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有精灵轻拉历史的衣袂,一不小心就抖搂一个故事,惊醒一段传奇。 这也是流浪者的故事,是他们以三百五十一年的立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最长政权的纪录,以东北人的豪迈和心胸写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喧闹与繁华,以草原人的聪明才智培育出了遐迩闻名的千里马“青海骢”--一千六百年前,正是这个从白山黑水千里跋涉而来的鲜卑部落--吐谷浑,在神奇而瑰丽的青藏高原上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长歌。 故事从一场小小的马斗开始。 一千七百多年前,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生活着鲜卑族的慕容部落。吐谷浑是首领涉归的庶长子,统领着1700户部众,而他的弟弟若洛廆因为是嫡出,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284)继承了单于之位。一天,吐谷浑与若洛廆两部的马群在草场上争斗,兄弟二人为此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受气包”吐谷浑率部出走,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长途旅行。 在马群的神秘指引下,他们从徒河青山(今辽宁义县境内)一路向西,穿过辽宁北部、内蒙古草原南边,在呼和浩特以西的河套平原滞留了二十年。 晋永嘉六年(312),由于受到拓跋鲜卑的压力,吐谷浑不顾年老体衰,再次率部西迁,他们从阴山向西南,逾陇山,渡洮河,最终来到了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的羌人居住区--罕原地区。 他们用先进的文化和铿锵的铁蹄征服当地的羌人,陆续攻占了南到今四川阿坝、松潘,西到鄂陵湖、扎陵湖,东西绵延数千里的地区。在这里,他们抛弃了动物般的流浪生活,建起了房屋、村庄乃至城堡,宣布组成了鲜卑、羌人的联合政权,都城就设在今青海布哈河附近的伏俟城(王者之城)。 东晋建武元年(317),颠沛流离了一生,始终坚定不移地为部落寻找繁衍生息之地的吐谷浑大人,在完成了民族迁徙的历史使命后,溘然长逝,终年72岁。 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奠基者,他赢得了后人的无限敬仰。东晋咸和四年(329),为了永远记住这位国父,吐谷浑的孙子叶延用祖父的名字做了王族的姓氏,并立国号为吐谷浑(千年后奥斯曼帝国的得名与此如出一辙)。从此,这个稍稍有些拗口的名称频繁地出现在妙曼的唐诗中。 吐谷浑国之所以能够长期逍遥,一方面因为地处偏僻,另一方面则是中原五胡十六国的内乱。但是当隋朝统一中国后,弱小的吐谷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隋大业五年(609),隋炀帝亲率远征军将他们赶出了世代居住的牧地,伏允可汗亡命他乡,儿子伏顺被扣作人质,此地的原名“西海郡”也被隋炀帝改名鄯州。 他们只有企盼和等待。企盼强大的隋朝发生内乱,等待着浑水摸鱼的机会。我不太理解,既然被强行征服的周边民族都有如此的心态,为何中原皇宫里还一再发生亲痛仇快的内讧? 在隋朝乱得一塌糊涂时,吐谷浑人趁机返回故乡,重建了记忆中的吐谷浑国。经过上一次的挫折,他们变得明智起来,协助唐高祖李渊击败了甘肃叛乱者李轨。作为对吐谷浑的报答,李渊送还了被隋炀帝扣作人质的伏顺,双方进入了蜜月期。 蜜月终有结束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吐谷浑一伙使臣在从长安朝贡归国途中,顺手牵羊掠夺了大唐边民的财物。抢劫对于吐谷浑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对唐朝宫廷却是不小的冒犯,一向“爱民如子”的唐太宗发怒了,传下圣旨,要求伏允可汗亲临长安道歉。 “对不起,我体弱多病去不了长安。”伏允回信说。 可宽容是一件奢侈品,并非人人都可以得到它。自感有失颜面的唐太宗愤怒地取消了唐朝公主与伏允之子的婚约,伏允恼羞成怒,主动挑起战火,屡犯唐边。战争已然不可避免。 第二年,唐太宗挥师西征。李靖率部从北道切断吐谷浑的退路,侯君集和李道宗率部从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浑。两路唐军穿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人吃冰、马啖雪”,长途追击数千里,沿途作战数十次,跟踪追击至今新疆且末西,伏允可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绝望自杀。边塞诗人王昌龄豪情满怀地吟咏道:“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吐谷浑被征服后,唐朝立成长于中原的伏顺为可汗,将吐谷浑划入了唐朝版图,吐谷浑成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后来,因为受不了吐蕃的蚕食鲸吞,吐谷浑人被迫迁往灵州、朔方,与羌、藏、蒙、汉杂居,最终衍生出一个新的民族--土族。如今土族有2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即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被称为野曲的“花儿”是土族为中华民族音乐殿堂奉献的一朵奇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