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语出《素问·逆调论》。即乃因肺气长期失于宣降,影响津液输布,聚津而生痰饮,痰饮停肺,阻遏肺气,故致喘促。 实践举隅 患者郝某,男性,82岁,长沙人。 【初诊】2010年1月20日。 [主诉]咳喘反复发作12年,复发并加重1个月。 [病状]患者近12年来反复出现咳喘,曾在多家医院就诊,经胸部x片、肺功能等检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经治疗后仍冬季尤甚,严重时整个冬春季均不能平卧,夏暖后才逐渐减轻。1个月前因受凉后复发,并逐渐加重,现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气促,活动后尤甚,夜间不能平卧,喉中有痰鸣音,胸闷,纳食减少,大小便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浮弦。血压140/65mmHg。 胸部x片示支气管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检查中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 [诊断]中医:喘证,寒痰壅肺证;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病。 [治法]疏风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6g,苦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前胡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车前子15g(布包),马勃5g(布包),地龙10g,甘草6g。7剂。 【二诊】2010年2月1日。 咳喘明显减轻,但昨天又开始加重,气促明显,不能平卧,咳痰白而粘稠,不易咯出,口不苦,咽不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弦不齐。仍用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6g,苦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炙麻黄6g,矮地茶30g,丹参15g,地龙10g,甘草6g。7剂。 【三诊】2010年6月8日。 服上方后病情一直稳定,但近1个月因吹空调后上症复发,现咳痰黄白而粘稠,量不多,时气促,有痰鸣,晨起明显,夜间能平卧,咽痒,口不苦,纳食及大小便均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仍用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6g,苦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紫苏子6g,葶苈子6g,鱼腥草30g,炙麻黄6g,矮地茶30g,党参10g,地龙10g,甘草6g。7剂。 【结果】未再就诊。 【按】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在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全身。《素问·经脉别论》将这一过程总结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一旦肺之宣降功能失常,津液失于输布,则聚津成水,积水成饮,凝饮成痰,阻塞气道,使肺主呼吸、主宣降的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此案病逾12年,长期咳喘不安,经常夜间不能平卧,《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此即乃因肺气长期失于宣降,影响津液输布,聚津而生痰饮,痰饮停肺,故致斯证。此次因受凉后复发,且脉兼浮象,乃外寒之象;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喉中有痰鸣音,乃饮停于肺,泛溢于上,阻塞气道所致;胸闷食少,乃饮邪阻滞气机,胸中阳气不舒,胃气失和之故;双下肢水肿,乃饮邪泛溢于外之征。其脉浮弦,浮主风,弦主饮,乃外邪引动痰饮之象。其治疗用紫苏叶、薄荷、蝉蜕疏风散邪;车前子、葶苈子利水蠲饮,泻肺平喘;法半夏、杏仁、桔梗、紫苏子化痰降气,止咳平喘;前胡、紫菀止咳平喘;地龙、桑白皮清肺平喘,以防止久壅之饮邪化热;马勃、甘草清利咽喉。全方既疏在外之风邪,又泻在内之饮邪,内外合治,共取其效。二诊、三诊都是因吹风后再次复发或加重,亦用上方取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