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观四

 道与阴阳 2019-03-16

中医养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治未病,防大于治,养大于治。正如《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下面讲的是扁鹊的故事:扁鹊论医。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扁鹊是战国时名医,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不知道扁鹊弟兄三个都是医生,而且医术都不错。 魏文王知道了他家的情况,便问扁鹊,你兄弟三人,谁的医道最好?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听了一愣,忙问道:那怎么你的名声最大?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在病的发作前,一般人还未感到病的危害他就给治了,所以名气不大。我二哥治病是在病的初发期,轻微小病,一治就好,所以,别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我治病是治在病情严重的时候,病人十分痛苦,甚而有性命危险,所以,我治病影响最大。

从这一段论文可以知道:最高的是治未病(就是预防生病),其次是治疗刚起的病,最差的就是治疗后期已经很严重的病。但是现实情况是相反的。我们上学时学过扁鹊见桓侯的故事:

《皇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下面讲的也是扁鹊的故事:即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从这个故事讲述病情由浅至深、由表至里、有皮毛腠理而深入骨髓,病入膏肓,从而阐明治未病、治为乱的重要性。

《皇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皇帝内经·灵枢·逆顺》: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而这两段内容也阐明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等到疾病发展到不可控再去治疗。这种思想和几天的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预防和养生付出的成本远低于治疗,卫生部门曾经统计在预防上投入一元钱,相当于治疗上投入八元钱,并且我们都知道很多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如乱(扩散)的时候,一般都是中晚期,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救下来了,可能也会有很多后遗症如半身不遂、瘫痪、失明等,当然也有可能治疗不了的。如心血管疾病,血管直径堵到30%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感受,堵到50%的时候才稍微感到有点疼、闷、头昏、视物不明等,堵到70%的时候,才能达到医学检查指标,现代医学非常发达,有胃镜、肠镜、纳米机器人,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血管内情况,而血液检测是检查流动的血液,至于血管壁上的情况不得而知,正是因为这些,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身体不适,但是各项检查指标正常,医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当我们检查出有问题了,会发现很多疾病已经不可治愈,而只能依赖药物,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甚至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造成死亡;对于肾脏,对于正常情况我们只需要50万个肾单位,即半个肾,而我们之所以有两个肾脏,其中一个就是怕生病留得备份,而只有两个肾脏都出了问题才会造成尿毒症等。正如《皇帝内经·灵枢·玉版》所言:“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即疾病的生成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过程,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成本最低,同时身体损害最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