的细微变化,线条内蕴跌宕,富有凝重与拙趣。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杨岘  隶书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

《南山有高稜北极无羁羽》五言联隶书载日本《书道全集》,光绪二十年(1894)书,是年又作《狂次谢公应未怪诗如东野不言寒》七言联隶书(故宫博物院藏)。上款仲雅老贤侄居,下款七十六叟杨岘。此两联,皆有简古宕逸之气,用笔富有纂意。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杨岘  汲古荡胸五言联

《汲古荡胸五言联》,纸本隶书。上款“瓐育仁二兄大人督书”,下款“庸斋弟岘”。“杨隶”结构严紧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间架工整,疏密匀称,其形宽而气紧。笔划疏朗,安排错落,上下呼应,其结构造型,既强调外形的风采,又力求内涵的充实。此联运笔如秦篆,其风格豪迈清新,纵横有致,不离古法而有生意,是件创新妙品。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道光二十四年中举人,三十年(1850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授编修,举家迁北京南柳巷。咸丰五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次年二月主考。咸丰七年七月,御史曹泽(登庸)弹劾他所出试题割裂经文,被革职回京。八年春南归,居苏州饮马桥,时与陈奂、宋翔凤相交,切磋经学。咸丰十年返德清,后展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春抵天津。同治四年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同治六年冬,任杭州诂访经精舍主讲。其间,先后至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讲学。同治十三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地建宅,屋旁余地成曲尺形,叠石凿池,栽种花木,题名曲园。此后,往返于苏杭之间。光绪二十四年,因年老辞去诂经精舍讲席。光绪二十九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周年),复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俞樾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善诗词,工隶书,学识渊博,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辑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当时社会上有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叫做“李鸿章只知作官,俞樾只知著书”。俞樾工书法有江声之风,以篆、隶法作真书,善以隶笔作楷书,别具一格。寻常书札,率以隶体书之,尤工大字。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俞樾  碑刻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碑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所题诗碑成为绝笔。这块由俞樾补书诗碑名擅当时,拓本流传甚广,古雅拙朴。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俞樾  俞樾致盛宣怀信札

俞樾写信札,也往往用隶、篆书,显示了他好古之风,而这件信札以小行书写就,故显的特别珍罕了。此信札写的十分随意、轻松,举重若轻,展示了他行书的特色。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近代散文家、书法家。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这就使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治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后来自辟蹊径,突破藩篱的书学独创精神。道光18年(1838年),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道光26年(1846),于湖北乡试中举。道光30年(1850年),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这次考选的主试官为曾国藩,因张文似曾子固而奇之。张氏后趋游于曾门,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张裕钊传》)。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闻裕钊在鄂,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此后相从十余年,同僚各有升达,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于政治,故始终未得一官半职。最后终于绝意仕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自1871年起,张氏先后主讲于江宁(今南京)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直到光绪18年(1892年),张氏已70高龄,始由其子后沆、后浍从襄阳鹿门迎养至西安。1894年正月14日,于西安寓所逝世。张裕钊论学,继承桐城余绪,认为汉学“枝辞碎义”,“穷末而置其本,识小而遗其大”,宋学“专从事于义理,而一切屏弃考证为不足道”(《复查翼甫书》、《与钟子勤书》等),主张“学问之道,义理尚已。其次若考据、词章,皆学者所不可不究心。斯二者固相须为用,然必以其一者为主而专精焉,更取其一以为辅,斯乃为善学者”(《复查翼甫书》)。张裕钊为文,推尊桐城义法,言“不信桐城诸老绪论,必堕庞杂叫嚣之习”(姚永朴《旧闻随笔》)。又师承曾国藩,力救桐城派古文气弱之失,强调“文章之道,莫要于雅健”(《答刘生书》)。故其行文思力精深,黎庶昌称其“渊雅超逸”,“论醇辞足”(《续古文辞类纂》)。吴汝纶更推尊他能“变而后大”,“独得于《史记》之谲怪”,虽“文气雄峻不及曾,而意思之诙诡,辞句之廉劲,亦能自成一家”(《与姚仲实》)。张裕钊自许亦甚高,自称撰《书元后传后》近似西汉人,不下于方苞、姚鼐、梅曾亮诸人(《答李佛笙太守书》)。张裕钊也能作诗,多牢骚抑郁语,如《读史》等。亦有忧愤国事之作,如《孤愤》、《与友人夜话》等。所以吴汝纶《依韵奉廉卿》诗说:“张叟用文娱百忧,风涛入笔倒如流。”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卷,《濂亭遗文》5卷,《濂亭遗诗》2卷。1916年,裕钊后人重刻文集,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

张裕钊善书法,他从写《张猛龙碑》入手,勤奋钻研,不断进取,成为清代一位有成就的著名书法家,张氏书法风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对北碑书法艺术,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和发展,在国内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近代书法大师康有为曾高度评价张的书法。“廉卿书事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审其落墨运笔,中锋必折,处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弟子遍及海内外,日本的宫岛大八先生是张裕钊的海外著名弟子,曾创办书院,传播张氏书法,成为日本书法的一大流派。张裕钊的书法亦名重一时,有《张廉卿先生论学手札》等墨迹多种行世。笃精古文辞,被称为桐城派之胜流,工艺法,康有为称其“集碑学之成”,推崇有加。其书法险峻中见刚健,在日本颇有影响。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张裕钊  楷书南宫县学记(局部)

《南宫县学记》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书法大家张裕钊先生,于光绪12年(1886年)为重修南宫县学而撰写的记事碑文,是张裕钊创造的“南宫体”书法的代表作品,成为传世名帖之一。据悉此碑已不存在,拓帖也极为少见。《南宫县学记》帖不但书法一流,而且碑文也写得极好。特别是在文中击中时弊,痛斥科举制度之弊端,尤其令人钦佩。碑文中写道:“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之必出于学,然今之学者,则学为科举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艺取仕,历数百年,而其弊已极。”张裕钊的这种论点,在康梁维新变法之前,有如此之高见,又有如此之胆量,实在难能可贵,不愧为一代大家之风范。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号全罍、井罍,又号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上虞章镇大勤人。清末著名篆刻家。徐三庚出生贫苦农家,稍长外出谋生,尝打杂于道观。观中道人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得其传授,遂此入门,既有摹拟汉印之深厚基础,又具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之书法根底。其作品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参用其飞动体势,使之熔为一炉,加以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成为与赵之谦同期之又一位创新篆刻家,与吴让之、赵之谦齐名。其能摹刻金石文字,所刻吴皇象书天发神谶尤佳。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四十岁后参以汉篆、汉印结体,颇见功力,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在当时一段时间内,颇为风行。其篆书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但他运刀熟练,不加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刻印力追秦、汉,能于邓石如、吴熙载诸家而后,别树一帜。近时篆刻家多宗之。其晚年篆刻趋向定型,习气渐深,终成流弊。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山人印谱》等。《海上墨林》、《再续印人传》等有词条收录。现存作品有《金罍山人印谱》、《金罍山民手刻印存》。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徐三庚  隶书六言联

《隶书六言联》纸本 纵131.4厘米横35.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下联款暑“己卯新秋袖海弟徐三庚将之里书之”。“己卯”乃同治五年(1879)。他的篆、隶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风格独具。此联隶书燕尾高扬,开张有度,而能神采奕奕。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斋、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人。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家。1867年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1877年赴山、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次年,授太仆寺卿。1883年,法国从越南向中国扩张,奉命会办北洋军务。1884年迁左副都御使。1887年,调任广东巡抚。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澄时任湖南巡抚,奏请从军。8月15日、17日连电“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不久,获清廷允准,“带勇北上”。旋被任为帮办东征军务。1895年1月,吴大澄率新老湘军二十余营出关,2月11日到达田庄台。3月7日日军攻取营口,田庄台随后也被攻陷。吴大澄愤湘军尽覆,欲拔剑自裁,被左右格阻之。乃自叹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清廷以吴大澄“徒托空言,疏于调度”,于3月17日下令撤去其帮办军务职,交部议处。旋革职留任,寻命开缺。1898年,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光绪十三年七月,皇帝命吴大澄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于当年八月到任视事。光绪十五年他奏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光绪六年三月(1880年4月) 吴大澄为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 1885年6月8日,吴大澄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澄、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历任编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职。卒年六十八。

吴大澄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澄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吴大澄又以诗词及散文著称。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试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八 <wbr> <wbr>晚清篆隶名家
                   清  吴大澂  篆书七言联

《篆书七言联》,纸本。款识:“雨香五兄大人雅属,清卿弟吴大澂。”钤印:“吴大澂印(白文)、戊辰翰林(朱文)。”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别具一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