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课程发展

 鬼马mm 2019-03-19

2.特色学校课程的开发

  一是根据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主题,规划课程门类。即根据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分别开设不同内容的具体课程供学生选择,并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相似性,组成不同的课程群。二是开发具体课程。制订具体的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彰显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三是开发课程资源。在充分挖掘学校潜力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整合利用校外师资、基地、活动等课程资源。

 3.特色学校课程的实施

  特色课程与其他拓展性课程一样,可以独立设置。但就学校课程整体设置而言,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数量增加,其实施在相当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地方基础性课程的途径。因此,特色学校课程的实施还要重点研究学科整合的问题,并把其他相关课程的实施统一纳入特色课程实施的范畴。但也要防止学校特色课程成为一个框,把学校其他课程都在往特色课程的框里装。学校特色课程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其他课程应有其独立存在的空间。总之,学校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交叉、相互整合的关系,也是相对独立的关系。

 三、营造主题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的建设体现学校的文化传统,但同时又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被动实现的,同样需要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文化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课程文化包含了课程内容主题、课程表现方式、课程实施方法、课程学习中的人际交往、课程成果展示、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营造主题课程文化,就是对以上内容的预判、设计与实施。针对当前多数学校的现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培育选择性的课程文化

  选择性学习是必须坚持的课改理念,学校特色发展,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因此也不能成为剥夺学生选择权利的理由。相反,特色学校课程的建设应更好地推动选择性课程文化的发展。

  学校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在内容上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体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增加学生的兴趣特点;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激发学生选择的学习动机。其次应在数量上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特色课程覆盖更多的学科门类,相同的主题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开设更多的平行课程。还要在学习手段上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创新学校课程的实施方式,让学生选择更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其潜能和特长的学习方法。

  建立在学生发展意愿基础上的课程才是适合他们的课程,由此形成的课程文化才是学校的个性文化,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学校发展才是真正的特色发展。

2.培育开放性的课程文化

  学校特色发展不是学校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相关的社会资源积极互动的过程,所以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要开放性的课程文化支撑。

  首先是学习场所的开放性。校内,要努力开辟教室外的学习场所。改变学习资源标准化的配备方式,创造条件建设主题化、个性化的学习场所。校外,努力实现社会办学资源的共享,把青少年宫、社区公共设施、企业等纳入学校课程资源的管理范畴。

  其次是师资资源的开放性。统筹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其他社会人士的力量,改变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单打独斗的格局。

  第三是建立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五个阵地,拓宽学校课程的实施渠道。探索校外社团等新型的学习组织方式,以利于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3.建设支持型的校园环境

  建设支持型的校园环境,就是加强学校显性和隐性文化建设,使之与学校课程实施的要求协调一致,并努力把更多的学校活动纳入课程实施管理范畴,使之与日常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更趋一致,理念更趋统一。

  显现文化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布置。在学校课程的实施中,把课程内容、主题文化元素、学生学习成果有机地渗透在学校廊道、学生活动空间、校园小品等环境建设中,实现环境文化建设与课程文化的协调一致。

  隐性文化除课程文化以外,还包括节庆活动等。创新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式,围绕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结合学校课程实施,丰富学生参与机会,改变学生参与形式,让学生开展角色体验、行动学习,不断总结改进,形成校园传统,浓厚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依托学校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其实质是加强不同课程、不同育人载体、不同教育方式间的协调与配合,突出主题性;其关键是强化设计,实现办学传统、办学基础与学校发展愿景的提炼与展望,突出时代性与未来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