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学中医书馆 2019-03-16

【组成】  西洋参(10g)  石斛(15g)  麦冬(15g)  黄连(10g)  竹叶(12g)  荷梗(12g)  知母(10g)  甘草(6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炎、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中医证】  暑热气阴两伤证。身热心烦,口干舌燥,渴欲饮水,气短乏力,身体倦怠,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细或虚数。

【西医病】  小儿夏季热、神经衰弱、心律不齐、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冠心病、心肌炎、内分泌失调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暑热气阴两伤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暑热侵袭,热伤气阴所致。暑热侵袭,热盛内外,则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口干舌燥,渴欲饮水;暑热伤气,则气短乏力,身体倦怠;暑热灼于下,则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细或虚数,皆为暑伤气阴之征。治当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如《温热经纬》曰:“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效。”

方中西瓜翠衣清解暑热,生津止渴;西洋参益气清热生津,共为君药。暑热伤阴,以石斛、麦冬、知母、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养阴生津;暑热伤气,以粳米助西洋参益气,共为臣药。暑热扰心,以竹叶、黄连清心泻火除烦,为佐药。甘草益气生津,兼防寒凉药伤胃,并能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清热益气,养阴生津之效。

 配伍特点:清热药配补气药,补益不留邪,泻邪不伤正;生津药配燥湿药,生津不浊腻,燥不伤津。

讨论:清暑益气汤中的“暑”字具有明显季节性,但应用清暑益气汤不能受“暑”字所拘泥,临证只要病机具备热伤气阴,均可以法用之,皆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暑热气阴两伤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心烦,渴欲饮水,气短乏力,小便黄赤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通草,以清热利湿;若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玉竹,以养阴生津;若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高热不解者,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等。

 3.注意事项:脾胃寒湿者慎用本方。

【附方】 

 1.清暑益气汤(《脾胃论》)黄芪汗少,减五分(1.5g) 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一钱(3g) 人参去芦  炒曲 橘皮 白术各五分(各1.5g)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 甘草炙 各三分(各1g) 青皮去白,二分半(1g) 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0.6~0.9g) 葛根二分(0.6g) 泽泻五分(1.5g) 五味子九枚(各3g) 水煎服。功用:清暑益气,健脾除湿。主治:暑湿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气短懒言,心烦口渴,多汗,咽干舌燥,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虚弱或缓。

2.清络饮(《温病条辨》)鲜荷叶边二钱(6g) 鲜金银花二钱(6g) 丝瓜皮二钱(6g) 西瓜翠衣二钱(6g) 鲜扁豆花一枝(5g) 鲜竹叶心二钱(6g) 以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祛暑。主治:暑热轻证。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黄,脉数。

《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与清络饮功用均能清解暑热,均能治疗暑热证,《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中用黄连、竹叶、西瓜翠衣、荷梗、知母等,功用以清热为主,兼以益气养阴,治疗暑热气阴两伤证;《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中用苍术、白术、陈皮、青皮、黄柏、泽泻等,功用以治湿为主,兼以清暑益气,治疗暑湿气阴两伤证;清络饮中用鲜荷叶边、鲜银花、丝瓜皮、西瓜翠衣、鲜扁豆花、鲜竹叶心,功用以清热祛暑为主,治疗暑热轻证。

【方歌】  

清暑益气西洋参,黄连荷竹知甘草,

石斛麦冬西瓜米,热伤气阴最相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