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的历史与文化

 独来读网-- 2012-05-26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也许是王侯们无暇顾及西陲之地吧,我们在三国鼎立时期没有看到多少青海羌人的面孔。但是没有面孔不等于相安无事。西凉之地是凉州,金城和西平管辖地区,我们在三国演义里也看到了西凉马超为蜀国大将,曾让曹操割须弃袍落荒而逃,诚然当时我们只顾着仁义之君刘玄德,对于曹操的来讲,这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历史是不能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该谁的,就是谁。据说马超的老家就是青海民和。
且不管他是也不是,但至少后来的故事更能说明青海羌人在三国时候的境遇。
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这些三国里面最最精彩的故事就来自与羌人部落。早在秦汉时期河湟羌人由于有了无曳援剑和他的子孙的精心经营而迅速崛起,人口增多。于是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特征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始如潮水般四处迁徙,这也是中国羌系民族的缘起之时,基本上可以断定今日的彝族,藏族,土家族,土族,普米族,羌族在来源上都与河湟羌人有关(汉代时青海羌人开始内迁进入甘,川及西南地区,成为彝族,土家等民族的祖源之一,无曳援剑的曾孙还带领一部分羌人西迁进入西藏,成为藏族先民之一)于是我们有理由说当时与诸葛亮作对或者合作的少数民族就是河湟羌人的后裔。可见这里就是中国西部民族走廊的开端。
  乃至于一位在青海工作的彝族诗人曾这样说:我是顺着祖源来到青海的,因为我的民族就是羌族的后裔。
  三国之后,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就此开始。
  羌人依旧是主角,但这个主角却没了主导权。当时的中国北方有鲜卑,匈奴,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而在这一段历史中由于他们纷纷内迁,有的比如匈奴,鲜卑等都在中原地区建立的自己的政权,使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但连年战乱也叫各民族人苦不堪言,历史学家成这段历史为‘五胡乱华’。实际上结果是增进了交流,繁荣了文化。  
  民族部落的迁徙是很艰辛的,因为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但是历史总能让你无奈就范。
  鲜卑族源自东北长白山一带,以狩猎,游牧为生。到汉代时发展迅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地方政权。公元3世纪前后,长白山下的鲜卑慕容家族老族长去世了,部族首领由他得次子慕容厬继任,作为老族长的长子,吐谷浑只获得了本属于自己的属民和牛羊。作为部族的奠基者,吐谷浑很清楚自己的境遇。而恰好,在一次由部落里组织的赛马会上隶属吐谷浑的马队和族里的其他马发生的肢体碰撞双方付诸王权,最后慕容厬说‘作为兄长,你部带头管理号自己的马匹,至使马斗,你不是诚心和我过不去吗?我看你好是带着你的部族离开好了!’我想吐谷浑听到这样的判词之前肯定是想不到这些的,但是事实却是如此。
  也许是秋季的一个早晨,一队人马浩浩荡荡,人们赶着搂搂车带着妻小与家人告别,或许他们在想一次过冬的迁徙。
  除了吐谷浑本人外,其他人根本想不-到这一次路途的艰辛。(吐谷浑西迁之后,匈奴刘氏所建的前赵灭亡,慕容厬南下建立燕国)
  他们队伍庞大,1700户,大约有近万人吧,在中国东北向西北走去,太阳一直在前方。走过北部高原,在秋风咧咧的大阴山下留下了他们放牧的身影,河西走廊他们遭遇了异族的围追堵截,终于他们来到了现今的河州地区,打算留居下来,但是当地人似乎对他们很介怀,长期的跋涉使他们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于是吐谷浑与他的长子吐延一起组建自己的军队开始了与羌人的长期战争。后来吐谷浑死了,他的儿子吐延联合族内上下经过多年的征战诚服了包括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羌族部落,为吐谷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318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继位,这位深受汉儒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根据“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的古训以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为部族名称,并依照汉制设都城于沙洲(青海贵南县)建立官制,成立吐谷浑政权。从此,魏晋乃至隋唐时期青海地区的政治主角是吐谷浑统治下得羌人,一制延续了350年之久,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历史最长的。
  ‘吐谷浑在青海建国,是社会发展中的光辉标志’
  史载吐谷浑国几经扩张,到慕容夸吕时始称可汗,定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的铁普加草原)成为一统青海的西陲大国。在文化上由于鲜卑族历来推崇中原汉族文化,且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具有鲜卑民族血统的吐谷浑贵族对汉族文化敬仰之至,就连行政制度也是仿照中原汉室而设定的。
  归于源流,得到华夏正统的承认也是吐谷浑国主们不遗余力的一件大事。据《北史·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王阿才时期,已经兼并了氐羌地方数千里,自称“车骑将军,沙洲刺史”号位强国。并身兼有南北两朝所赐官职,这一方面是吐谷浑历来和睦邻里,发展国力的决策使然,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吐谷浑国向往中原文明的一贯策略。阿才是吐谷浑历史上最著名的首领之一,他曾登上西羌山(今甘青交界处)观白龙江,寻找东出通道。下面是他与一位叫郡寮的属下的对话:
  观垫水(白龙江)源,问于郡寮曰:此水更有何名?由何郡国入何水也?其长史曾和曰:此水往仇池,过晋寿,号垫江,至巴郡入江,会与海。阿才曰:水尚知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乃遣使通宋。《文献通考》
  后来阿才遣使携带贡物到了健康,与宋刘修好,建立了稳定的臣属关系。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为生存而与其他邻国在处理外交关系上的对策,也有人认为吐谷浑可能有着与北魏一样南下中原的野心,这种野心使他的国主在处理文化外交了借鉴着中原王朝的经验。不管出于怎样的一种目的,吐谷浑国在中西文化的沟通与商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当吐谷浑势力向着青海延伸时,青海本地的鲜卑贵族也建立的自己的政权,尽管昙花一现,但是他们的出场也为青海文化带来的亮点。
  公元397年,鲜卑贵族秃发在青海东部建立政权,号南凉。起先定都乐都。后来这个政权在甘青之间几次游走,迁都西宁。因为该国国主好战,多次与临近的氐羌、匈奴等部发生战争,使得在夹缝中生存的南凉在内忧外患中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时至今日,只有任然屹立在西宁城西的虎台遗址依旧迎着秋风春雨,荒草凄凄,似乎在叙说着它自己的历史。虎台据说就是当年南凉国王点将之处。历尽千年,现在是西宁古城一处优雅的遗址公园。
  南凉由于连年战争终于在四面楚歌声中谢幕了。他将青海历史舞台的主角转让给了如日中天的吐谷浑王国。
  而吐谷浑国在阿才等几代国王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并逐步拥有的南抵昂城,西至白兰,冬至永靖,北至敦煌……洋洋大国终于完成了青海地区丝路南线的首次大统一。
  为什么这个涉足千里而来的小部族会有这样大的能量呢?这困怕与他们的始祖兄弟相斗有关吧;公元428年,为吐谷浑部族发展努力一生的慕容阿才走入了他人生的尽头,临死前他招来20个儿子,对他们说,你们每一拿一支箭,而后又对自己的表弟慕利延说,你取一支折断,幕利延一下就折断了,而后又说,你把他们的十九支箭和在一起再试试,幕利延怎么也折不断。这时,阿才才说:你们知道吗?单者容易折折,大家齐心协力,戳力一心,社稷永固!说完就死去了《北史·吐谷浑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箭教子”典故的由来。
  我想这就是吐谷浑国在甘青立国长达350年的原因之一吧!而这个故事被民间到处流传,在被认为是吐谷浑后裔的青海土族中间依然流传着供奉护法神箭的传统。
  公元529年后,吐谷浑进入强盛时期,他们的国王夸吕“始称可汗”并定都伏師城,但继续奉行与中原王朝和临近少数民族政权的友好往来。并在青海湖边以波斯马为种马,与青海当地马培育出了著名的青海骢,名噪一时。据说他们每年冬天顺着坚冰把母马放到青海湖海心山上,等到第二年冬天时母马都怀有小马,是为龙种,这种马就是现今青海大通马的前身,也是历来青海在国内外的名片。青海地区拥有广阔的牧场,使得吐谷浑的畜牧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吐谷浑与周边临国关系较好,少有战争,而作为丝路要冲的河西走廊则连年战争,烽烟四起。很多商人则选择从青海经湟源峡谷,进入柴达木盆地,再从柴达木出敦煌而到达西域的线路来躲避战乱,无形中使吐谷浑国轻松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他几个世纪的繁荣。这繁荣,来之不易。
  繁荣后的跨吕也开始自大起来,不断向正在发展中得北周发动战争,袭击凉州等地,后来北周进攻伏是城,夸吕西逃,吐谷浑所据的青海东部和甘肃河州一代被北周占领,隋朝初年,夸吕又一次进攻弘州,被隋击败,夸吕又一次西逃,吐谷浑有13王投降隋朝,吐谷浑政权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隋朝建立后统一了全国,声威远扬,夸吕难于与之抗衡,随即称臣修好。后来夸吕死了,他的世伏继位,继续推行与隋修好的政策,并娶了杨坚的女儿光化公主为妻。甘青地区的吐谷浑故地成了隋的藩属了。后来世伏去世,他得弟弟伏允即位,并派使臣到长安,请求按照吐谷浑风俗“兄死妻诸嫂”允许伏允取光化公主为妻,杨坚答应了,使得两家和睦相处。为吐谷浑因连年征战而耗损的元气得到的补充。
  需要指出的是,至今还遗留在青海日月山下的石堡城就是隋文帝时候设立的,以至于后来吐谷浑,隋,唐,吐蕃都为这道险关弄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让我们先来看看隋将史万岁留下的这首《石城山》吧:
  石城山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
  隋炀帝来了,他驾着龙撵,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从四望峡(永靖炳灵寺峡)进入青海界,是炫耀武力还是西巡河源?这个答案只能由我们自己猜想了,他首先经巴彦峡在巴彦山大败吐谷浑,后来到西宁,并在金娥山大宴群臣,还举行了一系列的涉猎活动,使得当时还居住在青海果洛地区的党项羌人前来来属,这可能是党项羌首次登上中原历史舞台吧?
  在西宁北川,或许是一个夜晚,风雪交加,寒风刺骨;皇上的行宫内灯火通明,御医们束手无策,皇上也一而再再而三的过来亲视,但是隋炀帝的宠爱还是没有留下金娥娘娘年轻的生命。于是,隋炀帝悲痛的将自己的爱人葬在了金娥山上,并赐名娘娘山,这就是娘娘山的来历。时至今日这里依旧山耸林密,有着娘娘庙,而著名的金娥晓日景观也被列为西宁古八景之一,在河湟民间极具影响。
  而民间,人们一直在信奉者金山圣母,到处都是娘娘庙,这种信仰是否与金娥娘娘有关呢?
  后来隋炀帝率领三军浩浩荡荡的翻过大阪山,进入浩门河流域,翻过祁连山,在今祁连匾都口遇到大雪,大家艰难跋涉,经过张掖回到了长安。
这是作为中原王朝的帝王唯一一次的青海之行,这次西巡基本上瓦解了吐谷浑的政权基础,是它彻底成为了隋朝的藩属国,作为青海历史的唯一的一次,极具感染力。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青海东部地区设置了郡县,开始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同是在军事上也费尽心思,在今乐都地区设置陇右节度使,膳州都督,布置了河源军,白水军等,而吐谷浑却因内部政见不合而分为两部,这两部的主要意见就是归属唐朝与归属日益兴起的吐蕃。贞观10年,唐太宗封吐谷浑王为河源郡王,并赐婚宏化公主。后来宏化公主还到长安探亲,是唐朝外嫁番邦的公主中唯一回过娘家的。唐朝和吐谷浑的和亲使得逐步强盛的吐蕃王朝有些眼红,他们也向大唐求婚,唐太宗将自己的养女,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下嫁吐蕃赞王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送亲队伍来到了日月山下,宏化公主和吐谷浑汉王以极高的礼节款待了前来送亲的江夏王李道宗以及迎亲来的吐蕃大相禄东赞一行。地点就定在日月山下面为文成公主修筑的行宫内吧。丝竹管弦,宫廷舞蹈,这一切都是为年幼的公主所准备的,希望能缓解她的思想之苦,而这个行宫依旧还在,就是今日日月山的赞普林卡。只不过经历千年之后,附上了更多宗教文化的印记而已。
  公主走到日月山了,这将是一次名垂千古的回望。站在山上,望着西边连绵起伏的雪山草原,回头看着依稀可辨的农田庄园,这位年近16的佳人突然明白自己可能再也踏不上大唐的土地了,于是悲从心气,拿出自己心爱的铜镜,想看看自己依旧汉家公主的装扮,结果拿来一看,却发现自己面色憔悴,突然失手,镜子从手中滑落跌为两半。公主拿起残镜,望着镜子背面被分为两半的日月图案,静静的走向山顶,向着东方跪拜三次,而后缓缓走入送亲赐婚的马车,继续西去。而后人则将这座山称之为“日月山”
  而日月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标志。是汉藏文明交融之地,是季风气候区与西部干旱区的交接地道,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地带。在日月山,你就能感受到一山四季,十里变天得景象,有时候日月山东面在下雨,西边却是青空万里。当地有谚语说“过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而在旧时代,有很多的河湟青年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出日月山去柴达木淘金,在当时淘金可是九死一生的营生,所以当地也有“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的说法。这似乎与文成公主当时的心境完全一致。
  后来吐谷浑亡国了,公元663年,吐蕃大相禄东赞率军攻入青海,吐谷浑部基本归属吐蕃。国王慕容钵与妻子宏化公主流落青海门源,后从门源进入凉州,并向大唐告警。从此传世300余年的吐谷浑亡国了,吐谷浑王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作为吐谷浑的尊主国,大唐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了帮助吐谷浑复国的任务。
  公元666年,唐封吐谷浑王为青海国王,准备送还故土。公元670年唐朝派出以大将薛仁贵为统帅的10万军队进攻吐蕃,希望能为吐谷浑复国。然而他们在石堡城就遇到了麻烦,进攻不下,后来就绕道来到大非川(今海南兴海县大河坝)孤军深入,又由于领导集团不团结,使得全军覆没,薛仁贵等被俘,吐谷浑彻底失去了复国的希望,吐谷浑王则摔众内属,进入内陆,最后在灵州去世,而他得追随者被安置在祁连山一带,长期驻留故土,成为现在土族的先民。而归属吐蕃的吐谷浑人则被吐蕃同化,成为现在的青海藏族人。从此时起吐蕃人成了青海草原上的主人,吐谷浑人退出了青海历史舞台。
  或许这个民族并没有走远,因为他的后裔依旧耕耘在河湟谷地,不管怎样,我们为这个已经沉没在历史里的民族祈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