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生白《湿热病篇》思想方法初探

 湖南周慎 2019-03-15

《湿热病篇》对于湿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于湿温病变的证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被后人称誉为传世之作,医家必读之书。为什么薛氏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此篇能使湿热病的辨证,无论处常处变皆有证可辨,有法可循?这是值得深究的。薛氏的成就,固与其学验俱富有关,然不能不承认其在著书立说之时,有其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治学方法,故就此进行探讨,对全面了解薛氏的学术思想不无裨益,对有志于理论研究者,亦不无借鉴之处。

仿《伤寒论》体例,分析对比,纲举目张

湿热病见证繁多,病情复杂,如何使其条分缕析?薛氏仿照《伤寒论》体例,采用纲目分举法为主,辅以分析对比之法,使条文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1 吸取《伤寒论》纲举目张的写作方法。《伤寒论》是方书之祖,不仅有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而且在编排体例上亦有纲有目,纲举目张。薛氏吸取了《伤寒论》这种独特的纲目分举的写作方法,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从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中,总结出了湿热病初起的典型见证。“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欲饮”(第1 条,见薛生白《湿热病篇》,下同),“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第1 条自注),这就是湿热病全篇的提纲证。以后的条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阶段性的证候,分型论治。这种方法,使湿热病的证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有效地指导着临床,颇为后人称誉。

12 条文排列互相对比,以相区别。湿热病见证相似者多,如何从众多的证候中区别出来?薛氏采用了互相对比的方法,既把需要鉴别的条文排列在一起,便于读者领会,又把不在一处的原文,用自注的形式提请注意,如“阴湿伤表”之“恶寒无汗,身重头痛”(第2条),“阳湿伤表”之“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第3条),二者外候相同,“惟汗出独异”(第3条自注);如将血热所致发痉神昏笑妄与腑实条文并列;再如第39条自注:“与第十八条同一肺病而气粗与气短有分,则肺实与肺虚各异”。如此注解,既分析了原文本义,又清楚了原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后学大有启迪。

13 分析主症,作出鉴别诊断。证情复杂,不便与其它原文对照者,薛氏采用了在本条内进行除外的诊断方法,如“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第29条),并自注云:“此条脉证,全似亡阳之候,独于举动神气得其真情”。

融会辨证各法,取众医之长,不拘一法

明末清初,正是温病学派兴起之时,薛氏作为温病学家,不拘于温病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而是广吸前人长处,为我所用。因此,在《湿热病篇》既采用了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方法,又贯穿着六经辨证的思想,而且可见到脏腑辨证的雏形。

21 如条文中提到“湿邪蒙绕三焦”(第9 条),“湿伏中焦”(第10 条),“湿流下焦”(第11条),“湿热阻闭中、上二焦”(第14条),“浊邪蒙蔽上焦”(第31 条),“热邪充斥表里三焦”(第7条),皆是三焦辨证方法。

22 自注中提到“湿遏卫阳”(第2条自注),“病在中焦气分”(第10条自注),条文言“邪陷营分”(第32条),“毒邪深入营分”(第33条),“营血已耗”(第5条),就是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23 由于薛氏有“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第1条自注)的指导思想,故条文和自注中多次提到阳明、太阴、少阳、厥阴、少阴,不能说薛氏未应用六经辨证方法。

24 至于脏腑辨证,虽近来才系统总结,但自汉唐以来就有零星记载,故在《湿热病篇》中可见“热邪闭结肠胃”(第6条)、“胃液受劫,胆火上冲”(第15条)、“木火上逆”(第16条)、“肺胃不和,胃热移肺”(第17条)、“暑邪入于肺络”(第18条)等证候,亦表明薛氏也吸取并应用了前人从脏腑进行辨证的思想。故薛氏在湿热热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不拘一说,集各种辨证方法之长,灵活变通是分不开的。

抓住标本同病,辩证统一,贯穿全篇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薛氏亦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第1条自注),标言湿热病邪,本指脾气胃津,从而点明湿热病的病变重心在于太阴脾土,湿热之邪袭人为病,其人必有脾胃不足。发病之初,邪随中气强弱而有浅深之分;既病之后,又随体质属性而有化寒化热之别,随寒热之转化,而有伤阴伤阳之异;随阴液之伤否,又有传速传缓之殊;调理之时,又随正邪之对比而有邪微正虚之不同。皆表明湿热病的全过程都贯穿着正邪标本的辩证统一。

31 邪中有浅深。湿热之邪,中人为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第1条自注),然邪有微甚,经有表里,中气有强弱,随着不同情况而邪中部位各有不同:“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第1条自注),如第2条之热郁肌表,所中则浅;湿热邪盛或中气虚者,可突破防御,长趋直入,径见“浊邪蒙蔽上焦”(第31条),“湿热蒙闭中上二焦”(第14条),而无表证阶段,所中则深;若经血适来,阴血有亏,则反引邪内陷而见营血之证(第32条),亦无卫分与气分见证。湿热病初起,见证相差如此之大,乃正与邪、标与本有别之故。

32 转化别寒热。“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故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则随湿化而归太阴”(第1条章虚谷注)。湿邪之化寒化热,皆与体质之属性有关。一般说来,素体中阳偏旺者,则湿热之邪从热化而见热重湿轻之证,甚或全为热证;中气偏弱之人,则邪从寒化,而见湿重热轻之证,甚或全为寒证。如:“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后,或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则用理中法”(第22条),此即邪从寒化之证。至于邪从热化,则篇中比比皆是,如:“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尤滞”(第13条),此即湿渐化热而成“湿热参半之证”(第13条自注);又如“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第6条),即湿热已全部化热化燥了。湿热病虽有化寒化热之不同,但以化热为其主要发展趋势,亦与属本之中阳偏旺,属标之湿郁化火有关。

33 伤正察阴阳。湿热证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邪从热化,因此,热盛伤阴亦是本病化热后的主要矛盾,故薛氏在论述湿热病辨证时,记载热入营血、灼伤阴津的条文颇为多见,如:“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第15条);并较系统地论述了热伤五脏之阴的证治,如湿热伤脾胃之气阴,伤肺之气阴,伤厥阴肝之阴,伤少阴心、肾之阴等,可见化热伤阴是本病之关键所在。至于寒化伤阳,在本篇中记载不多,如第25条“湿热证,身冷脉细,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湿中少阴之阳”,则仅言其变,自宜举一反三。

34 传变分迟速。湿性粘腻,为病缠绵难愈,停留气分的时间较长,故有“在一经不移”之说。然停留较长,并不等于不传,它仍有一个缓慢的传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亦随邪正标本的对比而有化迟化速之分。阴液尚充者,感受湿热,传化较慢,故有病虽已十余日而尚未内传者;阴液素亏者,则受邪方数日,邪热灼其不足之阴,而迅速见阴伤之候,如:“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第15条);再如湿热病人,适值经来,亦因阴血之亏而引邪速入。表明湿热传化之迟速与阴血之盛衰有关,即标本之义。

35 调理审邪正。通过正确地辨证论治,湿热主证已经平复,仍然存在着邪与正、标与本的矛盾,此时邪虽大减,正亦虚衰。如:“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宜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等味”(第28条),此益气养阴以扶正;又如“湿热证,按法治之,诸症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第27条),此泄邪散郁以驱余邪。

注重临床实践,抓住主症,以症辨证

薛氏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注重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湿热病篇》就是作者通过长期地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条文都来自于实践,加上抓主症、以症辨证的科学的整理方法,因而成为医家必读之名篇。

41 抓典型症状以确诊。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有的反映了本质,有的则是非本质的表现。因此,薛氏在进行证治之时,则以能反映疾病本质的症状为辨证依据,其它症状一般不列入原文,以使后学能抓住辨证要点。如:“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第6条),则是因脉洪数有力而诊断为阳明实热,因并见大便数日不通而诊为腑实证。又如“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第13条),则根据舌尖红而诊为湿渐化热。这都是以主症为依据,再按主症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

42 抓阴性症状以除外。湿热病见证繁多,证型类似,若仅凭阳性症状难以确诊时,可以考虑通过阴性症状进行除外,以反证本证的存在。如:“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第34条),症见神识昏迷,因不渴、不却食而除外阳明经热与腑实,因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无效而除外热闭、湿闭,最后从气血钝滞,灵机不运求治。它如第29条,即从起坐自如,神情语凉以除外阳脱,皆从阴性症状考虑而确诊者。

综上可知,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有其独特的思想方法,在条文安排上,仿《伤寒论》体例分析对比,纲举目张;在辨证方法上,融会辨证各法,取众医之长,不拘一法;在对病机的认识上,抓住标本同病,辩证统一,贯穿全篇;在述说证候时,注重临床实践,抓住主症,以症辨证。正因为这些方法的应用,才使《湿热病篇》广为流传,可资我们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