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础

 hercules028 2019-03-17
摘要

市场是由无数的交易组成,只有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能够得到履行,才能保证交易有序进行。所以,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商业精神和最低限度的商业道德。 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必定是对契约精神充满敬畏的社会。

一、合同法是以“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逻辑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要按照我们过去的那个传统的思维方式,就应该倒过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在首位,把经济秩序放在首位,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放在后面。这是说到我们少数同志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是有道理的,可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没有道理。

所以学习本法我们就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我们这个法律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摆在首位。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这个第一条是符合法律的逻辑,符合市场经济的逻辑的。

这个逻辑表现在,如果一个合同得到正确的执行,它的目的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不仅这个合同的当事人他获得了利益,整个社会也同时得到了利益,因为整个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合同连接起来的,一环一环地相互连接。

但是如果我们的法院,我们的审判庭真的接受了这样的影响,在裁判案件的时候我们倒过来,以保护地方经济,什么经济秩序,地方安定为目标,就丢掉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个立法目标的话,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其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局面呢?是那个经济秩序也不能够维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受到障碍,出现各种不安定,合同法第一条的立法逻辑、立法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点,对我们学法律、用法律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债为法锁,契约神圣!

 “债为法锁”这一原则自从于古罗马法产生以来,后世各法系、奉行不渝,“契约应严守”原则、契约神圣原则,更是建立在“债为法锁”这一思想基础之上。

三、曾几何时,合意创立法律!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讲述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而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平时对他的侮辱,情愿不要利息,约定在三个月的期限到来之时,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

  合同是私人自己定的,难道就成了法律不成?法官难道就不能宣布这合同“不近人情”将其作废?况且起诉的一方还是一个异教徒,是个在威尼斯受人歧视、几乎是被当作贱民的犹太人,何必如此和他“较真”,一定要以法庭的强制力执行这个合同?这就需要了解这个故事后面的法文化了。

在《威尼斯商人》所叙说的那个时代,合同等同于法律,仍然是一项普遍的原则。古罗马的法谚“合意创立法律”几乎是全欧通行的原则。法国13世纪《博韦的习俗和惯例》还有“合同胜过法律”之说。

因此只要是立约人当时是自己作出承诺的,无论是多么不合理的合同,按照“买方自应注意”的原则,就只能自认倒霉。即使是像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这样的合同,依旧被认为和法律一样具有强制力。法庭只能严格依照当事人原先约定的合同文字的字面意义进行判决,赋予强制执行,不能对合同本身自行作出解释。 

  因为合同等于法律,违约等于违法,违约不偿就会遭到严厉处罚。古罗马《十二表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把债务人出卖为奴,甚至在有多位债权人的情况下,可以把债务人砍成几块。

14世纪德意志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掀掉无力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家的房顶。中世纪维也纳城市法律规定,债权人有权将违约的债务人剥到只剩下一件衬衣。

即使在黑死病流行的时候,神父在为临终者做忏悔时可以赦免所有的罪恶,惟独不得赦免临终者欠下的债务。在19世纪中叶以前,绝大多数西欧国家都设有专门的负债人监狱,用来关押还不清债务的债务人。

当然现代合同法,摒弃了契约绝对自由的理念,对契约必须不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为前提,弥补了契约绝对自由的弊端,对于法律所追求的价值进行了排序,不能因为财产关系,而损及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因为自由与生命是法律第一位的追求!

四、“一个小孩的故事”演绎完美契约精神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

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

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它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从而,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

中国是一个崇尚契约精神和契约文化的国家,所以我不认同有些人认为契约精神是源于西方文明的说法。

网络上有流传广泛的西方关于契约精神的三个经典故事,一是关于小孩墓地的故事,说明契约的执行跟权力与财富无关;

二是老太太为孙子生存偷面包的故事,说明契约精神的重要;

三是牧师在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短诗的故事,说明背弃契约精神的不齿,自私终究会付出代价,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

三个事件诠释的契约精神确实很有哲理。中国类似的经典也有很多,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谷子地带领全连战士坚守阵地,为的是信守那个永远听不到集结号的约定,后来他又用毕生的时间去寻找真相,为的是要兑现为九连47个死难兄弟找回应有荣誉的庄严承诺。

中国对外宣称永远不称霸,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种一言九鼎的承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也是契约精神的最高境界。

中国历史上由于受地域的约束,交往的范围有限,形成了以强关系为特征的契约文化。

从农耕时代起,因果报应成为执行契约精神的最原始动力。父母亲用对天王地神的畏惧,教育子女要循规蹈矩,诚实守信,因为谎话和坏事都躲不过神灵的惩罚,会遭到五雷轰,打入十八层地狱。

因此成人后,从骨子里养成了对签字画押、立字为据履约的意识和敬畏,契证契据的大量存在,契税仍作为主要的税种,说明在中国社会中,同样具有履约的习惯思维和行为准则。所谓一诺千金,维系着中国熟人社会关系中的诚信、守实和价值观。

契约精神是缔造和谐有序社会的基础,纵观社会发展,契约精神与法制文明是共存亡同兴衰的。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没有契约精神就没有诚信,没有诚信就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

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从市场交换中衍生出的,一种包括自由、平等、守信等内容的现代精神。

良好的沟通,完善的机制,公正的社会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契约精神,才会有更健康、更灿烂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