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场手术死亡率300%的医生:给我28秒,我能卸你一条腿!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3-17

来源:公众号“果壳”

历史上曾有一场著名手术,它号称“死亡率300%”。如此令人费解的死亡率,当真不是故事会里的故事?

500

上图真的找不到好点的了,令人崩溃

又是切手指又是锯腿,你可能觉得这位大夫长这样……

500

干的活可能是这样:

500

然而,现实比电影和小说都更残酷,这个故事是真的……下面有请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罗伯特·利斯顿(Robert Liston)。

500

罗伯特·利斯顿(1794-1847),是活跃于19世纪上半叶的一位外科医生。他拥有相当高超的手术技巧,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为外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Wait……都300%死亡率了也能叫“医术高超”?隔壁电线杆上的偏方秘术也比这靠谱好吧!

呵呵,你那是21世纪的小广告,人家这可是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正职外科大夫……19世纪的英国是啥样?大家可以努力想象一下,但历史依然超过你的想象。

那时的手术室还像个剧场(当然更多的是在患者家里做):手术台位于中央,周围一圈椅子,类似……古罗马斗兽场?嗯,屋子中间搁一大木桌子,咣咣把你往上一抬,观众坐好,医生开动。估计那时候还有最佳选座指南。要是能留下影像资料,典藏B级片合集里肯定有一部是19世纪手术实录。

500

那时候人们对微生物也没有概念,对消毒的重要性更是知之甚少,抗生素更是还没影的事(青霉素1928年发现的,磺胺也要1930年代之后才有)。最重要的是,那时候根!本!没!有!麻!醉!(1841年,美国医生克劳福德·朗(Crawford Williamson Long)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进行了颈部手术,之后还过了相当一段时间麻醉技术才成熟起来。)

没麻醉你连牙都不敢拔。试过把牙栓在门把手上的拔牙土法吗?麻醉大法可好?

500

话说回来,要是搁现在,没消毒没麻醉没抗生素,就算你敢上手术台,医生也不敢给你做。流脓坏疽排着队上门,感染致死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所以,快、狠、准就成了那时候手术的标准,毕竟时间越短,痛苦越少(当然不是“今天人流,明天上班”那个程度)。拼手速的话,那时候的外科医生肯定和当代宅男有的一拼一定很厉害。要是无麻醉手术你动个一俩小时,做完了患者也基本躺尸了。所以无论是技艺如何高超的医生,当年的手术场面都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