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被杀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真的要杀魏延吗?

 tng1959 2019-03-16

魏延,蜀汉名将,诸葛亮死后,被长史杨仪派马岱追杀,三族被诛,下场悲惨,死前,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候。关于魏延之死,据陈寿《三国志》记载,简要阐述如下:

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病重之时,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讨论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不于不顾,军队正常撤退。



诸葛亮死后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之一,魏延认为,诸葛丞相虽死,但不可因一人之死而耽误国家大事,全军应在他的指挥下继续作战,至于诸葛丞相的丧事可由相关大臣扶灵柩回成都料理。矛盾冲突之二,魏延认为,我魏延乃蜀国名将,征西大将军,怎能听从长史杨仪的安排? 你杨仪算什么东西? 一个长史,居然来安排我断后?!



矛盾冲突结果:杨仪按计划率大军回撤,魏延闻之大怒,率手下部队赶在杨仪之前烧毁归路栈道,意欲切断大军回撤之路。与此同时,双方均上表朝廷,奏对方反叛。而蜀国朝廷之蒋琬、董允等都怀疑魏延谋反而相信杨仪不会谋反。在南谷口,杨仪魏延两军会面。杨仪派王平抵御魏延,王平对魏延军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于是,魏延之步卒乃散,魏延与其子逃往汉中。之后,杨仪以魏延反叛为由,派马岱追杀魏延并灭其三族。



从整个事件前后来看,杨仪是按诸葛亮的安排撤退,相较于诸葛亮的威望,魏延自然不及,于是,杨仪自然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那么,魏延是否真的反叛呢?《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意思是魏延本意并不是要投降魏国,率队南乃是想杀掉杨仪。这说法是否正确呢?如果正确,为何杨仪又会说魏延反叛呢?为何朝廷蒋琬等又一致赞同杨仪的说法呢?  诸葛亮又是否真的想杀魏延呢? 三国志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也只是阐述事件的过程以及双方的说辞,因此还是疑点重重。想要解开谜团,还得进一步分析推理。



首先,诸葛亮病重安排撤军计划之时,为何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筹划,而独不召魏延一并前往? 按当时魏延在蜀军的职位,这于理不合,是极不正常的。这直接导致了诸葛亮死后,杨仪安排撤军时魏延的不服从,从而埋下了魏延与杨仪直接冲突的祸根。



按诸葛亮的智慧与谨慎,这种密谋显然不是工作疏漏,而是故意为之。为何会故意为之呢? 显然是担心魏延不会执行他的安排。从后来魏延的行为看,也是主张不撤退而继续战斗,这也验证了诸葛亮的担心。所以,诸葛亮也就将大军撤退的执行权交给了杨仪,费祎、姜维一同执行。

诸葛亮之所以会如此安排,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诸葛亮与魏延军事思想分歧所致。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行军作战是谨慎、稳步推进,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主张奇袭,好弄险。在此前,魏延就多次建议、请求诸葛亮分一部分兵给他,实施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就是不允。两人军事思想的分歧,导致了诸葛亮不会在他死后让魏延统领大军,接替自己的位置。

诸葛亮的这种安排,还让杨仪误判为丞相死后,会让他接替丞相的职位,成为诸葛亮丞相职位的接班人。于是,坚定不移地执行诸葛亮的撤退计划。



第二,撤军计划是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按此计划,魏延若反,真正断后的乃是姜维,如不反,自然是魏延断后挡住魏军。由此可见,对于魏延的反与不反,诸葛亮是留足了后手。

但是,魏延到底有没有反叛的主观想法呢?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率本部人马赶在大军撤退前,提前损毁归路之栈道,个人认为,这只是魏延想落实他的主张。什么主张? 那就是大军继续在他的带领下与魏国作战,不可因丞相一人之死而耽误国家大事。为何如此判断?理由如下:

从当时魏延军所面临的形式看,赶在杨仪大军之前沿路阻断栈道后:前有杨仪大军,背后可能会面临蜀国朝廷的平叛援军,使自己腹背受敌,不但腹背受敌,连北逃的栈道也被自己烧毁,如果这样反叛,那岂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吗?魏延有那么傻?? 再造反,也不可如此愚蠢地造反!  事实也证明,在朝廷接到杨仪奏报魏延反叛后,朝廷迅疾派蒋琬率领宿卫军赶赴而来。所以,我判断,魏延断然没有反叛的想法的,魏延身经百战,不会以如此傻的方式反叛,他的行为只是想阻挡大军,想让大军调头继续北伐而已。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理,杨仪奏报魏延反叛,要么是出于个人恩怨,要么是诸葛亮之计。在裴松之注解《魏略》之中,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大意是:杨仪怕魏延相害,便散步谣言,奏报魏延反叛,并发兵攻之,在此谣言之下,魏延如战,则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于是,只有带领儿子逃跑。逃跑后,接下来就被马岱追杀,诛其三族。

综上而言,魏延并没有造反的行为表现,反叛也是谣言,至于这谣言,是杨仪私自所为,还是诸葛亮之计,无处得知。然而,另一个有趣事情的是:就丞相之位,在早前,诸葛亮便已密奏后主,说杨仪心情急躁狭隘,他确定的真正的接班人乃是蒋琬。以至于后来蒋琬扶摇直上,压根没杨仪什么事,杨仪最终也被朝廷罢为庶民,自杀而亡。



通观前后,我极度怀疑,整件事乃是诸葛亮筹划所为。为什么如此说,站在诸葛亮的立场分析,杨仪性情急躁,为人狭隘,不堪大任;同时,魏延又与自己的军事思想又截然不同,子午谷奇谋不能得以实现,魏延也对他向有怨言,不但如此,魏延还性格孤傲,难以合群。显然,这两人,无论谁接替他,杨仪接替丞相也好,魏延接替军事指挥权也罢,都于国于己不利。对于此,孙权也有着一样的判断,孙权曾经说过: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所以,魏延之死,极有可能是诸葛亮做的一个局,通过巧妙安排,先用杨仪除掉魏延,至于杨仪,一个长史,翻不起什么大浪。现在,回过头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杨仪在奏报魏延反叛时,朝廷的蒋琬、董允等为何异口同声赞同魏延是反叛了! 且朝廷平叛援军乃是蒋琬率领。为何? 因诸葛死前,早已密奏后主,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皆让蒋琬做主。至此,可以下一个推理性结论:魏延之死,并不是什么脑后有反骨,那是演义,实则是诸葛亮为蒋琬上台、秉承自己意志执政扫清障碍! 

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太深了!  不过,话说回来,魏延之死也好,杨仪之死也罢,两人之死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性格所致,魏延太孤傲,杨仪太狭隘! 其实,两人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