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孟子》概况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3-18

《孟子》一书是记叙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言行的。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89年前后,祖先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孟子年轻时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伋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世常把他与孔子并称,谓之孔孟。孟子曾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一度做过齐宣王的客卿,齐宣王很尊礼他,但其学说却未被采用。因为时值战国激烈攻战之时,各国都在讲攻伐,孟子却一味坚持“王道”“仁政”。“王道”即指以仁义治天下,这样当然不合时宜了。《史记》载: “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此可知,《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与其弟子一起编撰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有的人未能成为善人,不是人性本质有什么差别,而是由于不去培养扩充这些善的好开端,以至逐渐失去本性。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施仁政”。“施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因此统治者应当有“恻隐之心”,要有同情心,要推恩爱民。孟子的思想当中,有较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话,这是十分卓越的民本思想。当时有人说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孟子反驳说: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其实质,是说君王治国,如果不照顾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甚至可能会被推翻。孟子的思想要比孔子激烈得多,特别是表现在对待君王的态度上,绝没有孔子那样恭顺。《孟子》记载,孟子是“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即在大人面前宣传自己的主张的时候,藐视他们,不把他们看得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他在国君面前总是非常傲然不逊,认为只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十足表现了孟子刚正不阿的态度。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读《孟子》,见如此之多对君王不敬之语,大动肝火,骂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全祖望《鲒埼亭集·辨钱尚书争孟子事》引《典故辑遗》)

《孟子》的艺术特点首先是感情充沛,气势极盛。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在论辩时,孟子特别善于因势利导,掌握对方心理,从容陈辞,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回避。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先用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再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王问孟子怎样才可以王天下,孟子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王又问:像我这样可以保民吗?孟子说:可以。于是孟子举齐王不忍以牛衅钟为例说明之。一席话说得齐宣王十分高兴。但是,紧接着孟子又责怪齐王为何“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并指出这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接着,孟子反问齐王,为什么不行王道;不待齐王回答,又进一步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这样,逼使齐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用这种层层逼紧的方法进行论战,常常使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在进行巧设机关以引人入彀的论辩时,还常不直接说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而是把论点变为比喻,说出喻体让对方发表看法,而对方一旦同意了喻体包含的道理,就不能不同意他的论点。同是“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在摆出齐国以武力平天下绝对不能取胜的观点时,先说出“邹与楚战”这一喻体,让宣王判断谁能得胜,然后才说出齐国以武力争霸是“以一胜八”的论题,齐宣王既然承认了邹与楚战没有取胜的可能,也就不得不承认齐国与天下为敌必然失败的道理,毫无回旋的余地。又如“寡人之于国也”章(《梁惠王上》)也是这样。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并不直接加以辩答,而是打了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行霸道的君主即便有些惠民措施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与暴君相比“直不百步耳”。从而说明国民不增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行“王道”。

《孟子》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比喻。东汉赵岐就说“孟子长于比喻”。据不完全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共使用了一百六十来个比喻。这些比喻生动活泼、准确贴切,如“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为长者折枝”“五十步笑百步”“仁之胜不仁,犹水之胜火也”等。《孟子》中还有一些寓言,非常精彩,如“揠苗助长”“齐人乞墦”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孟子》中的寓言故事,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寄寓着深切的讽喻教诲意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