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0)——少阴病无方证条文

 庆萌堂 2019-03-18

第二章、少阴病

少阴病与太阳病同属表证,这是胡希恕大师首次揭示,还原了《伤寒论》原貌。此前,少阴病与太阴病一直混淆不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过仅就发热与否还不够完善,因此少阴病篇又提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示少阴病不但无热恶寒,而且津血不足,脉亦浮细,其人困倦少神,与太阳病有着明显区别。故遇到表证,排除太阳病即是少阴病。

少阴病的治疗,也用麻黄或桂枝汗法解表,这一点与太阳病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少阴病因气血津液俱衰,汗法力度需小,而且必须配加附子等温性亢奋、强壮沉衰之药以助正气驱邪外出。

凡诸病死证,皆在胃气衰败之后,多在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篇有死证诸条,多系少阴转太阴、厥阴后。不在太阴篇提出死证,而特地出示于少阴篇,伊尹和仲景大有深意。示病之初作即见少阴病表证,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不可等闲视之也。少阴以传厥阴、太阴为常,而间有传少阳、阳明者,故少阴篇亦夹有少阳、阳明之方证(如大承气汤),这也是特示有此变也。这些都是从经方体系自身中提取出来的理论,与内经解释者说的太阴转少阴完全风马牛不相接也。

第一节无方证条文

伤寒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这条被称为是少阴病的提纲,少阴篇之入口也。少阴病,病位也在表,即病情反应在表,病性为阴,就是身体的机能反应相比健康人来说,是沉衰性的、不及的状态。

少阴脉的特点,是「微细」。这微细的脉,说明了人体的津液虚,血不足。因为同为表证,一般为脉浮,浮中而偏细。脉微者乃复脉,既细又虚者也;脉细者乃单脉;脉微已包含脉细,放一起重复,故此处之「微」乃稍微之意,实际是脉浮细也。

善寐是人虚弱的精神体现。这是因为人体津液不足,虚弱,所以精神不振,总想要休息。有注家认为「但」同音于「旦」,旦欲寐 指的是人白天总想睡觉,因为晚上本该睡觉,白天总是想睡才正是身体机能不及健康人的一个表现。

理解这条还要和伤寒论第7 条「病有发热悪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悪寒者,发于阴也」的「无热恶寒」联系起来。「无热」并非全无不发热,乃不感到热、且手足逆冷。由于少阴病虚衰,脉浮细,则精神不振欲寐。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表现为少阴病的表证。少阴病的一般情况就是:脉浮细、无热(或稍有热往往不觉热、手足逆冷)恶寒、但欲寐。

伤寒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题首「少阴病」表明此条文出自伊尹的汤液经。

少阴夹饮,才欲吐不吐。少阴的欲吐与少阳不同,那是发热喜呕,是半表里之热激动内饮上逆。少阴病本虚,多传太阴而发生呕吐下利。现在「欲吐不吐」,是有饮,有太阴的征兆。当然少阴也有传少阳、厥阴、阳明。少阴病在表的时间短,二三日、四五日就常传里。

少阴病也会自己好。到五六天「自利而渴者」,就是自己没有好,反而发展到太阴了,或者是少阴太阴并病。伤寒论277条说「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现在自利而渴,言下之意与少阴转太阴有关系,因为少阴本来就津液虚血少,下利更丧失津液,虚故引水自救而渴,不是因为有里热而渴,所以说「属少阴也」。并不是说「下利」不是太阴。怎么才能证明呢?若小便白者,肯定不是热,而是虚寒。热,小便必红赤。这很重要。

【281、282讨论】:与内经解释的比较。

《伤寒论》自己的理论体系,都是依据「正邪之争」,使用十分明确的语言表述,如津液、心下水饮、气上冲等。内经解释的「镜像」,常使用诸如「肾阳虚、肾阴虚」之类话语。有些合于原文意思,有些则有偏差甚至是歪曲。我们找来当今最权威的内经解释伤寒的大师一些论述(姓名不去透露,如果熟悉内容者一听便知)。

对281条,大师认为,这是「心肾俱虚,尤其肾阳虚」。这是建立在少阴病与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认识之上、当然也与心、肾有关,还与「气化理论」的从热化、从寒化有关。大师认为,从「脉微细」,可以判断患者有畏寒卷卧、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腹中疼痛等证(大师所说这些其实是少阴已转太阴的症候)。

大师认为,少阴病有三个来路,一是「直中」,即一生病就是少阴。二是从太阳来,叫「表里传」。三是太阴传少阴,理由是伤寒论的写作顺序是少阴紧接在太阴后面(荒唐!)。所以太阴的下利,大师判断只是「拉稀」而已,到了少阴282条的下利,就一定是「下利清谷」、「水谷不分」了(第一混淆了表、里,第二充满臆想)。

大师进一步说:「太阴病没有涉及到死的问题,而到少阴病,就可能涉及到生死的存亡。」(视脾胃的里衰竭而不见,反而认为表寒可致死)

大师对于少阴病的治疗,认为不能汗、吐、下。(不能吐、下可以理解。在表为什么不能汗?)显然大师不知道少阴是表证。当然,像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一类以及我们马上要学到的若干个少阴汗法的方证,要么它们中的「麻黄、桂枝」不属于汗法,要么不能属于少阴。

伤寒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注】:仲景脉法,有时阳指浮取、阴沉取,如「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本条阳指寸,阴指尺。寸尺候表里。这条紧脉,是沉还是浮?条文中的「反汗出」道破天机,这是针对太阳伤寒证而言,脉紧应无汗,现在反汗出者,就不是太阳伤寒,而是表虚不固津液外亡之亡阳也。「反」字也足证脉浮紧非沉紧。「反」字可谓传神!

脉阴阳俱紧是本条理解的关键。阴阳俱紧本为太阳麻黄汤证之脉,今反汗出,则为少阴了。少阴一般脉浮细,但也有象这条浮紧的。寸脉紧反汗出亡阳,是上有邪热而邪胜,预示后续有传少阳可能,津液虚,组织枯燥,法当咽痛。尺紧,主寒也主水饮,也有转太阴的可能,法当吐利。如果咽痛吐利齐发,这种下利是热利(见310猪肤汤证)。这条是少阴病一种特殊的脉证。并不是马上咽痛、吐利。少阴篇有好几条都谈少阳病,其实是少阴转少阳者,其依据就是这条,所以这条很重要。

第283条,与下面第287条、310条其实是连在一起的,王叔和把它们分开了,可以三条放一起思考。

现在还来看一下内经解释伤寒论的大师是如何说的。

大师认为少阴为「里」,其脉紧必为沉紧。沉紧是寒邪。寒邪伤少阴经(哪条经?)时,就出现咽喉疼痛。寒邪伤少阴脏(哪个脏?),于是下利。

病由表入里发展是一般规律,阴性病死证一般都在太阴。大师却认为少阴病有从太阴发展而来,「太阴无死证,病入少阴则有死证」了。

从这条是脉浮紧还是沉紧牵涉到原则性分歧了!

少阴是表还是里?病的加深发展是由少阴表向太阴里,还是由太阴里向少阴表?

内经的观点,病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传变,胡老已经在太阳篇就说过,这「不符合实际」。

其实从281条到300条,整个就是谈少阴的后续发展问题,仲景指出,少阴病会由表向半表里或向里发展,可能发展到:或者太阴,或者厥阴,或者少阳,甚至或者阳明。

这个认识是《伤寒论》自己揭示出来的。大师的解释正好相反!这可是重大学术思想的碰撞,而不是细节上的差异!

此外,承认少阴是表,就同时得承认少阴主治是「汗法」。不承认少阴是表,也就不承认少阴主治是汗法。

伤寒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注】:以火劫迫使发汗,即使在太阳也是错误的。少阴病本虚,要发汗也只能微发汗,以火劫迫使发汗更是大错。如果少阴夹饮,火邪激动停饮逆于上必咳;迫于下必下利(热利);火气入胃必谵语;津液本来就虚再迫使大汗出,小便必难,无水下行了。

伤寒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注】:细数之脉,是津虚而有热,脉见之于沉,虚热在里。「不可发汗」,应当还有「手足冷」,才不可发汗。如果手足「反发热」,就如301条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了。

还是看一看内经派对这条的解释。

大师说「细」为「阴虚」,数为热,沉为里,结论:这可能是少阴阴虚热化证。

但大师又说也有另一种可能,沉为「阳虚」,阴阳双虚,于是数就不是热,为虚,结论:少阴阴阳双虚寒化证。

大师说,无论哪一种,因为少阴属里,都不能发汗。其实他前面已经说过,少阴病就是不可汗!他也说过,少阴病只有「寒化」、「热化」两种。而285,是方向不明,寒化热化都有可能。

大师认为少阴无汗法,那么桂枝加附子汤怎么解释呢?他认为那还是属于太阳病,20条这个病,大汗出是阴虚了,同时出汗带走了热量,于是也阳虚了。究竟阴虚为主还是阳虚为主呢?得看这个人平素阴虚还是阳虚,从平素情况来确定。但不管阴虚为主还是阳虚为主,桂枝加附子汤的目的是「固阳摄阴」。这就是大师对这个方证的全部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