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汤头歌诀》

 湖南周慎 2019-03-15

汤头歌诀》是一本用诗歌体裁写成的中医方剂书。该书将方剂编成歌诀,一歌之出,对方剂应用之理、法、方、药囊括无遗,方义明析,言简意赅,音韵流畅,颇切诗章词意,不单是便于学者对中药汤方的诵习,最重要的是通过歌诀的形式诵习,使得每一位中医临床工作者都能掌握中医临床理论最基本模式—即中医理、法、方、药的规范应用,实为医家临证必备之书。

        一.汤头歌诀》与作者

汤头歌诀》乃清·汪昂所著。汪昂(1615~1699年),字讱庵,晚号浒湾老人。休宁县西门人。明末,曾寄籍浙江丽水。汪氏本是一位秀才,声闻邑里,据《讱庵填词图》载其少年即以古今文辞知名,后为一方辞学宗工,有《讱庵诗文集》若干卷行世,以其文才进取仕途,《休宁县志》称“易如拾芥”。然其淡泊名利,不愿入仕,于清·顺治初年,年三十余,乃弃儒攻医。其擅于诊务,长于论辨,笃志方书,直至晚年,依然晨宵砥砺,毕倾全力,著书立说,凡以汪氏著名的中医文献达13种之多,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中医学家,在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阐扬、医学教育与临床理论的发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汪氏现存的盛行于世的医学著作汤头歌诀》外,还有《黄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经络歌诀》、《勿药元诠》等。此外,据《休宁县志》、《徽州卫生志·书目》载,汪氏还著有《汤头钱数抉微》四卷,《本草易读》八卷,《经络图说》一卷,《续增日用菜物》及《痘科宝镜全书》若干卷。

汤头歌诀》成书于1694年。书为一卷,载有歌诀200首,囊括方剂317首,分为20门,即补益之剂、发表之剂、攻里之剂、涌吐之剂、和解之剂、表里之剂、消补之剂、理气之剂、理血之剂、祛风之剂、祛寒之剂、祛暑之剂、利湿之剂、润燥之剂、泻火之剂、除痰之剂、收涩之剂、杀虫之剂、痈疡之剂、经产之剂,书末另附有便用杂方门。诸歌音韵流畅,上口易记;某病对应某方,举目易明;歌后略加训释,推明方义;篇章简约不繁,便携易览。

现存最早期版本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刊本,尚有日本享保九年(1724)大坂大野木市兵卫刊本,继有同治八年己巳(1867)醉六堂刊本、光绪二年丙子(1876)墨润堂刻本,后有学库山房、鸿润书林等29种版本问世。此次整理以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刊本为底本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汪氏所著《汤头歌诀》的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类析分纲目,选方求实效

方剂的分类,主要有病证分类法、祖方分类法、功用(治法)分类法、综合分类法等。汪氏的《汤头歌诀》,采用其《医方集解》所开创的综合分类法,既能体现以法统方,又能结合方剂功用和证治病因,并照顾到治有专科。分别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收涩、杀虫、痈疡、经产、便用杂方等21门,以之为纲,门下列述同类方歌为目,歌不限方,方不限句,有一方而连汇多方者,方多而歌省,200首歌即囊括内、外、妇、儿各科方剂300多首,某汤治某病,举目即明,并示古人用药触类旁通之妙,间及加减之法,便于临证取裁。

汪氏的这种分类法,概念清楚,提纲挈领,切合临床,照顾面广,被后世多数医家所推崇,如清·吴仪洛的《成方切用》、清·张秉成的《成方便读》都是借用汪氏的分类方法。即使现今我国中医药大学的方剂统编教材,为利于教学和临床,亦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参考汪氏分类法,将下篇各论的内容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祛暑等共19章,内容较多的大章下,再分小节,尽可能做到法与方的统一。这种分类法,“有纲有目,概念明确,条理清晰,便于学习和掌握”(邓中甲主编《方剂学》)。

汤头歌诀》的选方,又以临床实效为原则。其所选内、外、妇、儿各科方剂300多首,皆为古代医家临床应用确有疗效者,从而为后世所推崇。据统计,在《汤头歌诀》所收317首方剂中,有161首方剂(约占50.79%)被十五国家规范教材方剂学选载,占全书362首方剂的44.48%,而国家规范教材所选方剂,皆是临床所常用者,《汤头歌诀》约半数的方剂能被方剂学选入,其选方注重临床实效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类析分列纲目,选方务求实效,因而学者用之省便,其方证之临床,多明效大验,久沿不衰,故在近代方书中,汪氏《汤头歌诀》应用最多,流传最广,书一问世,即风行海内。

2.诀出赅理法,药用俱无遗

汪氏将中药方剂应用之理、法、方、药,以切合诗章词意的流畅音韵,编成歌诀,使汤头歌诀》一歌之出,对方剂应用之理、法、方、药囊括无遗,尚且切合七言律诗规范,方义明析,言简意赅;音韵流畅,上口易记。随举2歌诀,可以窥其诀中包含方剂应用之理及七言律诗规。

发表之剂·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理: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

法:表里分消,发汗行水。

方:小青龙汤。

药:干姜、桂枝、麻黄、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

按:证属太阳表证未解,水气内积心下之外寒内饮。症见或喘、或咳、或呕、或哕、或渴、或利、或短气、或小便闭。方中麻黄、桂枝解表使水从汗泄,五味子、芍药敛肺以收喘咳,干姜、细辛、半夏润肾行水以止渴呕,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八药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表里分消,诸症自平。

和解之剂·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理:土虚木贼,脾运失常。

法:补土泻木,调理肝脾。

方:痛泻要方。

药: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按:此证属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症见泻必腹痛。其治当补土泻木,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补脾燥湿止泻,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燥湿补脾,防风升散,与术、芍相伍,能散郁舒脾燥湿以助止泻,并为脾经之引经药。诸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脾健肝柔,痛泻自止。泻久者,加升麻。汪氏于歌诀之末引吴鹤皋言指出此证与伤食的鉴别:此证泻而腹痛不减,伤食则得泻痛减。

以上所举2首方剂歌诀,皆紧扣中医用方之理、法、方、药,一首歌诀,包含一方之法度,即使稍有加减变化,亦不离其宗,其间平仄、起承、转合皆循七言律诗规范,文简意赅,音韵流畅,而使学者易颂、易记、易用,即便初学者,亦可供研究。

汪氏在歌诀中,对某些方剂中药物的特殊用法、剂量,亦以精炼的文字说明,俱无遗漏。

如理气之剂·四磨汤:四磨亦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逆气,实者枳壳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这首歌诀,以“浓磨煎服”、“白酒斟”寥寥数字,指出了四磨汤磨浓汁,和匀后煎服及五磨饮子白酒磨汁服的特殊用法。

又如祛风之剂·三生饮:三生饮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听,加参对半扶元气,卒中痰迷服此灵。其中“三皆生用”4 字指出了川乌、附子、南星三药皆为生用,煎服此“三生”对卒中痰迷之急症,力量更宏;“加参对半扶元气”1句,则提示了元气素弱卒中者,则需加用与三药等量之人参以扶助元气之用。这又是对药物的特殊剂量的着重说明。

3析方遵仲景,主次悉分明

汪氏在歌诀中,析方遵从仲景“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法度。

如利湿之剂·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句,以方药茵陈蒿汤名病,而不以“黄疸”病名病。

歌诀自首至尾,皆体现以药合证:黄疸总由湿郁而成,茵陈蒿为治黄疸的要药,但治疗时或用茵陈,或不用茵陈,或配苦寒,或配辛热,以与证之寒热阴阳相合。黄疸为湿郁肌肤,故以茵陈为主药以发汗利水;阳黄(口渴二便不利,身黄如橘色,脉沉实)者为瘀热在里,在主药茵陈中加入大黄、栀子令湿热从大、小便导出;阴黄(肤色暗黄,大便溏)者为寒湿,在主药茵陈中加入附子、干姜(除大黄、栀子)以燥湿散寒;阳黄有发热者,为病邪有外出之势,则不必汗下,唯用仲景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清热利湿以和解之。

汪氏对此方的分析,即体现了因病施药,以药合证的法度。

汪氏析方,又遵从古人制方君臣佐使、有主有次、从治、正治等恰当配合的法度。如祛寒之剂之理中汤,汪氏指出:方中“人参利气益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甘草和中补土,为佐,干姜温胃散寒,为使”。全方君臣佐使,配合恰当,故能治“太阴厥逆,自利不渴,脉沉无力”之“寒客中焦”。

汪氏析方遵从君臣佐使之法,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之则,从以上对理中汤的分析即可见一斑。

4.歌括意深远,法度寓于中

汪氏认为仲景为方书之祖,在他的《伤寒论》中,诸经证候发病有着很典型的规律性,其立法用方也同样有严密的规律,仲景不以病名病,而以方药名病,这是其“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的学术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动机为汪氏洞悉之后,遂对时医那种“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治无成法”的状况十分感慨,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疾,不亦难乎”?认为仲景论方、论药,是一种“成法”,当为后人之“楷则”,因而着意指出:“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所以,汪氏编著《汤头歌括》意义深远,君臣佐使制方法度、理、法、方、药之临证规则等皆寓于其中。

因之,汪氏在“汤头歌诀叙”中强调:“以所主病括之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析,理法兼备,体用具全,千古心传,端在于此”。这些内容也即临床的理、法、方、药,他肯定地说:“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

由此可见,汪氏苦心孤诣编写《歌诀》根本目的,不单是便于学者对中药汤方的诵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方剂的记忆,来维护并实行中医临床对理、法、方、药的规范应用,使得每一位中医临床工作者都能掌握中医临床理论最基本模式—即中医理、法、方、药的规范应用。因此,医者不要片面地以为读《汤头歌诀》,是为了熟记几个汤方,以便于临床开方,这就离汪氏苦心孤诣编写《汤头歌诀》的本旨相去甚远了。

三.如何学习应用《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是医家临证必备之中医方剂书,其学习应用要求体现在互参、博采、熟背6字。

“互参”,是指不同章节前后互参、相同章节歌诀与注释、按语互参。由于书中许多内容前后互见,或互为发明,只有前后互参,才能窥其奥旨。

如补益之剂中无“补血剂”,而在理血之剂中,则有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养血补血剂及益气补血剂;在祛寒之剂中,则见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四神丸等温阳之剂,学习时当在各个不同的门类中前后互参。

又如歌后之注释、按语,推明了古人制方本义,所以畅歌词之未备,学习时不可忽略。如祛寒之剂·四逆汤后之注释“冷服”,说明了四逆汤的服法;利湿之剂·茵陈蒿汤后之按语“若小便利,色白无热者,仲景作虚劳治,用小建中汤”,则补充了“虚黄”的证治汤方;利湿之剂·萆薢分清饮后之注释“使湿热去而心肾通,则气化行而淋浊止矣,此以疏泄为禁止者也”乃阐明了萆薢分清饮治疗膏淋白浊之理。诸如此类,皆为补充发明歌词之未备,学者前后互参,有助于洞悉歌之奥旨。

“博采”是指广征博采相关中医文献。本书只是一本用诗歌体裁写成的中医方剂书,文字简略而内容精炼,其精粹之处上溯《素问》、《灵枢》,方剂内容涉及《伤寒》、《千金》、《宝鉴》、《外台》、《和剂局方》等前贤之书以及汪氏自撰之《医方集解》。但限于篇幅及诗歌体裁,许多地方汪氏只能点到即止。因此在学习之时,宜博采诸家之说,明其源流,察其同异,求其未竟之意,尤其是应结合研读汪氏对方剂阐释较为详尽的《医方集解》,以加深对作者学术思想及每首方歌的理解。

第三个方面是“熟背”。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同理,熟读方歌三百首,不会看病也庶几。又云“熟能生巧”,背诵《汤头歌诀》至烂熟于心,则能领会汪氏析方之巧、治病之奥,从而掌握其君臣佐使之析方之法,理、法、方、药之治病之则。汪氏著《汤头歌诀》的本旨是为了将方书之祖这一事业的核心—医疗方剂中理、法、方、药这一“医门之正宗”要法,纯正地传予后人,故是书篇章虽约,学者如能熟读本书,并能领会汪氏著书本旨,并能以之指导临床,从而触类旁通,则“可应无穷之变”,其所得将“远胜前人盈尺之书数部”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